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当初你们干嘛不逼我?”
发布时间:2020-09-29 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 幼儿园爸爸教案 幼儿园爸爸活动方案01
有一期《向往的生活》中,一个叫吕思清的男人火了。
这样说也许有失公允:四岁学琴,五岁登台演出,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人”……吕思清的简历,早已金光熠熠。
不过,在节目中,当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祝》缓缓从他手底倾泻而出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了,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泪光闪过。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眼泪,一分是被琴声感动,一分是羡慕,还有一分,是为自己感到遗憾。
思清表演结束后,王迅技痒难耐,也“比划”了一曲,但可惜的是,虽然动作很标准,水平却判若云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复感叹:可惜我原来没坚持;最对不起我妈,我第一把小提琴41块钱,我妈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18……刚开始我也特喜欢,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后来特别后悔,当时要是坚持一下的话,起码现在是个特长……
其实,在场的几个会拉小提琴的人:吕思清、大华(刘宪华)和王迅,差不多都是从四五岁起开始练琴的,然而几十年过去,当初起点差不多的三人,一个成了世界级的演奏家,一个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而另一个,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自己喜欢小提琴,因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欢”。
而一旁什么都不会的Angelababy,则更加羡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后,她问大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是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我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什么都没学。”
这时候,字幕上出现一行字,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孩提时代的我们,总是很难先知先觉。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寥寥数语,说出多少成年人的心声。
02
工作后,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感慨: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也许我不会放弃学吉他;
如果当初妈妈逼我坚持学书法,我现在的字就不会丑到连签快递都不好意思;
如果当时坚持把游泳学会,那就不用花钱请教练教孩子游泳了
……
如果,如果,如果。
儿时的兴趣,像一个个啃了一口就被随手丢弃的苹果,滚到角落里,慢慢腐烂、风干、消失。
长大后的我们,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长时,只能默默羡慕,默默遗憾。
记得公司里有一个女孩,平时特别安静,除非涉及到工作上的沟通,否则很少说话,打扮得也极不起眼。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生中,她很容易被忽略掉。入职一年多,公司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叫不出她的名字。
直到去年年底的公司年会,她所在的部门差一个节目,领导把她推了上去,她也没太拒绝,报了一个独舞《爱莲说》。
到了年会那天,她在台上站定,聚光灯点亮,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灵巧的舞步、柳枝般柔软的身段,和音乐天衣无缝的配合……那一刻,你觉得那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完全不见了,台上的人,袅娜婉转,舞姿行云流水,笑容落落大方,那晚,她成了台上最皎洁的白月光。
而在台下鼓掌的我,只能一边羡慕,一边后悔。
小时候,我也曾学过跳舞,自己缠着妈妈去报了班,学了三个月,又嫌累,哭闹着不肯再去上课。妈妈虽然觉得可惜,但看我哭得可怜,也就没有坚持。
不过,从那以后,每当班级汇演、公司年会的时候,都只能在一边羡慕地看着别人表演,安安静静地当“分母”。
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懒,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当时不经意的放弃,最终成了生命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而放弃了学跳舞,余下来的时间我又做了什么呢?——发发呆、淘淘气,糊弄糊弄作业,混日子而已。
最令人遗憾的,也在于此:既没有所谓的快乐童年,也没有一技傍身,回望过去,目之所及,不过一片茫茫。
这让我想起了《精进》里的一段话: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这样,没人监管、没人逼迫的话,他会很容易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的事,选择最简单、最快乐、同时也是最放纵的方式。
03
学特长如此,其实学知识也一样。
从小学到高考,12年的学习经历,仿佛一场极其漫长的马拉松,数不清的孩子会在中途掉队。
这时候,很多父母会想:
算了,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吧,那些上了大学的也没见多有出息;
孩子还小,快乐最重要,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他对学习没兴趣,可能不是这块料,大不了以后不吃这碗饭。
这几年,有一种奇怪的“快乐教育”论调大行其道,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该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乍一看,这个观点并没有错,甚至还很顺应孩子的个性。
但是,孩子哪里懂那么多。
他哪里知道不学习的人,未来要多吃多少苦,要经历多少生活的磨难。他只会觉得,眼前的快乐最重要,认为顺着他的、让他想干嘛干嘛的就是好人。
其实,若说天性,知难而退、半途而废、避重就轻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就像王迅一样,一开始学琴时,也特别感兴趣,练得很起劲,但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就不想拉了”。
孩子的兴趣,对特长也好,对学习也罢,其实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颗小火星,很容易熄灭,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劲,在孩子的意志动摇时,坚定地扶他一把。
此外,叶子老师还觉得,有时候,我们过分夸大了“兴趣”的重要性,只因为孩子说没有兴趣了、不喜欢了,就任由他把自己锈成一块废铁。
有一个兼职做家教的博士曾经吐槽说:“有一个孩子都快20岁了,都高三了,还跟我说对数学没兴趣,我给你讲讲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再给你培养兴趣?”
其实更多时候,孩子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做得好,而是因为做得好,在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满足感,才慢慢产生了兴趣。就像刘宪华,原本不爱拉琴,直到12岁参加了比赛,尝到了甜头,才慢慢喜欢上。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顾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懒、想放弃时,逼他不要半途而废,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个过程也许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够一劳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们逼迫孩子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不在于好成绩,而是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
这些,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没理由相信,一个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会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没理由相信,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孩子,会在未来面对生活的考验时,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未来生活的预演,只不过,在长大后,放弃、失败的代价要大得多。
现在我们不狠下心,逼孩子学会“七十二变”,以后又有谁会一生陪在他身边,帮他挡住“八十一难”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家庭教育随感
当“爱的教育”在我们幼儿园遍地开花时,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也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爱意,并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着、引领着,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以下就是我班一位家长写的“育女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宝宝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小小的他们耳濡目染,默默地感受着家人的温情,模仿着家人的言行。
当我给宝宝89岁高龄的曾祖母洗脸洗脚时,宝宝静静地站在我的身边,不时用稚嫩的小手为曾祖母拉拉起皱的衣角,拍拍她身上的灰尘。我知道父母的行为在这个时候就是“教育”,无声胜有声啊!回到家之后,她居然拿来了一个空水盆,仰起她可爱的脸蛋笑着说:“妈妈,宝宝帮你洗脚。”说完缠着我要来帮我脱鞋袜,学着先前的我,有模有样地帮我洗起了脚。
有说有笑,那么快乐。呀,一个4岁不到的孩子,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那么的纯真,那么的稚嫩,那天使般的话语让我的内心在飘着小雪的日子里,仿佛涌进了一股温泉。我的宝宝在长大。
下雨天,母女俩乘着三轮车高高兴兴地往家的方向赶。到了吕公桥上,眼看着车夫吃力地上坡,宝宝突然停止了她优美动听的“我爱我的幼儿园”的歌唱,转过头来告诉我:“妈妈,我们下车吧!”
“为什么呀?”
“你看,老爷爷骑车这么累,我们下车他会不累的。”宝宝稚气的小脸上透露着大人般正经。
“噢!”我欣然同意。
我的宝宝,你长大了,你懂得关心、照顾别人了。
想想以前,每当爸爸要离开平湖几天的时候,总会告诉她:“宝宝,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你要照顾好妈妈。不要顽皮噢!”这时候的她,总是又蹦又跳地叫着:“爸爸,你放心,我知道啦!SEEYOU~”
在家中,每晚睡前,宝宝总会吻一下我们的脸,有时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然后听着故事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我们平时也经常将“你好”“谢谢”“要我帮忙吗”“……”这些话挂在嘴边,每当宝宝帮我们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书本时,我们总会说声“谢谢!”
这些不经意间的对话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也正在用她的成长告诉着我们她的懂事、她的乖巧。虽然我们能做的有限,但是我们只要把能做的做好,用最好的自己去做一个四岁孩子的父母,让她可以很骄傲地跟大家说: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爸爸难当还是妈妈难当?
现在时代进步了,大多是两个人一起赚钱,公平分担家庭经济负担。女人追求独立,男人养家糊口的作用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然而,男人还是可以以事业的理由去做各种工作或非工作的事情,以此“逃避”家庭责任,母亲们却没有任何借口说因为工作忙而不管孩子。
“不用麻烦了,不用麻烦了,工作呼唤我,美女需要我,爸爸很忙的……”有网友将周杰伦的《牛仔很忙》改成了“爸爸很忙”,以此来调侃忙碌的爸爸们在孩 子成长中的“隐形”。亲子班上,爸爸没有出现;家长会上,爸爸没有出现;升学考场外,爸爸也没有出现;孩子生日那天,电话中喝醉的爸爸压根儿就不记得这个 日子……
其实,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男人,不想做个好爸爸。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次独自怀抱初生的女儿搭火车。车程中,女儿不知是因饥饿还是不适啼哭不已,叶利钦怎么哄都无效。这位年轻的 父亲无奈之余,只好解开胸前的衣服钮扣,众目睽睽之下,袒露其胸,让女儿含着他的乳头,虽然并无乳汁分泌,但女儿因着这样的安抚,很快安静下来。叶利钦, 是个具有强悍作风、铁腕手段的政治人物,即使在病危时,也舍不得放弃他的权力,整肃异己更是不留余地。然而这样一位冷酷、严肃、铁面无情的男人,在照顾孩 子的时候竟然也有他柔情的一面。
所以,男人并不是不懂得照顾孩子。只是,没有母亲那样事无巨细,没有母亲那样善于表达。男性从小就被教导要勇敢刚强,要胸怀大志,要稳重。所以,骨子里常常有一种做父亲的“威严”,不轻易显露感情。
所谓“严父慈母”,传统父亲几乎就是“威严”的代名词,让人敬畏。然而,现在对父亲这个角色赋予了很多深刻的内涵,也提出了很多复杂的要求。“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这曾经是男人们择偶的重要标准,而今套在父亲们身上也并不为过。
曾几何时,提起“全职奶爸”,总是感觉很另类很奇怪。现在这个队伍可是日益庞大。看看网络上的爸爸专题、爸爸论坛、爸爸日记、爸爸博客,越来越多的男人们正在抛弃事业、全心全意的育儿。
一位从事文字工作的父亲说道,他去采访商界名人时,如果知道对方也是父亲,那么他们的话题往往是从聊孩子开始的。而男人们谈论孩子,也不再遮遮掩掩。“父亲”不再是单纯的养儿育女的家庭职称,“父亲”更是一种骄傲,是一种对能力的肯定。
今年1月份,我去北京电视台参加了《名人堂》的一期节目,嘉宾是两位明星爸爸:演员朱时茂,和当当网的总裁李国庆先生。当主持人问到,“你们觉得爸爸 难当还是妈妈难当?”茂哥回答“爸爸难当。”主持人继续问:“你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爸爸吗?”两人同答:“是的。”然后,一些育儿用品道具被推上舞台,让 爸爸们现场演示一下如何照顾孩子。结果是,李国庆给宝宝穿尿不湿,穿反了;朱时茂给宝宝泡奶粉,半天没有打开奶瓶盖;两人联手折叠一辆童车,手足无措,无 计可施。
两位爸爸的手忙脚乱让现场的妈妈们一阵哄笑。然而,接下来在聊到孩子的教育、读书、理想、恋爱等等情况时,爸爸却是侃侃而谈,而且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比如如何鼓励孩子去交往朋友、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创造,等等。
所以,在男人眼里,“好爸爸”并不一定是给孩子喂奶、哄孩子睡觉、帮孩子洗澡、给孩子换尿布,这是妈妈们该做的事儿。他们深信自己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育,在孩子的社会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上周四,去新浪参加了一期视频聊天,嘉宾是着名的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他的新书《宝贝宝贝》,非常详细的记录了女儿的成长经历和童言趣事,以及他在育儿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方法。字字句句,都流淌着父爱的温柔。
做一个好爸爸真的不容易。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要能支撑起整个家庭,给父母一个安乐的晚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家庭中的“父亲”角色,施加这么强大的压力,提出这么复杂的要求。
女人从怀胎十月的艰辛,到痛不欲生的分娩,再到哺乳和养育,其中的酸甜苦辣,做过妈妈的都深有体会,所以,“妈妈难当”更多的是来自切实的身体感觉。
而父亲是这样的人,他也许从来没有喂孩子吃过饭、没有为孩子洗过衣服、洗过澡,但是,他却是很多孩子心目中崇拜的对象,是孩子遇到困难时最想求助的对 象。孩子小的时候,母亲的生活照料更多,而孩子上学以后,尤其是上了中学以后,开始接触社会,开始思考人生,这时父亲能够在思想上给孩子启发和引导,遇到 一次挫折,父亲的鼓励可能会让孩子振奋。所以,“爸爸难当”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责任感。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怕”爸爸,但是长大之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理解自己的父亲,越发能够体会到在那层威严的脸色后面,涌动着细腻柔软的父爱。
母亲更喜欢抱着孩子成长,而父亲则是牵着孩子成长。
在母亲的眼睛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总担心吃的不饱穿的不暖,千叮咛万嘱咐。父爱,深沉而内敛,很多事不常挂在嘴边,但是在需要时总是会提供很有力量的支持。
母爱似水,父爱如山。
母爱无边,父爱如天。
爸爸妈妈请不要迁怒于我
父母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下班后感觉特别累,往往会因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会觉得后悔。您是否也曾迁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好的时候,看谁都顺眼,心情糟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无论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都会有由于心气不顺而迁怒的时候,当然大多数迁怒表现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故而有一般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
迁怒对象最多的人,就是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亲人。丈夫事业受挫折而迁怒于妻子,家长遇有不顺迁怒于孩子。夫妻之间,不过火的迁怒也无妨,让对方宣泄一下,自己再安慰两句,怒气也就消了,某种程度还起到了平复心绪的心理疗效。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家长的任何迁怒,都无助于自己心绪的平复,只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的伤害。
易迁怒的家长,只要脸色不好,孩子就会恐惧,只想避开家长,防止引火烧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点小事也会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无助的哭泣又加重了家长的心烦,家长这时可能只顾自己发泄了,根本没有想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觉得自己很委屈,只能让父母不高兴;或让孩子心生厌恶。认为家长无能,只会在家拿孩子出气,家长很难让孩子信服。如此会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在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都不轻松,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我们无法预料的责难或误解,一味地抱怨、懊悔,甚至迁怒于他人,既不负责任,又有失风范。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学会自己解决这样问题,勇于承担,调整心态,不抱怨环境,不怪罪别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伤及他人。
一天班上下来,人累得什么都不想动,但是家里的各种家务都等着,这个时候任谁都不会太高兴。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有点儿什么错或者要求,大人可能就无法接受或满足。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家长迁怒于孩子的原因,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这样迁怒于孩子,虽然对孩子的方式各异,但态度是一致的——内心有气没地方发作,把火气撒在孩子身上。
其实,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自己实在无法排泄,可以找朋友诉说一起分担。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可以跟家人诉说一起分担。不要什么事都积压的心底,更不能迁怒于孩子。
很多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习惯拿孩子出气,不过很快就后悔了。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立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尝”。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孩子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就得喜怒无常。所以,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精神垃圾,随时产生要随时要把它排泄掉,不能让它久驻人心。排除这种精神垃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合理不合理,这主要看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自己只要排泄掉就有积极的影响。而对他人则不同,有些宣泄的方式可能就会对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迁怒于他人,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很有可能带来影响一生的心理伤害,更严重的甚至要了孩子的命。
有太多的案例,家庭不合,父母总是把情绪迁怒于孩子,最后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或走上不归路。悲痛的结局是没有后悔药吃的。事实告戒我们孩子是无辜的。
无论怎么样,成年人应学会克制自己,如果在家以外产生的不良情绪,应在进家门前把它全部截留在门外,也在学点阿Q精神,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态的平衡,夫妻间的问题,更是要两个人面对面才能解决,拿孩子撒气,只能让两人的关系更糟糕。
人的情绪空间是有一定的量的,负面情绪侵入正面的情绪自然就会被等量剔除,删除了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又会得以很好的恢复,而且精神会更加地饱满,以这样的心态再面对你的孩子,孩子收获的就不再是伤害,而是快乐。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中成长吧!
育儿观念:爸爸妈妈们,请放开你的手!
育儿观念:爸爸妈妈们,请放开你的手!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深受长辈的宠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要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能被满足。在吃饭问题上也是如此,这个不要吃,好,那就不吃。那个我也不要吃,好,那就也不吃。在家里,想让孩子吃饭,就跟求菩萨一样的,一家人围着一个人转,人跑哪里,饭碗就端到哪里。如今孩子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可没有家里的这么优厚的待遇,只能人人自己吃。一到家,就又“不会吃了”,为此家长们也经常说:“哎,吃饭时要是有老师在那就好了!”
例如我们班的如如在幼儿园我们给的饭都能全部吃完,虽然吃得有点慢但至少可以独立完成,但每天早上来园如如总是拿着早点到幼儿园来吃,一问其家长才知道原来如如在家是一点饭都不吃,中午在幼儿园吃好,晚上回家居然都不吃饭的,一家人都围着他们转,用尽了各种办法,软磨硬泡,都无计可施。早上起来也是如此。为此家长很是头痛,于是便有了这一情形。她妈妈就在想了如果吃饭时老师在就好了。
其实,家长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在老师面前吃饭很容易,也许家长会想这是因为孩子怕老师。其实不然,孩子在幼儿园里不能享受在家的优越感,他所享受的是他在完成一件事以后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也正是因为这份肯定使他们乐此不疲。还有,幼儿在家吃饭,随时会有打翻碗、掉米,吃得慢的情况发生,孩子迎来是家长的责骂,图省事的家长就包办代替,“喂”,既干净又快,从此以后孩子养成了不愿动手的习惯。而在幼儿园,孩子们能充分发挥自己,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鼓励和肯定。如果家长在家也能以赞赏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对孩子放手、放心,那么我相信孩子在家也能像在幼儿园一样能自己独立的完成。
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们,请你们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自己去动手完成吧,要以一颗赞赏包容的心去对待,不要一味的包办代替,好吗?
当爸爸们不配合家庭教育时,宝妈们要怎么办?
家庭教育是一本需要家长花一生的时间来学习的一本书,里面蕴含着无数发人深省的道理。在现代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妈妈才是家庭教育的主力,但是在这里小编要告诉你,爸爸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力量,这是宝妈们所代替不了的。下面让我们来分享一篇文章吧!当爸爸们不配合家庭教育时,宝妈们要怎么办?
【文章分享】
经常看到群里家长说:“老公不支持我,教育理念不一样,叫他看书他也不看,真是气死我了!”然后后面一串抓狂或流泪的表情。隔着几百上千公里的地域只从屏幕跳出来的字眼,我都能感受到这些妈妈们有多恨铁不成钢呀!似乎家庭教育上的重重困难都是“老公不看书”引起的。假设老公如你所愿看了书,是否你们的育儿路上会一路平坦没有争议了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用户交流群辅导几个月以来,家长们尤其是妈妈们都一直在学习着改变着,并让尹建莉老师的教育理念继续影响着其他人。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大家都开始看起书来。不仅仅是陪孩子亲子阅读,更重要的是自己也拿起书本,学习一些先进的育儿知识。也就是开启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模式。
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可妈妈们却把“自我学习”渐渐变成了“让老公学习”。当妈妈们知道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后,改变以前的错误教育方法的同时,也看不惯其他人的错误教育。外人自然不好去乱指导,可是同处一室的老公就不能避免去“指教”了。
这样就能听到妈妈们如此这般的抱怨:告诉老公让他多陪孩子少玩手机,偏偏找借口不去陪;告诉老公不要干涉孩子,让孩子玩得一身脏没关系,可他就是要喝斥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告诉老公让他好好看看书,一起学习学习,一起把孩子教育好,可就像要了他的命一样,死活不看……并一再强调“都跟他说了多少次了,就是不改。要他看书,就是找借口不看!”脑补这样的情景,有没有很熟悉呢?是否很像对待孩子一样的做法:说了多少次要孩子先写作业再玩,说了多少次要好好刷牙不然会长蛀牙,说了多少次叫孩子不能再说脏话……就是不听,就是没效果,还搞得妈妈们心里一团怒火。
既然说了那么多次没有用,为什么还要继续再说下去呢?已经知道了唠叨没有用,那就闭上嘴巴用行动去影响。对孩子如此,对老公也是如此呀!
也许有妈妈会说,孩子毕竟小,经历尚少。对孩子的这些行为通过学习知道是自己太过管控造成的,现在在孩子面前已经知道怎么控制自己、怎么引导孩子了。我也已经学会怎么去接纳孩子了,可老公那么大一个人,孩子也是他的,他也要看书学习的呀。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呢!况且有些根本不需要他再去学,我都已经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是对的了,已经告诉他看哪些书比较好了,他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就好了。都不用像我这样啃这么多书本走那么多弯路才懂得正确的育儿理念,这样有什么问题?尹老师说过,大人与儿童的关系怎么样,可以映射出与他人的关系。
我觉得也可以反过来,与他人关系怎么样也能看出与儿童关系怎么样。一个人真正的宽容博爱,是不会分对象的,如果真正学会接纳了,不仅仅会接纳孩子也会接纳万事万物。一个真正的“好妈妈”是不可能对着孩子谈爱和接纳,而把控制的手又伸向老公的。
曾经我也是这样,自以为看了几本先进育儿理念的书,就觉得自己懂得了很多,知道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也深知家庭阅读的重要性。我不能让人给孩子的成长之路使绊子,至少必须要保证孩子在家庭里是平坦顺利的。于是开始不厌其烦地“教育”老公。当老公看手机不陪孩子时,我告诉他不能这样,孩子会学你的样子,你应该捧本书给孩子做榜样;当老公睡到中午不起床还嫌孩子嬉闹吵到他时,我就告诉他,你不能这样,孩子嬉闹是正常的,你睡到大中午才是不正常的,你的这个时间应该拿来看看书;当老公早出晚归没时间陪孩子时,我说赚钱没有陪孩子重要,你多看点书提高点内涵……
结果,换来的是什么呢?老公不仅嫌我唠叨还嗤之以鼻“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专家一样来教育我!”甚至愤怒,“我不喜欢看书,一看我就想睡觉,每天听你这样念叨烦死了!”然后以吵架结束。
为什么会如此执着地要求老公也看书呢?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妈妈们自己并没有看透看懂书里的道理。没有想到改变自己才是所有的关键。妈妈自己内心不够强大,也做得不够好,对育儿知识的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到位,让妈妈们心里从一个无知的焦虑迈向了教育洁癖的焦虑。不仅仅是老公的不配合让妈妈们抓狂气愤,就连外部的一切都看不顺眼了,比如很难找到理想中的幼儿园,没有遇到理想中的老师。似乎想着自己要有个通天本领,把所有人的认知都变得跟自己一个水平就好了。这也是一种“不讲理”的行为:你们都是错的,我是对的。你不按照我说的去做,我们的家就不幸福了,我们的孩子可能就毁了。你要醒醒了,要和我一起并肩作战……
尹建莉老师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当你看了那么多的道理,懂得了那么多的知识,可你并没有真正去体验,就着急地去传播这些知识。就像从书上看到吃苹果可以解渴,自己还没有体验到吃苹果酸酸甜甜的感受,看到老公在吃桔子就告诉他,你怎么可以吃桔子呢?书上说了吃苹果才是解渴的,为了孩子,为了做一个好榜样,你必须吃苹果不能吃桔子!
这想来是多么可笑,可惜自己还觉得唯一正确而不自知。只有自己经历并体验过的道理才能被人相信。
当我发现自己也有这个毛病时,我决定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我和孩子一起阅读,陪伴他玩耍,并在空闲时间做一切我想做的事情。看喜欢的小说,与友人出去玩乐,并继续学习如何育儿育已。我一天的时间不够用了,我希望一分钟能变成两分钟来满足我想做的一切喜欢的事情。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督促”老公做我想让他做的事情了。
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中,我不时地和老公分享我的成就感。和他分享孩子做了什么可爱搞笑的事情,孩子又有哪些进步和了不起的地方,分享因为我的一个小小的改变孩子竟有大大的不同。晚上,我躺在床上看书,老公躺在旁边玩手机,我再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我很享受两个人这样静静地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老公在手机上看到好笑的视频会开心地拿给我分享,看到什么特别有意思地新闻也会和我说一说,有时我们也会就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
我在书上看到好的段落,我就会说:“老公,我念一段话给你听好吗?我觉得写得真是太好了!”这时老公都会暂时把手机放下等待我念给他听。念完之后问他怎么样,是否可以套用在他生意以及人际交往上。当然,对于老公这种自诩看书就想睡觉的人来说,心里是抗拒看书的。越要求他会跑得越远,念的文章我是要考虑能引起他的兴趣或对他当时有帮助的一些话题。这个其实也不难,因为,好的书它的表现方式或有不同,但道理都是相通的。把这些好的精华放在哪里都是适用的。给他念文章就像他给我看好笑的视频一样,是传递我们的一份快乐,只是单纯分享而不是要求他学到什么。
当不要求老公做得和自己一样时,把与老公“作对”的精力拿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拿来与老公孩子愉快相处,家庭的氛围却越来越幸福。偶尔希望老公陪孩子玩时,老公再也没有不情愿或对抗。当孩子和爸爸玩得乐哈哈时,我总是趁机猛夸老公:“老公你真是个好爸爸!你看孩子们跟你玩得多开心呀,跟我在一起都没这么开心过!”然后穿插说一点爸爸带孩子的好处,并让老公感受到了这个“好处”。后来老公再主动陪孩子玩时,我总是夸他悟性极高,一点就通。这样不着痕迹地渗透一些好的理念,老公非常乐意并接受。
我和孩子亲子阅读,并制造机会偶尔让老公给孩子读一两本。一天晚上临睡前,我依旧躺在床上静静地看着书,老公突然小心翼翼地问:“老婆,是不是不管看什么书都比不看好?小说也可以是吗?”当时我正被书里情节吸引,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好一会儿觉得哪里不对劲一样,我抬头问道“怎么了?”老公说:“如果你说是的,那我就看一看吧。”我一激动点头如捣蒜:“那肯定,那当然!看什么书都比不看好!”我在心里偷笑,要知道咱们家里的书可都是“好书”呀,哈哈。
就这样,老公主动拿起书看,那段时间他基本都是晚上12点后才回家,但临睡前依然会拿起书看一看。而在这之前,我从来没对他说过你应该看看书之类的话。不管什么事,当你放下,身心轻松地不去计较结果,往往生活都会赠送你一个意外惊喜。
海蓝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中写道:妈妈们,请闭上你的嘴巴,在旁边欣赏,你要是看不惯,就请走开。因为,你要知道,也要相信,很少有爸爸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不会有意伤害孩子。也许不合你的意,但也许合孩子的意,最关键的是,爸爸有爸爸爱的方式,都按你的方法和意见,孩子就等于又多了一个妈,而你因此剥夺了孩子的父爱!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书。见过的风景,接触的人,经历的事,都是另一种阅读。妈妈们做好自己,眼睛向内看,用自己的行动和接纳来影响身边人。当一点一滴进步变得越来越好时,再向外看去,就会发现什么时候周围的一切也是越来越好了呀!
编辑推荐:
尹建莉:家长没脾气才会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