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家长读《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后感
发布时间:2020-11-03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时真不知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为什么,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深刻的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有时我会让她亲自动手做,他开心的不得了,还自言自语;‘原来是这样做的啊!
记得有一次,她回来对我说;’今天我没有撒谎,同学问我她的发夹啊好看、我不喜欢那颜色,就说不好看,她就不高兴了,还让别人也不和我玩呢。我对她说;’如果你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你想听到别人怎么说?当然是好看了。他豪不犹豫的回答我。所以呀!我们要学会赞美别人,这是礼貌,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觉的别人也不好看。小家伙被我说的已经没有刚开始时的委屈了。你的同学让别人不和你玩那是她不对,但是,你也不能记仇哦!你也有做错事的时候
,你做错了,是不是也想得到别人的原谅呀?她说;妈妈,我懂了。看来,孩子遇到什么事,家长及时的疏导是很重要的哦!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敏感的也是急易伤害的。
现在,他都三年级了,撒谎的坏习惯还没改掉,让我们不得不反醒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许对她的严格方式不对,做错事就罚,这也许是把孩子推向撒谎的最终原因吧!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艰辛的,在没有真正独立生活以前,孩子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同时家长也在修炼自己的不足。
每当看见街上讨饭的,我女儿会主动要给钱给他们,当然那些身体健全的我会不让她给,并将给她听不给的理由。
在学习上,她不是很主动,以前,我老是喜欢催,发现越催越慢。我对她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会的可以来问,你要学会思考,怕动老筋是学不好的,你只要主动学习,一定学的好的。妈妈相信你。以前我们老是拿她和别人比,对她或许已经造成极大的打击了。这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需要反省过错。YJs21.cOm
是该适当的放手了,让孩子自己去计划,,让她做自己的主人。
三(3)班顾安琪家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
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
为孩子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着想的父母并不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的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零责任心”。
家庭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意志坚强的性格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当的家庭教育、父母过分溺爱形成家庭的“温室效应”,容易使孩子对学校和社会产生畏惧和回避的心理,觉得只有家里才是温暖的,从而难以形成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对此,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仍信奉树大自然直,殊不知一旦孩子长大,则悔之晚矣!
狼的故事:透视家庭教育重要性
很久以前,公狼和母狼产下狼崽儿,它们很兴奋,满心希望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孩子能长得像它们一样威猛英俊。狼爸、狼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小狼崽儿想要的,它们就想方设法弄来给它。它们为小狼垒了一个窝,好让它无忧无虑地生活。时间慢慢过去,公狼和母狼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像一匹威猛的狼,倒好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公狼和母狼让小狼去捕食,小狼对忧心忡忡的父母说:“做一匹狼太辛苦了!还要自己捕食,忍受风吹雨打,我还是想做一只由别人喂食的小羊!”
看了这则寓言故事,您想到了什么?您想要您的孩子长大后仍然由您给他“捕食”,还是想要他能够独立自主?您希望您的孩子将来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还是一点责任都害怕承担?答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家长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打造出来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会造就孩子不同的个性。
童年,每个人只有一次。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给孩子的童年及一生留下什么?有的父母会感觉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会用我们的所有、尽我们的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可是,许多父母并没有真正懂得,而有的父母即使懂得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也还是任由感性的宠爱、溺爱驾驭理性的培养、教育。
优秀家教:关注子女成长的重心
明智的父母都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子女的责任是“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完美结合。
所谓“有限责任制”就是指父母不会“义不容辞”地把孩子的事情全包下来,而是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做孩子的超级保姆和完美看护,而是以孩子自身的发展为导向;“无限责任制”是指父母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孩子整个身心的培养和教育负有无限的责任。具体表现在:
第一,给予自主的空间——培养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使孩子形成负责的思维方式,从而在行动中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个人责任心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朋友、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属于社会责任心的培养。
《颜氏家训》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家庭生活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让孩子可以有一定的空间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只有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才会产生“独当一面”的意识,从而形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认识。如果一切都是父母包办,孩子没有发言的权利,那所有的后果当然是父母负责,孩子还能为什么负责呢?
具体而言,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包括穿衣、洗漱、收拾房间、整理文具等等。就拿整理学习文具来说,如果孩子自己收拾,当到了学校发现漏拿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并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非常注意。而如果是父母包办收拾的呢?那孩子发现自己要用的文具没有带的时候,就会埋怨父母没有整理好,而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负责。
因此,为孩子时时处处、全全面面着想的父母并不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的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零责任心”。而让孩子自己探索、自己做事、自己负责,并不是父母责任心的缺失,这种“半责任心”反而能培养孩子强烈的责任感。
第二,量力而行——培养自信心。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布置的任务要考虑孩子的能力,让孩子量力而行。现在许多孩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患了“失败综合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习和生活上的任务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所及。在校学习不好,老师批评;在家父母逼迫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这使得孩子产生很深的挫败感,从而屡战屡败。要避免这种弊病,除了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外,还要鼓励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提高其自我成就感,培养其屡败屡战的自信心。
第三,儿童的自立教育——培养独立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永无止境的。可是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独立的——独立地工作和生活,父母能包办一时,但不能包办一世。所以,作为明智和负责的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心,使孩子在您放手时,能让您放心。
首先,通过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勤劳的习惯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凡事依赖父母。中国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教育责任心超重。为了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父母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的事情。代替孩子寻找学习资料,代替孩子制订学习计划,使孩子几乎失去自理能力,独立性极差,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孩子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往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在风浪面前,会变得束手无策,一旦失去帮助更会怨天尤人。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孩子养成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
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年龄小,让他们自己学习自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吃很多的苦。家长难免心疼,拿不出“铁石心肠”来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但是哪个人不是从跌倒、爬起、再跌到、再爬起的反复中学会走路、做人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不能心太软,要严格要求,用自己的理性和知识指导孩子怎样对待挫折,必要时要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只有高明理智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只有科学理智的家庭教育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稳固的根基。
什么是家庭教育?
1: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监护人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即监护人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亲戚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准确而言,家庭教育概念如下:
家庭教育是以孩子为视角的父母教育。以孩子的成长和品格为导向,着手于孩子问题行为的辨识与校正,为孩子的生长经历赋予正向感知与信念,同时针对性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与素质(即综合能力),最终达到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
家庭教育的范围始于胎教,终于终生!
2:家庭教育,监护人可以体罚孩子吗?
从法律上说是不行的。
但我们是一个流行传统文化,崇尚礼仪廉孝的民族。
从传统意义与现实需要来说,如果孩子行为触即底限与原则,可以体罚。比如经常坐地打滚,蛮不讲理,偷东西等违法行为等等。每位家长要明确底限。
注:体罚不是冷暴力,不是辱骂,不是棍棒出孝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在孩子的理解中就是压力。所以监护人应该就事论事,不要参杂其它无关的言词。
调查中,经常听到某些家长把工作生活的不易,发泄到孩子身上。负能量满满的。比如,我怎么养了你这个没用孩子?我每天工作那么辛苦你还不争气!
真实案例:一位22岁的孩子,现在性格孤僻,只有2个朋友而且都是老实人,他解释:因为其它人都很虚伪!他非常恨当初的老师和父母。据回忆,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成绩非常好。到了二年级换了一个“嫌贫爱富”的老师,总是对他冷嘲热讽,最后导致厌学,成绩一落千丈。家长由于不懂家庭教育,看到孩子成绩差就骂。孩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3:家庭教育,监护人应该注意什么?
(1)错误的赞美,导致孩子自以为是。分清楚什么是鼓励,什么是赞美,什么是炫耀。
一切平常心就好,可以赞美孩子的品行和行为,但不要赞美孩子的天赋。
不要在别人面前“过多”的赞美自己孩子,也不要在自己孩子面前“过多”的提别人家的孩子。前者是炫耀,后者是压力。
(2)穷养误区。现在很多家庭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他们相信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然后刻意让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家庭中。其实这句话只是个例,不能适用所有孩子。孰不知,这种误区会让孩子从小缺少自信,缺少依靠,缺少被保护的感觉。可以让孩子体验“穷”的感觉,但不要长期生活的“穷”的环境中。
(3)富养误区。这类家长相信的是另一句话“在穷不能穷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己本身是农民,工人,却要送孩子去一些私立学校。导致孩子被同学看不起。不是一个生活水平的人,聊不到一块去。
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去体验一些“富”的世界。让孩子有个目标,开阔一下视界。但不能长期生活在不对等的环境中,否则物极必反。
一句话,正常心态,平常对待。不要太刻意去营造一种虚假的环境。同时富人不要大手大脚,穷人不要砸锅卖铁。生活水平保持在目及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即可。
(4)帮孩子做事的误区。笔者相信一句话“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可以给帮助,给支持,但不要替代!
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早点回家,就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卫生。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依赖,变懒。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自己去打扫,如果孩子做得不对可以善意的指正。如果孩子要求你帮他一起扫,你回他一句话: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PS:视角很重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的世界。不要以为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就相当然的认为自己很了解现在的孩子。
4:树立家规,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规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孰不知,家无规,而社会却有制度。
你让一个从小散养成性的孩子,突然走进充满制度的学校,怎么可能快速适应?
假如适应期为一个月,你知道这一个月会发生什么事吗?各种突如其来的约束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多大负担吗?如果学习落下一个月,后面靠自己追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家规”能更好管理类似家庭这种小单位的群体成员。
假如孩子范了错,违反“家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理有据。该怎么罚就怎么罚。是“家规”在惩罚,不是家长凭直觉和情感在惩罚。
“家规”一定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原则。
PS:"家规“只是制度,在孩子该表扬的时候,该鼓励的时候,该自由的时候,想到得到爱的时候,不要吝啬表达你的支持和爱。
小孩子的认知很简单,你对他好,他就认为你是爱他的。
总结:不要过度宠爱,不要过度保护,不营造虚假环境,不要过度散养。凡事不要过度。孩子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既然社会是有制度的,那么家庭也要有“家规”。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家庭中亲情和血肉的力量,使孩子对家庭有了最高的信任度。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指导、教育、要求以及对孩子的信心都是最具支配力的。
另一方面,儿童尚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及选择能力。他们没有能力来左右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人生,正确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好的家庭教育状态,不同的家长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家长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有所成就;有的只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平安;还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拥有财富或显贵的地位。这些都是家长们的期待,无所谓对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和社会大背景融合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融合不可分割。因此,现代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发展前景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地只求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以及更高的分数,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他们步入社会后,如何在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品格高尚的人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第一是孩子应该具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诚实守信、热爱和平、宽容理解、与人合作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品质,是一个家庭给予孩子所有教育的重要根基。第二是要传递给孩子所在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主流的价值观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不会去崇洋媚外,不会丧失中国人的气节,但是与此同时,孩子又要有世界的眼光。至于孩子们的学习、未来能有多大能耐,则是随着孩子的禀赋和机会来造就的。
家庭教育父亲“缺位”意味着什么
家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好的形式,就是父母与孩子谈话沟通。在谈话中,可以让孩子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帮他们理解父母的想法,接受潜移默化教育的影响。而市妇联发布的《天津市家庭建设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仅有三成家长能坚持每天与孩子聊天1小时。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角色”缺失尤为值得关注。
该项调查于今年3月至4月在全市范围内展开,收集到有效问卷5919份。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家长每日用心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2小时,近七成家长每天与孩子聊天的时间不足1小时。74.69%的受访家长表示,时间精力有限、缺乏正确方法。对于“忽视陪伴教育”,“80后”年轻家长给自己找的理由主要有三点: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婚姻状况不稳定。尽管如此,多数受访家长还是认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多花钱。19.90%的受访家庭最想“科学掌握孩子心理生理状态”,17.20%的受访家庭则最想掌握“亲子沟通技巧”,仅有11.37%的受访家庭认为,“在孩子身上投入的钱越多,孩子受益越大”。
调查引人深思的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具体到教育子女的任务,36.34%的家庭主要由母亲承担,仅有11.6%的家庭由父亲承担。在父母分工方面,母亲主要在生活中扮演“家庭教师”以及“保姆”的角色,其中13.0%的母亲负责辅导孩子学习,15.0%的母亲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而父亲主要扮演“玩伴”“消防员”以及“警察”的角色。15.3%的父亲主要负责与孩子一起娱乐、15.2%的父亲会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14.3%的父亲会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予以纠正。
《家庭教育家长读本》三年级读后感
读了《家庭教育家长读本》三年级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对我们这些年轻家长在教育孩子和孩子沟通上非常有用的技巧之书,同时也是一本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孩子在三年级时出现的一些生理心理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如何更好的让家长理解孩子,让家长更清楚明白孩子的心理困惑,更好的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渡过这个变幻莫测的年龄。
孩子到了三年级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而且这些小秘密开始不再和爸爸妈妈分享而是和比较要好的同龄朋友分享,比如有的时候问她,“你今天怎么这么开心呀?她会告诉你这是我和某某朋友的秘密,我不告诉你!”感觉这时候就应该像书中提到的,是时候开始适当的给孩子一些个人独立的空间,尊重她的秘密,让她慢慢学会独立。让她渐渐的开始学会独立承担责任。同时也让家长自己认识到她已经慢慢长大了,有些事情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过多的去替她考虑。
与孩子的沟通,一直以来都在学习怎样和孩子更好的沟通,更好的走进她的心里,读懂她内心要表达的含义,引导她用正确的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困难。读完这本书给我的体会就是在与孩子做沟通时,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平复孩子内心的情绪。换位思考下如果我在带有情绪的情况下,任何人来与我沟通,结果肯定是很糟糕。孩子也是一样,况且孩子她还不懂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所以要和孩子沟通一定要先把她内心的情绪平复了才可以开始。
读完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书的第七章-爸爸们,请走到孩子心里去。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孩子的妈妈就是教育孩子的主力军,古语就有相夫教子一说。虽然自己也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但是付出更多的还是孩子的妈妈。读了这本书才深刻体会到还有一句书中提到的古语“养不教,父之过”。
作为一个父亲是家庭中重要的中心人物,也是对孩子将来的性格,人际关系,处事原则等等有极大的影响人。我曾经也对孩子用过消极苛刻的对待方式,记得那次是因为刚上小学的时候练字,她总是写的不好歪来扭去的,我一遍遍的给她擦掉不好的让她重写,直到我满意为止。但是越到最后她越是不想写,甚至扭头就走。
当时的我也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开始向她行使家长的独断专制,对她的任性不配合进行了打屁股和罚站的惩罚,结果孩子在后来的几天里是认真练字了,但是一直在逃避着和我的交流,看到我再也没有像以前的亲近了,后来冷静下来想了想我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也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肯定会对孩子带来心理阴影,虽然结果是变“乖”了,但是总感觉是被我逼出来的,把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给抹灭了,最后想了想还是向孩子道了歉,孩子也接受了我的道歉。
从此以后她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都会先平心静气的先问她为什么?怎么了?引导她把她心里想要表达的想法说出来
,再让孩子认识她的做法是不好的任性的。通过这件事情也正好教会了她,大人有的时候做的也不对,也需要向别人道歉,也要承担责任。也印证了书中提到的父亲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有极大的帮助。
最后作为一名生活在现代化快节奏社会的年轻家长,通过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与孩子沟通上的技巧,及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在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懵懵懂懂的时候出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积极健康的成长。
三(3)班陆一心家长: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