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记录2018中考之路
发布时间:2020-09-29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记录2018中考之路
距离收到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整整过了两个月,回想已然过去的中考心中依然感慨万千。
这一届非典时期出生的孩子注定不平凡,一路走来波折不断。幼儿园的一费制,史上最严小升初择校,中考新增学科特长,首届平行志愿。2018.6.17,中考刚结束又传来普高扩招2000人的利好消息。
孩子小学时在一所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就读,也就是所谓的草小。初中择校进了离家较近的一所公办初中,所幸小学、初中都遇到了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三年来,成绩一直很稳,在这样的情形下考上四星高中完全不成问题,但要冲冲名校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
因为是实验班,老师抓得比较紧,平时作业也比较多。真正开始感到紧张是初三上第一次月考,七门考试的时间安排都是按照中考的要求来的,这多少让孩子们有些不大适应。月考之后的家长会让我对政史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前都是副课,而今七门总分加起来,哪一门都不能有短板。恰恰不幸的是,我家的是个女孩儿,女孩子对政史天生没啥兴趣。初一初二也不觉得,期末考试成绩也是可以的,几乎没关心过这两门副课,现在不同了,本来主课分在班上遥遥领先的,结果七门加一起被同学赶超了。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及调整,事实证明,这很关键。
对于18年中考的孩子来说,初三的上半学期太长,下半学期太短。而下半学期仍有新课,还要解决体育中考、听力口语考试和一模二模。这无形中加大了备考的压力。
先说说体育中考吧,初三下一开始首先抓这个。共三项,二选一,除了长跑和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是我家的弱项。没办法,50米压根跑不快,虽然她并不胖,但也不意味着瘦子也能跑成一道闪电。因为18年的中考体育标准相比较17年而言又提高不少,立定跳远就是个坎,无论她怎么锻炼,也跳不过去。为了不给她压力,我故作轻松地说,实在拿不到满分就算了啊。结果反被她抢白,还没到最后关头呢,我还没放弃你怎么就放弃了呢!虽说体育模拟跳出了满分的成绩,但在随后的学校训练中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每天放学了我去学校接她,总是在校门口等得人车稀少,华灯初上后她才背个大书包出来。学校有针对体育补差的,放学后留下来有老师指导训练。如果体育好的真的可以省下好多时间啊。
第八周体育中考,下午3点。贴心的老班非常能体会家长们急切的心情,当晚五点多就在班级群里发消息说通过的情况。很开心,顺利打响第一枪,我家的体育满分,这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所以曾经流过的汗水,付出的双倍时间,现在已然有了回报。
接下来便是3天后的英语口语听力中考,一周内要过掉两门考试,不可谓不紧啊。这其间有点儿小插曲,寒假期间在家里练时,总是口语扣分,老师也帮忙看了说是没问题,虽然口语娴熟可就是拿不到满分。平时英语成绩平平的孩子听口都能拿满分,可丫头的模拟只拿了28分,真是既着急又郁闷!到了考试那天也只能求菩萨保佑了,等待出分的时间很长。直到半个月后才知道,这回也很开心,又是满分,好了,稍微松口气,体育听口满分70分全部拿到了!
中考总分700,已经拿到了70分,剩下的630分能拿多少呢?刚刚考完两门,还没来得及喘息,一模已经来了!这三门考试相互之间只间隔了3天左右。大鼓楼的屡次统考中,我们拿过年级第一、第二,唯有这次一模一塌糊涂。都说一模难,心里还是有点儿底的,但没想到丫头考得的确不尽如人意,一向强项的数学竟然出现了失误,化学也考炸了,政治也丢分不少,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可是懊悔丧气是没有用的,我赶紧给她打气,分析并找原因。一模考得不好是正常的,这恰恰暴露了你某些知识点薄弱的地方,你应该庆幸现在发现的早,要不然考得好了你会认为自己都掌握了,在态度上就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了。一模考完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心态,为二模做好准备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丫头一向都是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她的学习我们一向不多过问。事实上虽说是初中,可大人能够插手的也是少之又少了。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后勤保障,细心搭配饮食,及时配合老师打印相关资料。
时间过得飞快,对此我们常常会有无力感。孩子偶尔也会恐慌,因为一模之后的一个月就是二模,她常常会有“我还没有复习好呢”这种想法。但是该来的迟早要来,任何人也无法挡住时间的脚步。往常的二模是学校出卷考,今年还是区统考。考完后孩子很轻松,说是比较简单,总分比一模高出30分。尽管这样,她还是说自己没考好,虽然我对这个成绩还挺满意的。
二模后天气也渐渐地热了起来,班上经常会开电风扇降温。丫头体质较弱,吹久了就头晕脑胀的。我们的家临着大马路,她的房间恰巧临街,这环境可想而知。不知是不是由于压力的原因,吃完饭后老喊肚子胀,又实在抽不出时间去医院。就这样,二模后一直到中考,这感冒药,消食片,乳酸菌素片就没消停过。我也不建议她吃,担心会影响到考试,可是不吃又不能缓解状况,真是让人发愁。还有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睡眠不足,每天7点10分到校,差不多晚7点才回家。晚上七门作业都要写到很晚,班主任年级主任也说了,一定要保证睡眠,实在做不完可以向老师说明一下。越是临近考期,越要及时回调睡眠时间,以保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可是丫头是个勤奋踏实的孩子,自打小学起老师给的免写卡从未用过。现在宁肯压缩睡眠时间,也要按时完成作业。我们都很心疼她,每天6个小时的睡眠完全不够啊,休息不好也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可孩子大了这些话也不能完全听得进去,再有,习惯了这种作息,即使勉强让她早睡也睡不着。
终于到了中考的那天,头天晚上孩子睡得不错,我们家长也还可以。考点比较远,所以吃过早饭后稍微收拾下就出发了。学校很贴心,安排了送考团,男老师们着绿色T恤,女老师们身着红色旗袍,举着横幅,为孩子们呐喊助威。这样的场景看得我们家长的心里也是暖暖的,很感动。
第一天考下来倒也还好,我坐在车上,想问情况又想起老师叮嘱的,考完就过去了,别去打听。于是干脆不知道说什么,只有沉默了。倒是丫头主动说起语文的作文题目,今年的化学很怪异,写了好多反应式,物理考到了数学,等等。我们看她心情不错也跟着附和几句。中午是接回家吃饭的,正好可以看看世界杯以此来放松一下。考点附近的酒店很抢手,为了考生能够休息好,做父母的也是尽全力保驾护航。
谁知第二天中午来接的时候,气氛就不对了。丫头阴沉着脸说计算错了个小数点,我实在憋不住,讲了几句。等上了车她爸爸还奇怪这丫头今天怎么闷闷不乐呢。一路上无话,到家后想想还是要以开导为主,毕竟下午还有3门没考呢。尽管我语气温和,劝她放下思想包袱,既然算错了那也改不了了,就别想了,下午的好好考尽力就行了啊!说实在的究竟有没有作用也不得而知。
中考这一仗终于翻篇,不管你乐不乐意,情不情愿。它已经是过去式了。孩子就是孩子,考完试当晚就去阿公阿婆家,和舅舅表哥一起家庭聚餐。亲人的关心,愉悦的氛围,大人孩子的心情此刻是放松了的。无论结果如何,这中考算是结束了!
漫长的出分结果该如何打发?有人选择继续上课,我们选择了出行来尽情嗨皮。由于之前提前预约,所以剩下的只是安心等着收到消息啦。出分的当天中午,我看到有消息说今年的分数段很高,都不太敢相信。下午2点出分前,我一直在做家务,扫地拖地,忙得不亦乐乎,目的是借此来淡化等待时焦急不安的心情。倒是丫头一直守在电脑前,静静等候着。当手机信息响起的那一刻,我们知道,期待已久的终于到来了。可是我却没这个勇气,之前脑海中想像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真正来临时我倒怯场了。还是丫头干脆,迅速扫一眼后就听见她高兴的大叫大嚷。显然这比她之前按老师要求估分的要高得多。这分数还行,但细细看下来,她所担心的那道小数点点错的那道题应该失分不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熟悉她的人都说以她的实力不止这个分数。
今年的确有些不同,我身边的好孩子多半都没有发挥好,倒是平常不那么拔尖的考得也挺好。而正是这几分之差让他(她)们与心中的梦想失之交臂。我努力想要找出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孩子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平时作业也很重要,会自主学习更重要。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长时间地把学习成绩稳定在一个高度上,上上下下也很正常,只是要看是不是波动很大。我家的三年来一直很稳定,亲戚朋友都说没问题,其实越是这样说我越担心,小孩子的抗压能力其实没我们想的那么强。我们的年级主任说的很好,中考是孩子们人生中第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不说超常发挥,只求正常发挥就好了。这点我感触颇深,因为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不要搞新花样出来,按部就班,平时怎样就怎样好了。我们两口子天天晚上下楼散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孩子中考前。她也没觉得不妥,如果一反常态,突然陪着她,反而让她心里有压力。所以她经常笑着说,人家爸妈是恨不能孩子多学点儿,你们是恨不能我多睡会儿。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尤其是数学,也不知是难题刷多的原因还是什么。前面提到的计算错误其实也不止一回了,送考前想着别再多唠叨了,事实证明,自家的娃自己最清楚,该叨叨时还得叨叨,丫头后来说,你想说什么说就是喽,我就听着呗!再有就是心理疏导很重要,自家孩子的情况自个儿最清楚不过。如果孩子平时一直都很稳的,也不排除临场发挥失常的问题,其实她自己心理压力也很大,最后一战不打赢不行,成败在此一举。总而言之,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什么都可能发生,只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客观地看待。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最后的结局还是很令人欢喜的。丫头上了南师附中,当初百日誓师时的目标已经实现。更令人开心的是,分班考得不错进入了菁英班。
有人说,小学好不代表初中好,初中好不代表高中好,我觉得这话多少有些偏激,想想似乎也有那么点道理。不管如何,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已经很好了。
送给孩子泰戈尔的一句话:终有一天,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咨询实录
一直想聊聊上星期为社区作家教义务咨询的事,因为那天给了我意外的欣喜。其实我也就准备给大家发发传单递个水什么的,实际上后来领到的任务是给活动拍录像。
那天雨很大,我们只有在社区的屋檐下局促摆摊。见一老太太领着孙子经过,大家像狗狗遇见了包子般激动,可没料到她是个一心想诉说不幸的“祥林嫂”,孙子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幼儿园时被旁边孩子砸到一板,因此现在吃不好、睡不好、学不好……搞了半天,她最需要的是理解,老师只得在那里充当听众。
我在旁边无聊就和那孩子说话,问问他平时的生活与学习、兴趣与爱好。说实话,那孩子的额头非常扁平,牙齿大而外突,看起来智力应该不太好。但与他交流中发现他表达挺流畅,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说话也很有条理,爱好还不少,象棋、数学、轮滑,言语之间都带着些小自信。目前最困扰他的是英语和作文,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单词老默错,作文也写不出来,所以很自卑,认为自己的脑子比别人笨。
我告诉他:你喜欢下棋说明你的逻辑思维很好,所以数学之类你会觉得很喜欢;你爱轮滑,说明你肯定很喜欢运动,运动的孩子反应会更灵敏,而且身体会很棒;说到英语背不出的问题,我给他举了个例子:我们办公室有个老师在中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别人政治问题都默不出,但她每次都能得一百分,大家只羡慕她记性好,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是回家花了功夫背的,别人花的工夫没有她多而已。你默不出,只能说明你下的工夫还不到。再说作文,我说只有多看书才行,他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多好!我问他现在都看什么书,又不喜欢看什么书?他说老师规定的书有些他就不爱看,我让他举例,他说像《红楼梦》,其它中国的三大名著他都喜欢。哈哈,我说我也不爱看,尽管显得很没文化,但我说的是真话。为什么人家说好我就一定要喜欢呢?他明显松了口气,我建议他,想让写作文变得简单,不妨试试写博客,反正我们学校每人都有,每天一有感触就写点,不管是多是少,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写出来。以前我也不会写,随便写点什么都特别累,后来我也一直写博客,现在就觉得不难了。你在写的时候肯定会思考怎么把话写通畅、如何使语法结构的正确,经常写写改改,你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提高的。他接道“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对他刮目相看,这样的孩子能有多大问题?
他的奶奶终于结束了诉说,站到了孩子后面。我对他奶奶说:“你孙子挺聪明的!”“是吗?我觉得他脑子不好,记性不好、说话表达不清楚。”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其实他的家长老觉得自家孩子不如人,一直在灌输他脑子存在缺陷的想法,而这缺陷是幼儿园时留下的伤害,所以一旦在学习上有了障碍,他们就把一切都归因于此。我对他奶奶说:“其实你孙子一切正常,脑子一点问题都没有,表达也挺流畅,你们以后要多给他鼓励,你不能要求你的孩子是孩子当中最聪明的,但他没有问题,至少通过努力他是可以做到的。”“没问题啊?”老太太脸上露出了笑容。那孩子坐着还不愿走了,我说该跟奶奶回家了,他说喜欢和我聊天。我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呀?他说因为你会说我好,他们总说我不好。
挺有感触的,家长总是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希望能超过别人家的,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现实总是比较残酷,往往一个正常的孩子都被批评笨了。而我拿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讲给他听,给了他最直接的启示,原来老师也和他有过一样的烦恼,于是他就不会有被边缘化的无助感。给家长信心与理性,给孩子自信与动力,这很重要。
家庭教育之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想让孩子听话,家长必须先学习怎样听孩子说话
先看一段对话。
贝贝:“妈妈,对不起!”
妈妈:“发生什么事了,来!告诉妈妈。”
贝贝:“我不敢,因为你会生气。”
妈妈:“不会!妈妈保证不生气,快!好乖!跟妈妈说,发生了什么事?”
贝贝:“今天我和诚诚打架,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还说要打电话给你。”
贝贝:“什么?你又和人家打架,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开学才多久,已经跟多少人打过架了?你是想气死妈妈才高兴,是不是?”
贝贝:“你不守信用,说好不生气的,还骂人。”
妈妈:“自己做错事还顶嘴。”
贝贝委屈地跑回房间,客厅里留下气急败坏的母亲。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抱怨:孩子越大离他们越远,有话也不肯和他们说,更别想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了。在一次“情绪管理闯关”的游戏中,很多小朋友在回答“心中有快乐的事会如何处理”时说,最想和朋友分享。当被问到“心中感到很委屈时怎么办”?“放在心里”是多数小朋友的共同心声。当辅导教师再加以引导时,他们才勉为其难地说,找个人来说。然而这个人多半不是他们的父母。再细问下去,孩子无奈地说:“跟他们说也没有用。”
在一般的观念里,认为沟通的元素主要是“说”,父母所呈现的态度是“我说,你听”。其实,“说”只是沟通中较不重要的一环,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
首先,要学习“停、看、听”。
停,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孩子,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看,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听,倾听孩子说什么。并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其次,要了解非语言的信息。
父母要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借着行为表现传递着不同的感受。例如,掷东西:表示生气、失望、不满、情绪受挫。打呵欠:意味着无聊、没兴趣、想睡觉或精神不振。眼神逃避接触:表现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不说话:可能意味着正在思考或悲伤、沮丧、郁闷、不高兴。
最后,父母倾听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1、要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意。
2、允许并真诚接纳孩子可以有和你不同的想法。
3、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的信赖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4、尊重孩子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在尊重、接纳的前提下,倾听可以形成完全的沟通气氛,传递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
颜之推何许人也?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的作者。他在这部著作中,共写有20篇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之推的教育观念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的学习:
一是固须早教。他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因为在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另外在幼年时期,人的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甚至是整个社会,都要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
,使之形成良好的品行。
二是威严有慈。就是要处理好“爱”和“严”之间的关系: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威严有慈,慈严结合。但他对棍棒教育推崇备至,则是不可取的。
三是均爱勿偏。在家庭教育中,不论孩子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他结合历史事例得出结论,偏宠儿童的父母,虽本意是要厚待之,但实际却是为其找来祸害。意愿与效果相反,这是值得家庭教育深思的。
四是应世经务。他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是重视风化陶然。也就是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也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因此家长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除了父母的影响外,孩子的同伴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我们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环境中。
总之,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史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虽然他关于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原则和方法的论述,是基于使后代“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宗旨而发出的一家之训,但由于他涉及了古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
家庭教育:成长记录促成长
成长记录促成长
在适时教训孩子方面我一直持肯定态度,如同一棵小树苗要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修枝减叶一样,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不端正,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与教训。但是怎样的教训既不伤孩子自尊心,又能起到最佳效果,将长歪的枝杈扳回到正路上来?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积累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于是,我在休产假期间,在带孩子之余,充分利用了既有的20本左右的育儿书(朋友旧书赠送,其中不乏多本畅销育儿书,不胜感激!),以及补充购买的5本书,有些书名说出来,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正面管教》、《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卡尔?威特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大量阅读之后,我首先学习到是婴幼儿的早期行为受敏感期主导,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会故意去做惹大人生气的事情,要么是敏感期在作怪,要么是好奇心在作怪,此时若去限制,后果要么是身体协调能力差,要么是泯灭了一颗探索世界的心;其次在对待孩子无理要求上,一定要及时教训,但要爱心满满地去教训,不要让孩子有自己被抛弃了的感觉,不要在潜意识中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如何爱心满满地去教训孩子呢,在我的女儿从出生到一岁半的这段时间,也能数出来有那么几种无理取闹的行为。经与家人分析“此行为非敏感期,确定无理取闹罪名成立”后,我们给出了及时的教训。
行为其一:高标准严要求的抱抱。
女儿已经快一岁半了,时不时会搞些皮肤饥饿、求抱抱的事情,人之常情嘛。但是她对抱的要求可谓高标准严要求:所谓抱要站着抱,不可坐下;所谓站着抱,要溜达,不可静止不动!
快一岁半了,已经二十斤重了,已经不是尚未满月的小宝宝,对身在母体内的经历留恋忘返。二十斤重,抱着溜达动不动半个小时,谁能受得了?我认为有些无理取闹了,难道坐着我抱着你就不是抱了吗?就缺乏对你的爱了吗?在征得爸爸、姥姥同意后,我们对某天晚上睡觉前的这一抱抱要求开始进行爱的教训。已经抱着溜达了几步了,我决定坐下来,同时对她说“宝贝,妈妈好累呀,走不动了,得坐下来了,坐着抱你睡觉啊”。结果,女儿义无反顾执着地挣扎,大声哭泣,意欲我站起来溜达,但我认为我应该坐着坚持下去,孩子看自己拗不过大人就会顺从的,这一恶习就可纠正。
也许如果没有一个关键性人物的出现,我这教训马上就能立竿见影了。但是,就在此时,姥姥受不了了,是心里受不了孩子的哭了,过来抱孩子,然后就抱着溜达去了,溜达了半个多小时把孩子哄睡着了。我跟姥姥说,“妈,您累了一天了,晚上这样抱着哄孩子不累吗,我是怕把您累坏了,应该让她懂得体谅,不能再这样无理取闹了。”“好好,你说的对,我就是忍不住……”我妈说,这时候孩子她爸哼了一声,翻身去睡了,“下次你再教训,我躲起来好吧,别再说我了”。就这样晚上的教训以失败告终。
我家女儿的脾气可真是倔呀,第二天醒来就心情不好的样子,可能昨晚哭着睡着的原因,居然还记得昨天的事!一醒来就让抱抱,依然高标准严要求,我决定要再教训一次。我从姥姥手里接过孩子,姥姥也很知趣地躲到房间里去了。还是先对孩子讲道理,妈妈累抱不动,要坐下来抱。小孩子真是很执着,加上劲又大,在我怀里鲤鱼打挺地折腾,嚎啕大哭,整得我都要抱不住了,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放手,放手了对孩子心灵打击更大,她可能认为妈妈不爱她了。这时,她爸爸适时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我发现她的眼神再也不敢看爸爸了。爸爸也指望不上了(小家伙应该很失望),姥姥也躲起来了,再没有可以求救的人了,没过多一会她就不折腾了,老实让我坐着抱着她。我看教训目的达到了,心中暗喜。要记得,小孩子是很要面子的,一定要给她台阶下,你的教训工作才算圆满完成。“看宝宝多懂事,体谅妈妈累,让妈妈坐着抱,宝宝长大了!”小孩子的脸真是六月天,说变就变,立刻就满有爱心的冲我笑了。教训工作还要再接再厉,“来,爸爸抱抱,看宝宝多懂事”,姥姥早就忍不住了,从房间里冲出来,“姥姥也抱抱,宝贝真懂事”。经过这次充满爱的教训,孩子将高标准严要求的抱抱抛在了脑后,再也没有提过。
行为其二,故意找茬扔东西。
我们知道,婴幼儿在7-8个月之后就会出现扔东西的现象,这是敏感期在作怪,小孩通过这种方式感知空间,我们尽量提供可扔但声音不大的东西给她玩,如小皮球、小瑜伽球,要是有声音的东西,我们看住她在爬行垫上扔,以不影响楼下人休息。
时间长了你都忍不住要去收拾,因为地上的东西实在是随处可见,没有下脚的地方了。但是你刚收拾好,就被她发现了,很快恢复原状(散落在地上)。如此反复几次,我已经无法忍受了,奶奶也有同感,所以我们态度一直决定教训一下她。我用鼓励的口吻对她说:“宝贝现在会帮妈妈做事情了,地上的东西会捡起来放到桌子上了……”,女儿似乎没听到,置之不理。那我收拾一下吧,把物品拾起来放到桌子上摆好,不出一秒,立刻被她拨拉到地上,我认为这是挑战我的忍耐力。“涵涵,把地上的东西拾起来”,我认真地说。小家伙置之不理。这时候,爷爷奶奶也过来说了。她有些委屈了,哭着找人抱抱。找爸爸,爸爸说“你把东西拾起来就抱抱”;那就找爷爷,爷爷也是立场鲜明;找奶奶,奶奶忙着做饭,没空理她;再找妈妈,妈妈自然不会妥协。找了一圈没人抱,那种无助的样子,你要一不小心忍不住去抱了,那就前功尽弃了!又回来找妈妈,我就蹲着搂着她,任她哭。搂着她,使她受伤的心灵得以依托,不会感到被抛弃了。但同时,立场不得变,在目的没有达到前,是不能抱的。
这时无论爷爷、奶奶再怎么说,她就是不肯拾东西,哭得更厉害了。脾气真是倔呀!不大点的小屁孩,面子比天还大。这样僵持下去也不行呀,我稍微妥协了一下,“来,妈妈拾起一个,宝贝也拾起一个,怎么样?妈妈已经做了呀,宝贝也来做呀”。尽管不是很乐意,但是她还是做了。那就鼓励一下吧“宝宝会帮妈妈收拾东西了,妈妈来抱抱”。经过这次全家对她的一致反对,她应该也认识到一些自己的问题,故意找茬扔东西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回到主题上来,带着爱心能让孩子体会到你是爱他的,哪怕是在教训她的时候。如果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怎么会狠心教训他呢。带着真诚的爱心去教训孩子,会让你在教训孩子之后更少内疚。如此方法得当,效果自然明显,孩子依然能在快乐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