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幼儿流感的预防措施
发布时间:2020-10-23 幼儿园预防流感教案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预防教案育儿观念:幼儿流感的预防措施
目前正是幼儿流感的高峰时期,但是由于家长们对于这一方面知道了解的甚少,从而很容易步入一些儿童流感的误区,以下就让我们重新来正确的认识下吧,让小宝宝们安全的度过。
误区1
孩子感冒很正常,得过可增强免疫力
专家提醒:流感和普通感冒不同,严重的可致命
孩子得了流感,有时其症状与普通感冒很像,往往被家长忽视。普通感冒通常表现为全身症状轻,局部症状重,如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甚至声音嘶哑。但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比普通感冒强,通常表现为局部症状轻,全身症状明显,如常伴有持续3-5天的高烧(39-40度),并且能合并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这是普通感冒所没有的。
流感对儿童的健康伤害主要源自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脑膜炎和中耳炎等。一般情况下,孩子越小,发病越重,造成的健康风险也越大。因此家长不能轻视流感的危害,更不能牺牲孩子的健康换取所谓的“免疫力”。
误区2
流感病毒变异太快,疫苗打了没两天病毒就变异,等于白打
专家提醒:世界卫生组织依据病毒变异情况建议每年更新流感疫苗配方,当年疫苗当年有效
由于季节性流感病毒不断发生抗原变异,因此需要及时更新疫苗株,去年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儿童,今年仍需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疫苗的平均保护期为4-6个月,所以去年接种的流感疫苗已过保护期。以后每年在流感高发季节前接种1剂。由于流感疫苗在接种后2周左右体内才会产生对抗流感病毒的抗体,所以家长应该从现在就开始为孩子接种,做到防患于未然。
误区3
人多的地方千万别去,在家里肯定会远离流感
专家提醒:千万别因噎废食,影响小儿正常发育
“流感高峰季,家长带孩子外出活动时,应尽量避免人多拥挤的地方。”流感传播的途径主要在人多拥挤、透气性差的环境中,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也有可能传染。所以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误区4
板蓝根等中药可以预防流感,小儿喝更好
专家提醒:很多中药对于肝脏功能不健全的儿童来说并不合适
流感高发季节,不少市民会在家里囤积些诸如板蓝根之类的中成药,平时当做饮料喝来达到预防流感的效果。“板蓝根是抗病毒药物,不能防病毒。它对感冒病毒有效,适合感冒时服用。但流感和感冒不可混为一谈,板蓝根不能作为预防流感的‘疫苗’使用。”
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虽然对感冒有疗效,但是摄入过量也会对身体不利。“板蓝根也是一种中药,与其它中成药一样,吃多了会损伤身体,对成人来说是如此,而对于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孩子而言,更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儿童社交恐惧症及预防措施
英国一家智囊机构去年12月份发布研究报告称,社交技能应从娃娃抓起,应当针对5岁~8岁的孩子设立社交技能课程,让他们学会愤怒管理、压力处理,教他们解决交朋友中遇到的问题,否则错过这个关键期,从小就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行为不良、学习困难、社交恐惧等问题……
案例
小强今年4岁,经常哭叫着不愿去幼儿园,小强不跟幼儿园或小区的孩子玩,话很少,害怕见到陌生人,眼睛不敢对着其他孩子,一旦出去,老是紧张,嚷着要回家……
其实,小强的表现是典型的社交恐惧。一般而言,社交恐惧不仅仅出现在成年人身上,一些内向和胆小的孩子也经常发生,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孩子老实、听话,如果家长没留意,很容易导致成为“社交恐惧症”,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发展。
●哪些儿童与社交恐惧有缘?
1.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内向者安静、内省、不喜欢接触人;情绪不稳定者易焦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与人交往时,强烈的情绪反应影响他们的正常适应。
2.自卑感强的孩子。自卑,自我贬低,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无法与人沟通,怕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
3.过于敏感的孩子。总能从别人的眼光中看出别人对他的厌恶、憎恨。如果需要和陌生人交谈,他会因此而更加紧张害怕。
此外,已患口吃或有口吃倾向的孩子也易出现社交恐惧,因而家长和老师不宜对孩子在说话时反复提醒、批评、甚至打骂,应该认真和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鼓励孩子放下心理负担,放慢说话的速度,从而消除社交恐惧的祸根。
小链接——
什么是儿童社交恐惧症
儿童社交恐惧症是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临床表现在陌生环境中表现为过分害羞尴尬,对自己的行为过分关注,或进入新环境时自己感觉到痛苦和身体不适或出现哭闹、不语、退缩。
儿童社交恐惧症典型症状
1.在公众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公园、商场、亲戚家,孩子感到极度的恐慌、紧张;
2.在一些多人的场合,孩子怕与同伴、大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即便交流了,也是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度过的;
3.孩子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与他们交谈,或者见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热。
一旦确认孩子患有社交恐惧症,应及时配合医生的治疗。
●如何预防出现社交恐惧?
1.带孩子多见识世界。广州越秀区关工委幼教专家曾红台老师认为,孩子出现社交恐惧,主要是孩子跟外界接触的机会少,而且独生子女的环境下成长缺少与同龄人的沟通和交流,加之父母工作忙碌,少机会留意孩子的变化,久而久之便出现了社交恐惧,要消除和预防社交恐惧,最好就是家长带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接触世界的机会多了,那么孩子就乐意跟人交往了。
2.家园配合。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家长和老师的作用不可或缺。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请小朋友做手拉手的游戏、让他们自我介绍,让他们交朋友;上课的时候,可以多点提问,消除孩子陌生感;家长方面,不要认为社会复杂就拒绝鼓励孩子社会交往,家长应该多带同龄的孩子在家里玩,比如过生日、才艺展示,至少要有3个孩子营造一个社会系统,多让孩子在人家面前说话和讲故事……只要坚持,孩子就会离社交恐惧越来越远。
●儿童为什么会出现社交恐惧?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儿童为什么会出现社交恐惧,原因复杂,比如遗传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1)主要受人文环境影响。比如家长会告诫孩子少与陌生人交往,不要去邻居家串门,也不许带孩子来自家。这样,弱化了孩子的社交能力,抑制了孩子社交欲望。
(2)因独生子女所带来的问题。现在一个孩子,虽说有2~6个大人护着,但大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很多心事不被大人所理解,也就压抑了他的表达能力与技巧。
(3)家长角色的错位。有的父母因自己工作忙,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相对来说,老人与保姆对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更重视,而对孩子智力开发方面不会用心或用心不足。这样,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没有经常得到锻炼。
(4)居住点不稳定。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或因为租房、买房,居住的地方多次频繁搬动,孩子好不容易习惯了与一些小伙伴交往,但很快又要分离,使孩子长期处于动荡状态。
(5)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曾遭受过心理创伤。这种创伤,也许是他人给的,如欺侮;也许家长角色给的,如当众打骂;也许是自己给的,如走失;也许是环境给的,如受惊吓。孩子的心理创伤没有得到修复,那么他的社交必然受到抑制。
育儿观念:如何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
育儿观念:如何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
分享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观念的形成又来自于多种途径,既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既有书本上的循循善诱,又有来自外界的影响;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来便被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道德教育又属于养成教育。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是从德育层面上理解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的意义所在。
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分享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让他们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他们将来健全人格的形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家庭的养育环境和某些社会因素,导致不少幼儿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缺乏。
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了分享行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分享当成换取别人报答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分享”,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而这种分享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学会分享。
1、利用文学作品时的形象,让孩子体验分享行为的乐趣。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3、通过外部激励深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教会孩子预防性侵犯?
育儿观念:如何教会孩子预防性侵犯?
爸爸妈妈有没有发现,给孩子讲道理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呢?因为孩子在7岁以前都处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逻辑的道理很难深入理解及记忆深刻,直到11岁左右逻辑思维才发展相对成熟。怎么办?
道理不好讲,故事轻松讲。所以,“精英父母帮”的“田先故事会”版块给大家推出了一个特别的内容,就是教会爸妈们如何用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来让孩子轻松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道理,进而逐步影响和改善孩子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能力。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适合用来教会孩子预防和躲避性侵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故事:独角兽和拉拉
有一天,拉拉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独角兽,他问独角兽说:“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我叫拉拉。”
独角兽笑了笑说:“当然可以,我叫独角兽!”
然后,拉拉和独角兽就成了好朋友,他们每天在一起玩耍,可开心了。有时候独角兽还会让拉拉骑在他背上,带他到森林深处,去看小猴子打架,松鼠跳舞。
拉拉一直对独角兽的角很感兴趣,因为那根尖尖的角会闪闪发光。于是,拉拉问独角兽说:“我可以摸摸你的角吗?”
独角兽很严肃的说:“不行!我的角不能让别人摸,一摸我就会死去!”
“小气鬼……”拉拉小声说着,有些不开心,他还是很想摸独角兽的角。
过了几天,拉拉想到一个能摸到独角兽角的办法。他跑到一棵大树跟前,朝树洞里看了一眼,对独角兽大喊说:“快来看啊,这个树洞好奇怪,里面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呢!”
独角兽相信了,跑过去低下头去看树洞里面。拉拉猛的抓住独角兽的角,高兴的说:“摸到了,摸到了,我终于摸到你的角了!”
“吼~”独角兽痛苦的叫了一声,摔倒在地上大口的喘着气,冲拉拉说:“我要死了……从今以后你再也看不见我了!”
“我只是想摸摸你……..你真的会死吗?”拉拉害怕了,看着独角兽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独角兽虚弱的说:“每个人都有不能让别人碰的地方,我已经跟你讲过我的角不能摸…….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教训,保护好自己不能让别人碰的地方,也不要去碰别人不想让碰的地方……”说完这些话以后,独角兽就死了。
拉拉好伤心,非常非常后悔自己不听独角兽话摸了他的角。
从那以后,拉拉再也没有遇到过别的独角兽,也再没有去过森林深处,他只能孤孤单单地一个人玩耍。
这个故事适合2-8岁宝宝,用故事告诉宝宝:独角兽的角不能摸,宝宝身上也有不能让别人摸的地方,除了妈妈以外谁都不能摸。如果有人要摸就要大声反抗说“不准碰我!”,大喊妈妈或者老师,马上躲避离开,并且尽快告诉妈妈或者老师。当然,宝宝同样也不可以乱摸别人的隐私部位。
故事讲完后,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做一些交流,以下是可参考的几个主要交流点:
1、听完这个故事,宝宝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问题?(不设限,先让孩子自己感受和总结,欢迎各种天马行空麻辣提问)
2、启发式分析:
A、独角兽的角为什么不能摸?(因为摸了就会死去。)
B、宝宝身上也有不能被别人随便摸的隐私部位,是哪里呢?(背心和小裤衩包住的地方,这就是宝宝身体的隐私部位。)
C、宝宝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呢?如果被人摸了怎么办?(宝宝的身体属于宝宝自己,隐私部位只有宝宝自己能看到。在生病、洗澡等特殊情况下妈妈可以看,或者是在妈妈的允许和陪同下,医生可以检查。除此以外任何人都不可以看,更不能摸,就算是爸爸和老师也不可以。如果有人要摸就要大声反抗说“不准碰我!”,大喊妈妈或者老师,马上躲避离开,并且尽快告诉妈妈和老师。)
D、拉拉为什么要去摸独角兽的角?结果怎样?别人的隐私部位我们能摸吗?(拉拉因为好奇去摸独角兽的角,结果独角兽死了,拉拉也从此没有朋友陪伴了,这是不对的。引导孩子意识到,不能因为好奇就随便去碰别人的隐私部位,否则也会失去朋友,甚至给别人带来伤害。)
E、拉拉是怎么摸到独角兽的角的?这说明了什么?(独角兽相信了拉拉的话,但拉拉欺骗了独角兽,最终害死了他。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真正的朋友需要时间来检验,多看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听他说了什么。宝宝如果不能确定一个朋友是否真的值得信任,一定要记得先听听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怎么说。)
育儿观念:感恩教育从幼儿开始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感恩教育要从小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如何发挥家庭在环境、资源、途径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对孩子进行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教育,是许多家长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开展幼儿感恩教育方面,家庭具有独特的优势
瑞士教育家指出:“道德教育主要的场所是家庭。”感恩父母是幼儿感恩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对幼儿施恩最多、施恩最直接的人,是幼儿最初最应该感恩的人。通过丰富多彩、充满亲情的家庭生活,家庭成为最好的感恩教育载体。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所以,言传身教,行动胜于说教。从父母的榜样作用开始,建设一个充满关爱与感恩的家庭环境。
有的父母对他人给予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帮助,总是铭记于心,心怀感恩;有的父母对亲人的关爱,总是反复提起,心怀感激。有的父母相互之间经常感恩言谢。在这样的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幼儿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就能够萌生感恩之心。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孝敬老人、感恩他人,做尊老爱幼的模范,做知恩、感恩、报恩的模范。而且也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参与的机会。例如:定期带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使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受爱与感恩。
开展家庭感恩教育,要注重“力行”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所学的内容要实践力行,从一件件小事入手,把幼儿的感恩之情落实到行动上,内化为一种习惯。只要我们从细处入手,端正教育观念,就一定能搞好对幼儿的家庭感恩教育,培养好懂得爱与感恩的新一代,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精彩。
育儿观念:变教育观念引领幼儿成长
育儿观念:变教育观念引领幼儿成长
转眼间,进入xx幼儿园工作已两个多月。回首这两个多月以来的点点滴滴,有太多的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可爱、可亲而又可敬的人。他们每天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我们彼此相敬相爱,团结互助。我所在班级的三位老师团结协作,每天从早上幼儿入园到下午孩子离园,我们三人分工合作,工作有序进行,大家互相理解、宽容互助,确保孩子们开心、安全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使我成长了许多。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对每一位孩子负责,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每当听到孩子们对我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老师。”等话语时,我的心里顿时充满了感激与欣慰。一方面,我为孩子们的懂事与感恩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就是我每天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孩子们朴实的语言令我感动,同时也使我深深感到要更加努力工作,善待每一位幼儿,为孩子们的健康茁壮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小朋友犯错误或不听话。但每当和他们交谈以了解问题的根源时,孩子们说出的话有时会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真的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以幼儿为本。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孩子们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经常深入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尽最大努力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要。
此外,我还发现班里的某些孩子仿佛自幼就有某方面的天赋或创造力。他们制作的作品、绘制出来的画是那么得形象逼真和栩栩如生,有些着实令我们赞不绝口。一些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乱或是调皮的孩子,我们教师更要善待他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积极引导他们成长。也许在若干年之后,这里面的某些人真的会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或是商人······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每个孩子都只有一个童年。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认识到他们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转变教育理念,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善待每一位幼儿,为他们的一生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