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发布时间:2020-11-05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教育孩子笔记现代家长,特别容易吼孩子,尽管,他们相当清楚,这种教育孩子的办法是不对的,可还是禁不住“脾气如洪水般,说来就来”。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火气是否被我们所控制,而是在于它们从哪里来。
1.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2.不能将孩子与自己彻底分割开来。无法正视,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针对这两种成因,我们逐一分析、解决。
案例一:
唐谷谷是个六岁的小男孩,由于两年前被查处了弱视,家长只能配合医生给孩子戴上了矫正眼镜。可相比较与其他的小孩,唐谷谷的眼镜丢的次数更多,父母起先还给孩子讲道理,后来干脆暴跳如雷,甚至恶语相向。结果,医生从专业的角度给孩子进行了引导,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弱视镜片不同于近视镜片,它们的形状是中间突出,而四周凹陷的。于是,镜片中间部分很容易被磨花,孩子的视觉感受降低,孩子自然就不喜欢佩戴眼镜喽。他又无法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自然就想出了“歪主意”。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到了这时,唐谷谷的父母开始惭愧、自责。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而造成的误会,从而脾气发作。可是我们不是心理医生,也不具备某些专业,实在无法做到了解孩子啊!解决方案:
别着急,对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这里建议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画一张自画像的方式来走进孩子。从“画”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孩子的情感,甚至可以察觉到儿童的自我特征,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个了解孩子的手段,绝不是给孩子贴上什么标签。中国古人很有智慧的认为“知己知彼,百胜不殆”。当你了解到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在结合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对他“感同身受”。
?案例二:
小宋已经31岁,可他既不工作也不结婚。妈妈很着急,找到心理工作室询问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办。通过和小宋的深入畅谈,发现,原来他的存在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妈妈。在他的意识里,他并非是他本人,他不过是妈妈的儿子。再来和小宋的妈妈聊天,从她的字里行间里,完全听不出她对孩子的放手,或许她带儿子,就好像她放的风筝,就算儿子研究生都毕业了,可以飞的很高了,可她还是要用爱这根“绳子”将儿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
解决方案:记得,1919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其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并多次强调,教育孩子应该有三个步骤即“理解”“指导”“解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咿呀学语,到蹒
跚学步,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带给我们的都是惊喜。这时候,对孩子教育的问题摆在我
们面前。0-3岁,是孩子最关键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些什么?
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所幸我接触到了孙瑞雪,开始读她的一系列书,又买来蒙特梭丽的
全套书籍,开始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确,正是由于孩子,我们才开始认认真真对
待生活,对待生命,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开始看各种儿童教育的书。参加王财贵教授
的读经教育活动,也参与各种国学活动,了解国学在早期教育中的理论。了解华德福教
育,学习人智学。了解到最后,才发现古今中外,育儿教育无他,就是真正从人性出发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其实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家
长。如果我们家长做对了,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但在律己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是最难
遵守规则的,坏习惯的改正也是很难,而孩子,要比我们优秀的多。
儿子上幼儿园了,居然没怎么哭,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看来老师们还真是有一
套。有时候我在想,老师们是如何做到的,又要教育孩子,陪孩子们玩耍,还要记录孩
子成长,还要在qq群里应付家长,真的是不易。孩子回来,我问他在幼儿园里认识了哪
些新朋友,做了些什么?但总没有答案。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的问法有问题,使得孩子
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当我改变了方法,孩子开始愿意跟我沟通幼儿园里的事情,甚至还
会跟我说,我们来聊聊天吧。呵呵,就像个小大人,一本正经的聊天。孩子的内心是细
腻的,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如何真正的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需要学习的课题。
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老师,给了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的学习。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才是新手。
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愿和老师们携手,关注孩子教育,关注个人成长,让我们一起
努力!
别再说你不了解孩子的感统失调!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些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感统失调,但是说到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很多家长还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小编就来给家长们百科一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
1.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触觉统合失调又可以细分为:触觉敏感型和触觉迟钝型。触觉敏感型的儿童胆小怕事,走路会撞到墙,容易自己绊倒自己,经常打破玻璃杯等.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表现出很不合群。触觉迟钝型的儿童就会表现出笨手笨脚的,做事情总是比别人慢。
2.本体感统合失调
本体感又称为身体地图或身体形象,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身体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联系过程中,协调出来的自动自发的能力。
本体感统合失调的儿童方向感很差,通常处理不好自身和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协调身体的动作,因而常会无缘无故的摔倒。
3.视觉统和失调
儿童可以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动玩具,但是却不喜欢阅读,即使读书也是经常跳行,多字少字,甚至顺序颠倒。
4.听觉统合失调
儿童的听觉功能统合出现问题时,会经常忘记老师讲的话和布置的作业。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常常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耳边风。
2020第一次亲子课对自己的孩子多了一些了解
早就从聪聪老师那里了解到学校将开设亲子课程,期盼了很久,到昨天总算是收到学校的短信通知,让今天上午9时去参加亲子活动。对于这种难得的集体活动,我一向是非常热衷并且大力支持的。倒并不是希望聪聪从中能学到多少东西,只是想让他能与其他小朋友多接触,当然我自己也很想认识一下他们班上的小朋友和家长。
今天早上9点未到,我便带着聪聪去学校了,在那里遇到了第一个到的小朋友,也是聪聪嘴里经常提出的小朋友,一个叫“悠悠”的小美女。和悠悠一起来到学校四楼的活动室里,其他小朋友还没到,只有老师在那里准备着。老师已经在活动室中的中间布置了一个游乐小场所,供小朋友们在课前活动一下。聪聪表现得兴趣很高,一点也没有害羞,依赖我的样子,一个人在那里与小朋友玩了起来。看来他与悠悠确实是好朋友,也只有他们俩个玩得最疯。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因为有家长的陪伴,有的不愿意去玩,赖在家长身边,有的则在一旁哭闹,有的玩了一会儿就躲在妈妈身边再也不愿意去玩了,所幸的是聪聪没有这样,从头到尾他都玩得很开心,一点都没闲着。最后还帮老师收拾了玩具。
收拾完这些活动器材后,真是真正的亲子活动时间。其实所谓的亲子活动时间也就是老师将宝宝们一些儿歌,教他们一些常识,当然其中免不了同家长们的互动。原来我以为聪聪在上课时应该属于比较内向的那种,没想到让我大吃一惊,每当老师提问题,他都会举起小手,跑到老师身边回答问题。呵呵,原来也是很勇敢的小小男子汉了,每次他回答完问题,我都会表扬他一翻,真是表现不错。
亲子活动一共历时2个小时,内容倒是安排的挺多的,而且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和家长,收获不少。最让我开心的是,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聪聪的老师问我“你说平时宝宝很内向,他哪里内向了,他在班级里一直是很活跃的呀”,哈哈,看来我也是被聪聪的表向所迷惑了,当然这也是我最希望看见的,我一直希望他能活泼外向,开朗,看来以后还得多多鼓励他,让他更上一层楼。
陈子尧妈妈
家长为什么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决不是注意了早期教育,以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要希望一两次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医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总是习惯用别人的方子呢?中药就那几种,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搭配”不同的药方。教育方法也是这样的,不外乎就是软、硬两手,关键是我们怎样因时因地因事地为孩子“搭配”,这就是学问。
学问,就得学和问。学和问之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消化,去实践,在实践中及时地改进、完善才是教育之道。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孩子,孩子不同,适应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教育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却总是寄希望于某个老师或某位专家。
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说过:“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可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却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我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在网络时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好家长?我们做家长的和老师总是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好沟通,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极少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只有当他犯了“错”,我们才来批评他,责罚他。孩子除了害怕,除了想方设法地逃避责难,是不会也不敢把真话告诉我们的。只有当孩子能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像患者在医生面前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也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内心,知道了“病灶”在哪里,我们做家长的才能够“对症下药”啊。
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听之任之,寄希望于“树大自然直”,可是多数的小“树”长大之后没有尽如人意地“直”,却无可挽回地“歪”了。家长的“长”字另一个读音是“cháng”,就是说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情,不只是孩子的一生,也是家长的一生。我们总说“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只是个孩子”,实际上是指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点拨。
当然,家长也需要孩子的提醒和帮助,这种共同成长贯穿着亲子关系的始终。家长,好比是接力赛的第一棒选手,我们比孩子早跑了几圈,教育的任务我们先当主角。然后他追上来了,两者并驾齐驱,再后来主角就变成他了,他又开始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接受教育和教育别人的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时期都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我曾不无感慨地向亲朋好友谈过自己做母亲的担心:1~4岁时,最怕儿子生病;4~8岁时,怕他被人拐卖;8~14岁时,怕他和人打架;学会骑车了,怕他和人撞车,出危险;上了中学,怕他早恋,影响学习……我的怕,就是担心。如果我们担心,就要告诉孩子怎样趋利避害,这就是教育。做家长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期待孩子快快长大。这种体会固然是对希望的期盼,但是有没有隐含一些自己对责任的推卸呢?
现在的孩子对成长的艰难估计不足,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会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包括以后要做父母这样的人生大事,他们显然也思想准备不足,以为有个孩子是件很好玩的事。当从别人身上或影视作品中得知那并不仅仅是好玩,还有很沉重的责任时,他们往往变得不知所措,于是就盛行“丁克家庭”。这时就需要上一辈的家长告诉他们,人生不仅仅是享乐,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不断指点和提醒就是教育。孩子不一样,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同,需要提醒和指点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不同时间出生的孩子性格可能不同
不同时间出生的孩子性格可能不同
据说孩子的性格和出生的月份,年份,季节都有关系,有的人甚至从备孕开始就会计算宝宝是哪年哪月出生,虽然,有一点迷信的因素,但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孩子几点出生?那么他的性格特点会有哪些不同呢?各位宝妈可以对号入座。
1、0点~2点
零点是一天的开始,宝宝在这个时间点出生,一般比较开朗外向,充满朝气,长大以后沟通能力比较强,对人和事都充满了热情,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在2点出生的宝宝一般内向稳重,不善言辞,但是他的毅力和耐力是惊人的,在感情上也比较专一,以后的生活不会波动很大,但没有浪漫细胞。
2、4点~6点
4点出生的宝宝一般追求完美,在性格上喜欢挑战,有当领导的潜质,但对感情能缺少专一,感情生活波动比较大,在6点出生的宝宝,一般性格温柔,平易近人,善解人意,人缘特别好,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注意穿衣打扮,是一个有品位有气质的人。
3、8点~10点
在早上8点出生的宝宝比较聪明,是一个非常有想法有创意的人,但是喜欢炫耀,而不敢真正付出自己的感情,总是害怕失败,对人和事比较冷淡,在10点出生的宝宝,比较善于交际,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游刃有余,但是有忌妒心,不容易交到真正的朋友。
4、12点~14点
在12点左右,出生的宝宝一般性格外向,不喜欢孤单,说话比较直,大大咧咧,从来不会主动与人交流,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在14点出生的宝宝,一般带有忧郁的气质,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当艺术家的潜质。
5、16点~18点
在16点左右出生的宝宝,好奇心比较强,长大后不容易信任别人,总是疑神疑鬼,疑心比较重,18点出生的宝宝,一般有直来直去的性格,比较容易得罪人。
6、20点~22点
在20点左右出生的宝宝,外表看起来比较的强大,但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比较软弱,戒备心很强,很难流?自己的真感情,22点左右出生的宝宝性子比较慢,做什么事情都不着急,很容易信任别人,这种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定要多加看护。
其实宝宝在什么出生性格是不同的,这种说法本身是不太可信的,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转变,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性格上能多加培养,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性格。
家长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身为孩子最爱的爸爸妈妈您对于自己的孩子了解有多少呢,相信会有很多的家长都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一些情况。这样怎么能算是最爱孩子的呢,如何才能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据研究调查显示,3-12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情况:内向、害羞、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爱发脾气、带攻击性、适应能力差、自我为中心、不懂与人分享、过分依赖家长、无法接受批评等。而其实这些都是情商弱项的表现。本期,我们邀请龅牙兔情商乐园的专家为家长解读3-12岁孩子的“性格信号”。
情商训练的关键期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这就需要家长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7-12岁:情商界称为正凝固的水泥。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学业压力日益繁重,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孩子又急于尝试独立,试图从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也更大程度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注。
“性格信号”解析
专家提醒父母们:孩子如果有以下几种常见现象的话,应该及时进行情商训练。
害羞:孩子在家的时候声音洪亮,能唱能跳,可一旦在外面就表现出羞怯。这就是害羞的孩子的典型表现。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感到紧张或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自信。
同伴压力:7-12岁的孩子开始渴望友谊了,同学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强化自信心所需要得到的认可,不仅仅来自家庭和老师,更多来自同学。从与同伴的交往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孩子只是成绩差,他还不至于讨厌学校。但如果孩子在校园里没有朋友,形单影只,或与人冲突不断,受人排挤,就很可能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了。“同伴压力”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需要警惕这个信号,并要观察孩子的交往模式,分析原因。
坏脾气: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哄劝,呵斥,打骂等各种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作业拖拉:磨蹭,速度慢,东张西望,边写边玩,一个多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往往要拖到很晚,孩子耗得精疲力竭,家长也陪得耐心全失。孩子的睡眠不充足直接影响到了第二天的听课效果。
专家建议
孩子有以上情商弱项主要是缺乏教育方法和环境。儿童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技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而每个孩子都需要进行情商训练。
家长想要了解孩子根本没有多困难,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找到可以了解孩子的方法。只要是家长善于观察,就可以通过孩子日常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了解到孩子的健康问题。需要家长了解内容有很多。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
赵忠心
湖北的一位妈妈问:我家有个3岁半的女孩。孩子很自信,但是不能接受批评,一批评就抵触。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逐渐进步呢?表扬和批评的尺度如何把握?
一个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人不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就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文过饰非,拒不接受批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建议,那就无法进步。必须尽早加以克服。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一般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平时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过苛,追求完美,孩子怎么表现家长都不满意,批评过多、过频,使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反感了,自然就会抗拒、抵触批评。
二是平时对孩子表扬得过多、过滥,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家长总是把“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挂在嘴边上,进行无原则的廉价的所谓“赏识”。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
何谓“哄”?就是用言语或行动逗孩子高兴。为此,孩子怎么做都说孩子爱听的话,这就难免有虚假不真实的言语或做法。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了一个错觉:自己什么都好、都行、都棒,渐渐地就完全丧失了自我评价能力。因此,就变得不虚心了,给家长批评孩子制造了障碍。你再批评他,他就不接受了,或是接受不了了。
纠正孩子的这种缺点:
一是发现孩子的缺点或毛病,家长先不要批评,而是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反思、反省,这样可以减少对立情绪;
二是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情景,使孩子暴露缺点或毛病,家长及时指出,使孩子口服心服,无法狡辩、抵赖;
三是不能接受批评的孩子是比较敏感的。对于这样的孩子,表扬和批评尤其要注意讲究分寸,拿捏尺度,不可夸大、过分,一是一,二是二。
何谓“分寸”、“尺度”?这是两个很近似,而且都是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概念。
“分寸”,即界限。“尺度”,即标准。都是说,说话、做事不能太过随心所欲,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思、意志不成,一定要看说话或做事的对象的承受能力,程度应该限制在对象能够接受和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是有益的。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过犹不及”。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分寸、尺度没有一定之规,没有统一的、适合所有孩子的一个通用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家长只能细心观察、深入了解、认真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谨慎从事。
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或情绪动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鲁莽行事。不能率性而为,不能完全以家长的主观意志或凭空想象做为自己行动的依据。
对孩子要因势利导。孩子在接受批评方面有进步,要及时肯定、表扬。即或是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只要虚心接受批评,态度好,就要从轻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