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教育让孩子丧失自我学习能力
发布时间:2020-09-30 幼儿园说课稿保护眼睛 幼儿园保护眼睛教案 教育孩子笔记过度保护教育让孩子丧失自我学习能力
一说到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总是有着太多的抱怨:不走脑子,错过的题改了之后还是一错再错,写作业磨蹭,一边玩儿一边写,效率很低……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家长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依然没有提高,学习态度也没有改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学习能力的丧失呢?
过度保护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担心或不安而采取过分保护、包办代替以及控制孩子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
五年级的小光是个既孝顺又懂事的孩子,可是他的学习却一直让妈妈十分头疼,表现在不爱动脑子,写作业磨蹭,一边玩儿一边写,学过的知识常常记不住,妈妈最恼火的是小光的错误率特别高,错过的知识改过三四遍还会错,而且不该错的也错,每次考试卷子上全是红杠。为了小光的学习,妈妈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从检查作业到每天的复习,检查作业中的错题,找到后再帮小光抄下来,督促他改正,如果还不会,就给小光再讲解,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外语,门门如此。尽管这样,小光的成绩仍然是全班倒数。妈妈特别生气,自己付出这么多辛苦,却看不到一点效果,妈妈的脾气自然好不了,把恼火全撒到小光身上,整天在学习上指责小光,逼着他学习。除了学习之外,小光想玩儿、想看电视的要求,妈妈一概不答应。
和平区教研室教研员、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周梅认为,小光母子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家长过度保护的教养模式,在孩子学习问题上的一个体现。小光妈妈在孩子的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多,参与了小光学习的全过程,但是小光却没有自由的成长空间,造成他对学习很厌烦,一提学习就咧嘴。从小光来说,他厌烦妈妈催逼着学习,控制他的一切,不让玩儿也不让做他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小光还离不开妈妈,他在学习上对妈妈强烈地依赖,他得借助妈妈才能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结果他对妈妈越是依赖,他的学习责任感和学习能力就越每况愈下,越是学习能力不行,妈妈就越着急。YJs21.coM
过度保护教育的三种表现方式
一、家长常常为孩子过分地担心与不安。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家长唯恐孩子学不会,考试考不好,老师会批评。二、时时处处包办代替。家长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业、健康、交友甚至前途有太多的担心和不安。这种不安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分地负责,给予过度的帮助和保护。三、对孩子严加控制。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忽视孩子的能力和倾向,希望孩子完全听从家长的要求和标准去做,以家长的意志为意志。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观点,如果家长对孩子时时过度保护,孩子没有了自己的需要,就不会有追求和目标。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使孩子丧失学习责任感。二、剥夺孩子能力增长的机会。三、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四、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而学习责任感的丧失使孩子经常不能独立品尝成功的果实。“你看怎么样,我给你讲对了吧,让你背这个对了吧。”家长经常这样对孩子说。尽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但是他会有独立品尝成功果实的体会吗?如果是孩子独立完成考了好成绩,他会特别开心,也会形成他日后学习的一个推力。
面对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让孩子做学习全过程的主人。
一、培养孩子学习责任感,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后果。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的作业、考试错得很多,在班里很没有面子,被老师批评,就情不自禁地包办代替。家长要丢开这个面子,让孩子学会自己负责任,他上课没注意听,写作业不认真,知识没掌握,测验没有好成绩,哪个地方错了,孩子下次就会警醒,而家长的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失去这种责任心,过后还会错。
二、要让孩子自己成为学习全过程的主人。学习全过程从预习开始,上课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并检查,有错误要及时改正,之后是复习,迎接考试,考试后要总结,改正错题。而很多家长除了上课不能跟着听,其他过程几乎都在参与。有一个家长为了让孩子不再出错,买了九本检测题,让孩子一遍一遍地做。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主动学习,还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
三、如果孩子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题,家长不要立即上前告诉孩子答案,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要让孩子养成主动找错、改错,不懂不会的问题要及时问的习惯。这是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关键因素。现实情况是家长给孩子找错,错题本也是家长抄,然后再讲解,督促孩子改正。
周梅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可是学习却这么费劲,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些是因为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家长在学习上过多地参与和关注。孩子抱怨没有时间玩儿,情绪不高,学习热情衰减,学习上肯定不能积极面对,只剩消极抵抗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注重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育儿观念:注重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昨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又看到了一则新闻就是有关于孩子被拐骗的,看到失去孩子妈妈撕心裂肺的表情,我的心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疼痛。
是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做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不可能因为怕孩子走失而禁锢孩子的自由,将把绑在家里,而是从小就教育孩子怎样保护自己,从防水、防电、防火、防走失等安全教育开始做起,从小就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给他一些简单的自我防卫的本领。如:教育孩子用电:不是不让孩子使用电器,而是教给他 正确使用电器的方法,知道插插座的时候,不要接触到铁片,要正确地使用开关插头……教育孩子防火:从小就知道不要玩火,看一些火灾的记实片,让他们了解火灾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学会逃生、急救等……
教育孩子不要随便陌生人讲话,未经父母允许,不要拿陌生人给的东西,当父母不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时,不要开门,可以先问问他找谁,请陌生人自己跟父母联系、留纸条在门口或是下次再来找父母,并且不能将父母的电话告诉陌生人……教育孩子认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名字等,假如孩子走丢后,遇到好人或是警察,至少让孩子有线索可以找到自己的家。
这个丢失的孩子,是外来人口的子女,他们平时工作忙,孩子交给别人托管要又花钱,因此,让孩子在门口或是市场玩,父母掉以轻心,这样,孩子就被人贩子盯上了,人贩子有可能只用一颗两毛钱的糖就将孩子骗走了,并以最快的速度卖出去,可以说,人贩子的背后是有更大的主使者的,他们不是一般的犯罪团伙。如果交给了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我向他们也就不会这么容易就得手。
经常有家长问我:“老师,你们用什么方法管这些孩子呀?你看,你们带几十孩子到外面玩,他们既文明又安全。我们只带一个的孩子出去玩,他要么就摔交,要么就跟人打架。”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怕孩子受伤或是打架而不让孩子出来活动,儿童处于成长关键期,他们的健康比什么来得重要,而我们应该保证孩子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因此,孩子每天都要锻炼,上体育课、做课间操、玩大型器械等都是锻炼的好方式。我们老师带一群孩子出来玩时,我们会先教孩子玩的技能技巧,使他们懂得怎样玩?怎样玩才是安全的?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自我保护的能力,比如:玩滑滑梯时,头不能先落地,否则有可能会使头部受伤,在滑梯上面,不要争先恐后,要学会互相谦让的等,家长缺少的是正确的引导。
我们在关爱儿童健康的同时,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而安全教育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加强孩子教育的同时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也注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我们都希望每个儿童都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的童年,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孩子的需求。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家里有个女儿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女儿的贴心,撒娇都让妈妈满心欢喜,我很兴庆自己有个女儿,当然,我也有烦恼。
如今的社会给人处处充满了危险的感觉,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到处都有着不良的风气,当然指的是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就算是很小的范围,作为母亲还是很担心,孩子会不会收到伤害???
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呢?特别是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我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很多事情知道,但是去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上次从xx上申请到一本书叫做《母女过招》里面就有一个小故事是跟孩子说这方面的事情
里面有幅图片是说一个坏人见到小女孩漂亮想调戏小女孩,而想方设法要把小女孩带离人多的地方。
小女孩毕竟小,不懂得人间险恶,被骗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当骗子快要的手的时候,幸好妈妈赶过来了,她把骗子赶跑了,然后告诉小女孩不能让男性碰她的胸部,也不能跟着陌生人到偏僻的地方去,如果陌生人一直缠着她的话可以向人求助。
看到这篇文以后我非常的开心,因为以前觉得难以启齿的事情竟然就那么的轻而易举的就告诉了xx,虽然她现在还不懂,只要慢慢的给她灌输这样的思想就可以了,也可以以防万一。
妈妈,在身边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我们给她最好的东西就是教会他们学会各种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生活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能够轻松的解决。
如何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看看网友的经验分享。
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园时,都爱“玩失踪”,然后看孩子的反应,看他能不能镇定自若,能不能找对求助的人,最后,家长再对孩子的处理方法做指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育儿知识: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育儿知识: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尊重信任孩子,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所说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指人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自觉性、独立性。孩子从模仿成人的道德行为,完成学校集体和家长提出的要求任务,一直到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为追求崇高的理想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主动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些都是他们自我教育的表现。自我教育能力越强,自觉性就越高,进步就越快。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要通过外在手段去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实行自我教育。只有当孩子能自觉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时,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要根据孩子爱学习、好模仿的特点,一方面帮助孩子掌握道德标准,逐步学会进行自我到断、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确立心目中的榜样,并使其懂得“榜样“是如何通过自身的修养而成为强者的。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指导自我教育,正是指导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自尊心的过程。第三,要指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锻炼。要教给他们进行自我锻炼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通过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控制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习上坚持自我训练、自我检查、自我体验;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改变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等等。有的家长把规定孩子的生活作息制度看作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一项措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注意克服包办代替、管重于教的倾向,针对孩子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就会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记住:我们培养的是朝气蓬勃富于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葺气沉沉的奴才。
让宝贝学会自我保护
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宝贝平安长大”是父母最大的心愿,而怎样给孩子们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危险,学会保护自己呢?看看下面几位家长的经验之谈,对您是否有所帮助。
学会自己爱自己
儿子4周岁了。昨天上电梯时,他才进去,电梯门就关上了,被独自关在电梯里的儿子略带哭腔地喊了一声:“妈妈——”他爸爸立即喊了一句:“儿子不要着急,按4!”我匆忙上了另一部电梯。到了四楼,儿子已经在电梯门口等我了。我欣喜地抱住他,只见他虽然眼睛有点红,但俨然一副“小男子汉”的模样,很沉稳地告诉我:“妈妈,我都着急了,我戴着手套不好按4,但是我没哭,我勇敢吧!”
儿子独自面对危险能够冷静处理,我想和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给他灌输安全观念有很大关系。小时候他喜欢边吃零食边玩,还会发笑,我就很严肃地警告他,不许吃东西时嬉笑;大一些,吃冰糖葫芦,或是拿牙签,我们都会随时提醒他别扎到口、鼻、眼睛;他会爬高了,绝不允许他爬窗台,并告诉他一些小朋友发生意外的实例,让他知道这样是很危险的;每天上下电梯,就教他如何防止被电梯夹到,3岁时就让他踮起脚够电梯里的数字键;在商场及人多的场所走失时,也记住在原地等候,不能焦急乱跑;在路上教他认识红绿灯,教他交通规则,走斑马线;教他不被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引诱……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将听到、遇到和想到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事例,及时地告诉宝贝,让他树立安全的观念,学会自己爱自己。我想,我们能一直陪伴宝贝,保护宝贝当然很好,但更应该教会宝贝如何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伤害,以及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孩子的“保护神”是她自己
乐乐4岁半了,她特别外向,甚至比男孩还淘。一天中除了睡觉,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在很多地方对乐乐是很宽松的,基本上不限制她,让她自己去摸索。她还是小不点时,我们就尽量不用消极的口气吓唬孩子:“不准碰!”“不许!”这样会让孩子变得特别胆小。而是尽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环境,教她一些趋利避害的经验。例如,在我们的关照下,把火和很热的东西靠近她的手,使她知道烫;让她摆弄一下别针,她就会知道别针会划破皮肤,会伤人。这样,她就知道这些是危险的,并逐渐会避开这些事物,慢慢知道保护自己。等她大一些时,我们会在她要做一些事或游戏之前,提前告诉她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如果她没有听进去,那就权当“吃一堑,长一智”了。但有些事我们是一直坚持她必须照做的:家里的插座等带电的物品不能摸、不能在马路上跑、不要轻易接近小动物(猫狗)……乐乐很喜欢运动,但运动是最容易使孩子受伤的,所以我在这方面教她注意的地方也最多:跑步时不要猛跑,不要东张西望,手里拿着东西不要运动(尤其是棍棒),人多的地方也不宜跑步,以免互相碰撞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能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对乐乐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她自己做,绝不包办代替。
寓教于乐是好办法
从给孩子讲白雪公主开始,儿子就明白不应该随便吃别人给的东西——那时,他还小,只能通过讲故事来教育他。
随着他越来越懂事,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危险的,是不应该做的。
游戏中学会儿子有本专门为孩子制作的安全手册,他最喜欢按照要求填色了,这样在涂涂画画中也记住了应对陌生人的一些安全守则,如不给陌生人开门等。
媒体中获得有段时间电视台每晚播出《危机现场》,我们都会让孩子一起观看。现在他也能很安静地看完,并时不时地讲解一番。从电视里他看到有一个小朋友在蹦蹦床上摔坏了腿——再去玩时,他就不会站在边上跳,而是小心地站在中间。
情景设置我们经常设身处地地问他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你在商场找不到爸爸妈妈怎么办?”他就会想出好多办法:去广播室找阿姨广播;让服务台的叔叔阿姨给我们打电话(两岁时,他已经记住了爸爸的手机号);或者告诉警察叔叔家里住址,爸爸妈妈的名字等。虽然有些方法很幼稚,但这是他自己能动脑筋想出来的,很不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父母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遵守规则。过马路时,即使马路上没有一辆车,我们也会牵着宝宝的手,一直等到绿灯出现,并且会告诉他怎样分辨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的信号,所以现在宝宝过马路会很自觉地看红、绿灯,会告诉我们“绿灯了,可以过了!”我们带宝宝出去时,会主动绕过井盖走,还会告诉他井盖不能踩。刚开始他会问为什么,当我们把道理告诉他,并多次重复后,宝宝记住了。至少他现在走路会绕着这些东西,还会告诉其他小朋友:“别走井盖,危险!会把牙磕掉的!”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碰到危险情况该如何应对,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我们经常设计一些“和爸爸妈妈走失、什么情况下去找警察叔叔、有陌生人敲门”等情景,有意识地训练宝宝在各种情景下的反应,以游戏的形式告诉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并反复教他背我们的电话号码、住址、父母的姓名等,希望他能多些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雨绸缪,做父母的永远也不希望有上述场景出现。但不希望不代表它不可能发生,父母如果能在日常安全教育上下点心思,会减少许多危险发生的几率。
(来源:39健康网)
怎样提高孩子的自我防护能力?
对于社会中发生的偷孩子事件,给了我们的家长很大的警示:除了要教会孩子要善良、诚实、懂礼貌,更要--提高宝宝自我防护力!
儿童对危险具有一种天生的感知能力,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差。
“千般爱护,莫过自护。”如何让涉世未深的幼儿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躲避可能受到的侵害,提高自我防护能力?这是每一个家长急需补上的一课。
面对手无寸铁、善良无辜的孩子,我们除了呼吁相关部门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外,作为家长,如果能提前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自我防护知识,就可以让孩子冷静面对侵害、机智保护自己。我们看看专家设计的几种常见的情境,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进行自我防护。
情境一:陌生人递给幼儿一瓶饮料。(饮料只是一个代表,它可以泛指一切可以诱惑孩子的物品,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这些东西骗取孩子的信任。)
自护技巧:告诉孩子,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不能拿。有时孩子会禁不住美味或玩具的诱惑,在陌生人的劝说下接受这些东西,告诉孩子这样做可能受到的侵害。
专家点评:与人交往中的自我防护技巧是最难把握的,因为人有智慧,孩子往往比较听话地遵守一些固定规则,但他们不会应对种种变化。可以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陌生人给的东西,一定要经过父母的手,再递给孩子。这样,父母就成了把关的人。
情境二:在不认识的地方,与家长失散,找不到家长,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自护技巧:让孩子熟记“家庭号码”,包括父母的姓名、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小区名、门牌号)或工作单位等一些有助于联系家人的信息。
专家点评:必须让孩子知道一些必要的“家庭号码”。告诉孩子,找不到家长时,哇哇大哭不解决任何问题,“家庭号码”可以帮他们找到家。要让孩子知道,碰到可以信任的大人(比如警察)后,把这些告诉他们,这些可以信赖的人可以很快帮他找到家人。
情境三:受到一些大孩子或陌生的大人玩弄、欺负甚至一些心理变态者的猥亵。
自护技巧:教会孩子大胆地说“你没有权利欺负我”、“别碰我”,用模拟场景实地训练几次,让孩子大声喊出来。要让孩子知道他是不可侵犯的,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尊严。
专家点评:传统教育往往给孩子灌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道理,但我们不能让孩子一味忍让,这会助长对方的气焰。告诉孩子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碰到这些情况,孩子可以通过挣脱、哭、闹作为一种反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勇敢地说出“别碰我!”,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孩子有足够强的“心灵力”。
“心灵力”约等于“智慧”,它是通过儿童自我心理建构获得的能力,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不可侵犯,它能够帮助孩子培养一种成熟独立的人格。
情境四:幼儿园放学时,陌生人或父母单位的同事接孩子回家。
自护技巧:教孩子学会拒绝,只有父母或固定的几个亲友接送才能跟他回家。如果需要其他人接送,一定要给孩子打电话,亲口交代今天将由谁代替接送。
专家点评:拒绝陌生人不难,最难的是熟人,比如父母的同事等。他们有可能因工作关系或生意上的冲突拿孩子作为人质。让幼小的孩子对人产生戒心,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难题,我们想更多地给孩子展示世界的真、善、美,让孩子更阳光;但假、丑、恶的东西也需要让孩子知道,因为孩子毕竟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他们需要知道社会复杂的一面。
情境五:幼儿被他人恶意诬陷偷窃钱物,别人要求他承认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罪名”。
自护技巧:对人诚实,对己诚实,敢说真话。这是反击一切恶意诬陷的武器。
专家点评:不要忽视这种伤害,它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我们难以估计的。这种伤害是隐性伤害,我们不一定马上发现它的后果,但这类事件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很大。诚实的孩子不会轻易拿别人的东西,也决不会容忍别人诽谤自己的名誉。首先让孩子做到真正诚实。然后让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名誉。这样的孩子敢说真话、做真事,敢于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
教会孩子进行自我保护
1.同爸爸妈妈在人群中(商场或游乐场所等),突然发现找不到妈妈了。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惊魂的几秒钟,孩子在瞬间就可能从你的视线里消失,要训练孩子不要惊慌哭泣,不要随便向陌生人求助,尽量站在原地等待;如果附近有警察可以找警察求助,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能正确分辩警察的制服;如果在商场,同父母失散,就去找最近的收银台;如果是在海滨浴场,向救生员求助比较安全。
2.独自一人在家时,有人敲门。
一般来说,不要留下儿童独自在家,但是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告诉孩子,决不能为任何陌生人开门,不管他是警察,还是熟悉的人,只要爸爸妈妈事先没有交代,就不要开门。但也不能在门铃响起时不去理会它,因为小偷有时会按门铃试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在睡觉或者在洗澡,让他过一会再来,或者留下电话,让爸爸一会打过去。如果门外的人依然在,就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请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3.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人一直在尾随着你。
马上走到人多的地方,不要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人仍然跟着你,或者强迫你跟他走。要大声尖叫并跑向人群,比如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建筑跑,因为你不确定这能给你提供安全;如果这时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4.失火的时候该怎么办。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消防演习,老师会训练孩子如何应付这种状况。如果你首先发现失火了,要大叫“失火了!失火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的安全地带。如果房间里充满了烟,应尽量让身体贴近地面,护住口鼻,爬出屋外。如果发现门是热的,火源在门外,不要轻易开门。失火时如果在楼上,不能从窗户逃生,可以打开窗户,用鲜艳的物体向楼外的消防人员发信号,然后,尽可能地贴近地面,等待救援。
5.如果有人受伤了,流血不止,怎么办?
马上用干净毛巾将伤口包紧。如果情况非常严重,拔打120急救中心的电话,清楚地告诉他们你的位置,等待救援。
6.你和小朋友在玩耍时,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会游泳。
一定不要跳入水中希望能救他,而应该将救生圈或者木杆,木棍,绳子等,可以让他漂浮在上面的东西,或者是他能抓住的东西,扔给他,将他拉向岸边,或者大叫找人帮忙。
7.如果男老师让你同他单独在一起做什么事情,怎么办?
尽可能找一个同学同行,进入房间后要站在靠近门边的位置,不要关上房门,领取任务后,争取回到同学们中或在家里完成,不要呆在老师办公室完成。此外,如果有人有任何不正常的举动,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
8.如果有陌生人对你赞不绝口,怎么办?
礼貌感谢对方,然后迅速离开,不要与其攀谈,尤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以及家里的情况。此外,家长自己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夸奖,而心生好感,开始攀谈,甚至泄露过多自己的信息。
9.有陌生人给你食物,或要带你去找爸爸妈妈,或去好玩的地方,怎么办?
小孩子,常常容易被食物所吸引,从小就训练孩子拒绝别人的给予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孩子,无论谁说要带你去干什么,都要经过妈妈的同意,否则坚决不能去。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让孩子知道会有固定的人来接送他,可以降低孩子轻信别人的几率。
10.如果有人要抚摸你,怎么办?
首先,不是所有的亲吻和抚摸都代表对你的爱和喜欢,只有父母才可以亲吻和抚摸孩子,别人不能这样做。接触可分为善意的接触,有害的接触和秘密的接触。善意的接触可以是拥抱、拉手等不让人反感的行为;恶意的接触是冲撞等行为,会使人受伤或不舒服;秘密接触就是有人要抚摸秘密的部位,一定要拒绝。如果对方的举动使你觉得不舒服,要抵抗对方,大声叫出来,说不。
11.遇到各种危险,要知道求救电话,110,120,爸爸妈妈的电话,地址等。
每个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也不一样,父母在游戏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具体生活环境,把危险场景及应变方法告诉孩子,为他的安全成长提供一道自我保护的安全屏障。
家教知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家教知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但由于他们年龄小,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日常活动及户外游戏中很容易发生一些事故。为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应从以下几项工作做起,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幼儿保自身的能力。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
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经验,在平时玩耍时,他们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与家长应有目的的给孩子讲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让他们知道那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乱碰,如玻璃会扎伤手、开水会烫着;不能到河边、井边玩,不能爬高等;教会幼儿认识一些安全标志,如防火、防电、防毒标志等;此外还应教育幼儿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随便跟陌生人走,外出玩耍要告诉大人等。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提醒家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去做,不要因疼爱而去代替,殊不知,您每替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就失去了一次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
三、引导孩子加强身体锻炼,
平时应尽量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拍球、跳绳等,可根据不同体质的孩子安排其锻炼内容,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是加强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灵活性能力
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体部位的名称,哪里不舒服,应及时告诉大人;鼻子流血了,知道仰头或用卫生纸堵住鼻孔;知道天气冷暖并能增减衣物;再就是遇到突然停电时,能够不到处乱跑,能够有区别的对待陌生人和熟悉的人等。孩子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应变能力,就会遇事不慌,从容应付。
总之,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家长与教师的职责,家长应与幼儿园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