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再学习吗?
发布时间:2020-10-26 幼儿学习故事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教育学习笔记父母需要再学习吗?
没升级成为妈妈前还真没想到原来为人父母其实是需要有很多学问的。虽然奇奇是我们计划而来的,可是在逐渐养育他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育儿知识的欠缺,因为如果是被动的处理出现的各种状况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只有提前了解了他每个年龄段的发育特点才会做足心里准备,能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在家里就经常批评不爱学习育儿知识的奇爸:“你要花时间多看看育儿书或者上网多查阅些育儿知识,这样,你才更有资格教育他!”奇爸却总是不以为然,反驳我说:“咱们父母有这么多知识吗?你看,把我们不也一样教育得很好吗?”我们很好吗?当然不够优秀,起码在我看来,嘿嘿。(我爱我的爸妈,可不是想说两位老人家的坏话哟)想养大一个孩子还是很容易的,但是父母的育儿境界和知识是否渊博绝对直接决定了育儿的成果,我就相信,爱学习有学问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更优秀。
家庭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古做父母难,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做父母是不是更难了?我们现在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变化非常快捷的时代,孩子从小对网络、音乐、美术、文学、体育等方面产生的需求也日益在增长,是不是变相的也要求我们父母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学习,从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未知欲,从而可以树立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在我看来,有几点是需要我们父母再学习的:
1.对孩子的态度。学习倾听孩子说话,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不但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还可以每天了解孩子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有效的教育。
2.言谈举止。永远需要我们记住的一句话是: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好的激励。父母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孩子进行模仿的榜样。
3.让孩子自己进行学习。明智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多样的选择,在民主尊重的原则下,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孩子会快乐的进行学习,从而也会坚持学下来,不会半途而废。
4.让孩子自己做主。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给予不同的责任,要相信孩子绝对有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学做好父母也是一门愉快的功课哟,虽然永远拿不到毕业证书,但其过程却是非常有意义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做亲子鉴定需要父母都去吗
如果选择去做亲子鉴定,亲子鉴定需要夫妻双方都到场吗,其实并不是硬性要求,最好能双方到场。双方亲子鉴定的效力如何,法院是否承认效力仍需看情况。
一、亲子鉴定需要夫妻双方都到场吗?
亲子鉴定不一定夫妻双方都要到场,在当前情况下,父亲可以带孩子到司法鉴定中心做父子(女)亲子鉴定,证明孩子和自己有没有血缘关系。母亲也可以带孩子到司法鉴定中心做母子(女)亲子鉴定,证明孩子和自己有没有血缘关系,进一步证明有没有在医院生孩子抱错的情况。凡只做父子(女)或母子(女)鉴定的情况,我们称单亲亲子鉴定,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除了基因突变情况外(占1。4%),完全可以获得准确的鉴定结果。当然,亲子鉴定父母双方均到场(双亲鉴定)是最好的。
二、双方亲子鉴定的效力如何?
夫妻双方私下去做亲子鉴定是允许的,法律还是承认具有亲子鉴定资格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至于一些民间鉴定机构声称本人无需到场,只要有毛发、唾液等样本就可以进行鉴定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在携带的过程中,这些样本很可能被其他人的DNA信息“污染”,得出的结果也会不可信。
三、亲子鉴定的效力如何?
由于鉴定结果本身具有一定的证据属性,所以这个问题首先要摆在证据的角度来看。从现有的民事法律和民事诉讼法律来看,,有条文或权威司法解释表明“亲子鉴定”可以作为法定证据使用。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就意味着你自己确信你与某个家庭成员确实没有血缘关系,然后你做出某种伦理层面的举动,比如不再承认他是你的父母或子女,但于法律关系而言,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如在法律上能否因“亲子鉴定”结果否定了血缘关系存在就否定法律上的父母或子女关系。
由此引伸出“亲子鉴定”能否作为证据使用来否定法律上的亲属身份关系?笔者认为,“亲子鉴定”结果在诉讼当中应能作为证据使用,但其直接证明效力只能停留在证明是否具有血缘上的身分关系,而且一般是伦理层面上证明,如要超出此证明力,就需与其他证据来形成证据链。尤其是不能仅凭“亲子鉴定”结果就否认鉴定人之间法律上的父母或子女关系。
大家如果要去做亲子鉴定,一定要去正式的鉴定机构做鉴定,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负责。不管亲子鉴定是为了肯定亲子关系还是否定亲子关系,这都是迫不得已的一种判断方法,为了在诉讼中占据优势,被鉴定人是否应该同意鉴定呢?如果心存疑惑,对诉讼局面的分析不够清楚,可以咨询一些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这对自己赢得诉讼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专业的分析之后再做出抉择,对孩子的身心也是一种细心的保护。
儿童需要学拼音吗?
现在这个困惑是多数家长都有的,一方面,教委不让教,另一个方面学校里学拼音速度又很快,要是没点基础还真是有些吃力,若再赶上孩子慢一点的那可真是跟不上。这样一来导致孩子家长全都压力大。但是,拼音是儿童成长学习阶段必须学习的内容,然而,学前儿童一开始的学习只能去认识拼音字母,而达不到拼的能力,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抽象思维,4岁左右孩子才能从表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所以不要求之过急。单独去认识拼音字母,是和认识汉字一个道理,但是去把声母和韵母和拼起来,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做不到,即使有的孩子可能做到了,也是背诵下来的。所以不要求之过急,弄不好孩子还会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龄前儿童学习拼音,主要是学习认识拼音字母,为以后读小学真正学会用拼音打下基础。
拼音字母表
拼音字母表-声母表
b [玻] p [坡] m [摸] f [佛]
d [得] t [特] n [讷] l [勒] g [哥] k [科] h [喝]
j [基] q [欺] x [希]
z [资] c[;雌] s [思] r [日] zh[知] ch [嗤] sh [诗]
y [医] w [巫]
拼音字母表-韵母表
a[阿] an[安] ao[奥] ai[哀] ang[昂]
o[喔] ong[翁] ou[欧]
e[鹅] en[恩] er[儿] ei[唉] eng[摁]
i[衣] ia[呀] iu[由] ie[耶] in[因] ing[英]
u[乌] un[温] ua[蛙] uo[窝] ue[月] ui[威]
ü[迂]
iao[腰] ian[烟] iang[央] iong[用]
uai[外] uan[弯] uang[往]
拼音字母表-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幼儿园也需要复习功课吗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在家怎么帮孩子复习在幼儿园里的所学,更有些家长来问,为什么课上了,孩子回家后问他学了些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其实,在幼儿园里,小班一堂课学习的时候,最多只有短短的20来分钟,因为小班的小朋友注意力还不太集中,过长的课时会让他们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厌恶的感觉。
课时,老师教授的目标,只是让孩子对这堂课有浓厚的兴趣,和对这堂课的理解,小朋友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这堂课是成功的。而上儿歌课时,尤其是在小班,儿歌是主要的课时,因为儿歌课能锻炼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而4-5岁的小朋友的记忆属于短暂性的记忆,可能在课时,能完全靠身体动作和教师的引导背诵下来整篇儿歌,但是直到放学回家时,这段记忆可能已经淡忘。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
在助孩子复习的这一环节,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尤其在孩子说不出今天教了什么时,特别不能批评孩子,比如说他笨之类的话;这样子会无意识的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的兴趣度。小班的孩子在家里比较爱玩,我们家长每天只能少量的时候,或者是在陪同幼儿玩耍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念儿歌,来带动他来念,让他自己念会给予他很大的压力感。慢慢的,你会发现,孩子在无意识当中已经不知不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背这首儿歌了,而同时的,在幼儿园里,课间或游戏的时候,我也会经常性的跟小朋友一起朗诵,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孩子需要老师的教导,但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以我教了多年的经验中,有很多的家长都没有发现这一问题所在,要么在家里非常强迫性的逼着孩子背或者念,要么就因为工作太忙而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到后来,孩子渐渐长大了,孩子之间的优良差距拉开了,家长才来反应,说为什么我家的孩子特别笨,为什么我家的孩子什么都没学到。
其实,在课堂,老师教的是同样的东西,但是孩子学习的成果却不一样。有的孩子接受的好,有的孩子接受得差。孩子接受差的,并不代表老师没有上课,也不代表你的孩子笨;而是家长跟老师配合的不够,或者是家长复习时用的方法错误。也不要轻易就说自己的孩子胆小,全班这么多小朋友,就让他一个人上来表演,他都敢,那还怎么说他胆小呢?
这个时候,做为家长千万不能急,如果您发现你的孩子哪个方面欠缺的,可以及时的和老师沟通,老师经验丰富,大略知道怎样的复习方式适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沟通一下,交流一下,但是,要切记的一点,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笨!现在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已经超乎我们大人的想像!相信你自己的孩子!他是最棒的
婴儿更需要父母尊重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只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的孩子,难道还需要尊重吗?
其实,答案需要你去选择。
面对刚出世的婴儿,是把他看成被动地吃饱喝足就够了的接受者,还是看成同成人一样,希望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控制与支配环境,需要精神交流与智慧发展的独立的人?很显然,如果你选择了前者,你处于赐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选择了后者,一定会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尊重他。
有人会认为,不管怎样看待他,对婴儿还不是一样地满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抚养吗?其实大不一样。理念上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完全不同的0岁教养方案,也决定了孩子未来是成为一个时刻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外界环境的自信的人,还是处处受到环境压制的被动接受者。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从出世,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学习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断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尽办法去了解身边的世界,并学习控制环境,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如,他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饥饿、不舒服和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用伸手、蹬脚和各种动作去逐渐发展自己对外界的作用力。瞧,他与我们成人一样,都是在日复一日地设法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但婴儿又与成人不同,他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从婴儿成长的初始,就随时满足他这种主动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儿初期,虽然他还没掌握语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给他充满关爱的话,以满足他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语言发展的需要;在他能够伸手抓握时,给他设立一些游戏,像一抓绳就能有玩具飞到眼前或有变化出现,这样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对外界的作用,增加他发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兴趣等。假如我们这样尊重婴儿的发展需要,一点一滴地满足着婴儿的发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励,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会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种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仅把0岁的婴儿看成是吃饱喝足就够了的被动接受者,无视他们的发展需求,在他不会说时就不提供充满爱意的语言,对他各种能力的萌芽也只当作无意义的动作予以忽视,那么,孩子的探索热情总是受到压制,能力发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励,他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孩子会感觉这个世界不支持他,他是无助的。与处处受到鼓励的婴儿相比,这种在无助感中成长的孩子,会大大降低对外界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长大后,无论怎样重建自信,根基总是摇摆的。
早期教育大师蒙特梭利告诫我们:儿童的成长没有一样是由母亲来完成的,它属于儿童自己的成就。——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承认儿童这种不同寻常的能力,父母要说服自己从儿童成长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他们对儿童的帮助就显得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帮助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的话,儿童就会健康成长。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让孩子成才。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尚未成年的孩子,获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认识从生命的初期就开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义,抛掉做孩子的权威,设计、指挥他们的观念,确立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样才会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稳固基石。
好父母只需要做到60分
孩子的生命需要“神”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个小小的上帝,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因为幼儿是无助的,他们独立生存能力几乎为零,没办法给自己带来食物,也没能力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父母想象得很厉害,且非常慈爱就是幼儿唯一的出路。
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慈爱的上帝,不论遇到什么,上帝总是有办法,上帝总是能知道我的需要,因为他是爱我的。整个幼儿的童年以和这样的一个理想化的父母在一起作为自己安全感和幸福的源泉。
有一本绘本读物叫《爷爷一定有办法》就描述了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总是有办法解决问题的爷爷让孩子生活在幸福和轻松当中。作为成年人,虔诚的信仰一个慈爱且全能的神也是让我们活在一个全能式人物的庇佑之下,安全和幸福溢于言表。
父母要配得起“神”的称号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你要配得起神的称号。这或许会让很多父母惶恐,因为他们会觉得这实在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情,他没办法做到尽善尽美。
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人格的健康和家庭环境是否优越,父母社会地位是否崇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谓的“神”,其实是指父母在孩子面前始终要表现得镇定、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不管家庭得经济状况如何,只要父母不趴下,精神上不被击垮,孩子就会觉得有安全感。
我们能够理解很多父母忙碌于工作和事业,就是希望给孩子带来更加优越和稳定的生活,认为这样能够减轻自己的愧疚感并且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自信。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对于孩子情感需求的缺乏回应,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和对事业前景的焦虑,这些不合乎“神”的要求的表现已经让孩子失去了产生自信的源泉。
成长的孩子和从“神坛”上退下来的父母
随着孩子年龄渐长,能力增强,孩子对父母的认识也越来越合乎现实。孩子会认识到,很多事情父母也没办法,父母也是有缺陷的人。这样的认识使得孩子能够对父母从理想化的状态中走出来,并且愿意发展自己、满足自己、学会如何在社会中适应的本领。
对父母的逐步失望造成了孩子的逐步独立,这个过程不能走得太急也不能走得太缓,父母需要以孩子能够忍受的程度从神坛上逐步退出。
走得太急或太缓都使孩子不能放弃对理想化的、全能式人物的追求,始终想和全能的人物在一起,借助于他的力量以获得幸福。疯狂的追星行为和信奉某种全能神的宗教就是基于这样的心理。
好父母只需做到60分
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叫:60分钟的妈妈就是最好的妈妈。100分的妈妈就是做到对孩子完美的体贴,而完美的体贴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孩子始终无法将精力从父母的身上转移到自我控制和自我满足上。父母的完美抑制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兴趣,因为有了完美的父母他就不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当然低于60分的不及格的父母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无助感和过大的挫折也会使得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60分的妈妈就是在孩子丧失信心和绝望之前给到孩子情感的抚慰和行为的指导,但同时也让他承受一定的焦虑和不安全的锻炼,这就是所谓的恰到好处的挫折。
做到恰到好处的挫折需要考察两个条件:
1.孩子本身的行为能力
2.孩子情感的承受能力
我们给到的任务或者让孩子做的事情必须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超出一点点,同时我们也要考察孩子承受挫折的耐受力。这涉及到每一个孩子先天的特质,有些孩子耐挫折力强,父母可以迟一点给予帮助和情感的支持,让孩子自己多耐受一会;有些比较脆弱、耐受力比较差的孩子很容易绝望,父母就要在孩子绝望之前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抚慰。
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这个神需要在孩子苦难不能忍受时出现,而不应该随时出现。每一次的出现给到的帮助恰好是可以帮助到孩子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渐渐地,随着孩子年纪渐长、能力增强、情感独立,这个神给到的支持应该越来越少,父母便慢慢从神坛上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