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猩猩玩倒立》活动反思
发布时间:2020-09-0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猩猩玩倒立》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猩猩会倒立的原因,从实验中感受悬挂物位置、重量与倒立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
(1)大猩猩1个、小猩猩2个,底座3个,大长尾夹、小长尾夹若干个。
(2)自粘纸圆片若干,猩猩图示一张。
(3)中号猩猩各一个,雪花片、磁铁、回形针若干。
2.学具:大猩猩、小猩猩每人一个,大长尾夹、小长尾夹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引发幼儿帮助猩猩倒立的兴趣。【WwW.ZW5000.cOM 作文5000网】
1.出示猩猩,引起幼儿兴趣。
猩猩想要用它的头倒立在这根吸管上,你觉得它能成功吗?
2.幼儿交流,寻找帮猩猩倒立的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猩猩倒立在吸管上呢?
二、通过实验,发现猩猩稳稳倒立与悬挂物位置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尝试用大夹子帮助猩猩倒立。
2.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1)夹子夹在猩猩的哪些部位是可以倒立成功的呢?
(2)哪些部位是不可以成功的?
(3)小结:原来,夹子要夹在猩猩头部以下的位置才能够帮猩猩倒立成功。
3.幼儿再次尝试,夹子夹在哪个部位倒立得最稳。
(1)夹子夹在哪个部位猩猩倒立得最稳呢?
(2)小结:当猩猩倒立成功后,夹子越往下夹,猩猩倒立得越稳。
三、通过实验,发现猩猩倒立与悬挂物重量之间的关系。
1.将大夹子替换成小夹子,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同样的两个夹子,为什么这次不能成功?
2.幼儿尝试用小夹子帮助猩猩倒立。
3.分享实验结果。
(1)夹到第几个时,就能站稳了呢?
(2)为什么一个不行,两个就可以了呢?
(3)小结:当最稳的地方达到一定重量的时候,猩猩就能够倒立成功了。
四、再次探索,发现猩猩倒立成功与它本身重量的关系。
1.出示大猩猩,继续寻找帮助大猩猩倒立的方法。
小猩猩夹两个小夹子就能成功,为什么这只不行呢?怎么让它成功呢?
2.幼儿尝试增加小夹子的数量,帮助大猩猩倒立。
3.分享实验结果。
(1)为什么小猩猩分别夹两个小夹子可以成功,而大猩猩要夹四个呢?
(2)小结:当猩猩的重量变化了,夹子的重量也要变化。这里面的秘密真多呀,原来猩猩能不能倒立成功与它本身的重量、夹子的重量以及夹子的位置都有关系。
五、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手掌撑腰使得髋关节伸起来。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学生完成目标的人数比较多,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课堂常规问题,由于肩肘倒立学生接触的比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有些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学会,导致不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有点混乱。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整节课下来,前面25分种学生的纪律是比较好的,非常乐于学习,到最后15分钟左右学生开始自由散漫了,完全没有把教师的话听进去,我想这个大概是我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问题,因为20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这个时候应该安排一些比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第三个问题就是场地的设计,我把垫子放成两排,教师站在两排垫子的中间,那么做示范的时候必须要朝两个方向做,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但是我只朝了一个方向做,示范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问题,这堂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手掌撑腰使得髋关节伸起来,那么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练习,手掌撑腰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小朋友做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五个问题就是队伍的调动,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搬实心球比快,要求分8组进行,在搬实心球的时候要求进行曲线跑,那么肯定要进行队伍的调动以及垫子的排放,由于缺少经验,浪费了很多时间,原本进行一次练习,两次小组比赛的,结果比赛了一次之后就没有时间了。
总之,希望自己在今后严格要求自己,取长补短,认真地去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争取将来有所作为。
幼儿百科:倒立,现今杂技艺术中称之为顶功。一般所谓拿大顶,足部朝天,手臂(有时用头部)在下,支撑全身的重量,成为倒立平衡,这一节目在汉代被称为倒植,表演倒立技巧有多种表演姿态,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是双手据地而立。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猩猩玩倒立》活动反思”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爱唱歌的猩猩》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爱唱歌的猩猩》
活动目标:
1、掌握歌曲的跟唱呼应形式与唱词部分。
2、探索认知散响乐器沙球3、感受音乐中的AB结构4、引导热爱与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活动准备:音乐播放器、绘本、沙球 13个活动过程:
暖身:问好故事引入:绘本《抱抱》,同步教学歌曲律动与歌唱:
1、模仿猩猩的动作和叫声2、拍打身体打击乐3、合音乐的原地律动4、开动森林小火车5、乐器探索:沙球6、A段摇摆沙球,B段用沙球当麦克风演唱。
尾声:森林小火车
【推荐】大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大猩猩拔牙》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上、下、左、右的方向位置。
2.培养幼观察力、记忆力。
二、游戏准备:
1.用两张4开的纸分别画上一只大猩猩。
2.用卡片制做白牙齿40颗,黑牙齿四颗。
三、游戏过程:
开始部分:
1.故事情境导入法:
师:小朋友,今天从动物园里来了一颗大猩猩,但是,大猩猩很不开心,他的表情好痛苦,小朋友,请看一看,大猩猩的腮又红又肿。你知道是怎么事情吗?
幼1:他和大猩猩打架了。
幼2:他摔跤了。
幼3:他牙齿痛。
基础部分:(指导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正确说出大猩猩烂掉的牙齿的具体方向位置)师:我们现在打开大猩猩的嘴巴来看一看。
幼1:他有烂牙齿,黑黑的。
师:其实,大星星就是想让小朋友帮她把烂的牙齿拔掉。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猩猩有几只牙齿烂掉了。
幼:三只。
师:是那三只牙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幼:上面中间有一颗,下面左边倒数第二只,下面右边倒数第三只。
师:小朋友都找对了,我们看图片东西时,都是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动物园里另一颗大猩猩几颗牙齿烂掉了,是哪几颗,我请小朋友回答。
幼:三只,左边一颗,上面一颗,下面一颗。
师:某某小朋友说有三颗牙齿烂掉了,对吗?
幼:对。
师:但是,某某小朋友说话的顺序对吗?
幼:对(不对)。
师:小朋友都很聪明,知道有三只牙齿烂掉了,但我们说话要按顺序,先从上往下说,在从左往右说,我和小朋友一起来说一说,好吗?
师、幼:大猩猩一共有三颗牙齿烂掉了,上面左边倒数第二颗,上面右边倒数第三颗,下面中间有一颗。
(再把大猩猩的烂牙齿换一下位置,让幼儿说一说。)".出处"(开始和幼儿玩比较简单的第一个游戏)老师把大猩猩的烂牙齿换了位置,给幼儿八秒钟的时间观察,接着把图片用白纸盖上,打开另一幅大猩猩的图片,但这一幅图片中,大猩猩的牙齿都是白的,接着指导幼儿凭着记忆力,把刚才大猩猩的烂牙齿拔出来,当幼儿拔牙齿时,也要按顺序找,最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说一说幼儿是否做对了。
四、结束部分:
(当幼儿已经掌握看图说话,并能凭着记忆力把大猩猩的烂牙齿找出来,我们可以加深游戏的难度)师:小朋友都很棒,不但能记着大猩猩的烂牙齿,还能按顺序的把它拔掉,现在我们加深难度,看一看小朋友是否也很聪明。好吗?
师:现在我要请两位小朋友来玩游戏的,第一位小朋友可以看着有烂牙齿的大猩猩,第二位小朋友只能看着没有烂牙齿的大猩猩,第一位小朋友告诉第二位小朋友大猩猩的烂牙齿在哪里,接着第二位小朋友就要按着第一位小朋友说的话把大猩猩的烂牙齿拔掉。小朋友,你们有信心玩吗?
师:但小朋友要记着啊,说话要按顺序说,拔牙齿也要按顺序拔啊!现在游戏开始了,我请……
五、游戏延伸:
指导幼儿玩数字游戏(找一找)。
设计一个A4纸大小的正方形,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九个小正方形,在小正方形上写上数字,每个数字都是一对相同的数字,一共有四组相同的数字,剩下的一个小正方形图上另一种颜色,表示"没用"。把有数字的一面面向桌面,没数字的一面面向幼儿,让幼儿一次翻两张纸片,翻第三、四张时,就要把之前的两张又把字朝下,如此循环,如果翻到两张相同数字的纸片,就可以把纸片拿开最快找到纸片的就是赢者。
这是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训练幼儿集中精神思考能力和记忆力。
活动反思:
幼儿对此游戏《小熊拔牙》很感兴趣,在组织幼儿熟悉故事时,幼儿能较快的熟悉角色的对话和出场的顺序。在第二次游戏时,大部分幼儿都可以独立的讲述故事,了解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情节。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时,幼儿参与性很高,特别对小熊角色的表演很感兴趣。惠雯小朋友扮演时特别棒,会把小熊贪吃的形象表现出来;林溥超能表现出羊医生的形象,认真、细致的问话和夸张的拔牙动作。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参与整个表演主题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都在阶段中得到提高,能够较大方的对话和做动作。总体的表现力得到了一个整体性的发展,为下一个游戏打下基础。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使小丑倒立》
【活动意图】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正是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去探索求知。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现象,探索小丑倒立的原因。
2、学习填写记录表。
3、喜欢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小丑2个;事先画好的小丑图片(贴好衬底)、底座(小杯子、油泥、吸管);
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文件夹每人各2个;幼儿记录表、笔、黑板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小丑。
(1)出示双面范例小丑
“你们看过小丑表演吗?我这儿有个小丑,他会表演倒立,想不想看?”
为什么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会吗?幼儿尝试。
(2)2种小丑进行比较
为什么我的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不能倒立?
(3)幼儿用硬币进行尝试
硬币贴哪小丑倒立。
(4)讲述自己的发现
把硬币贴在什么部位小丑能倒立?
为什么小丑手部贴上硬币能倒立?为什么贴在别的地方就不能?为什么要贴2个硬币呢?
总结:2个一样重的硬币贴在小丑手部,才能平衡,就能倒立了。
(5)尝试未倒立起来的小丑。
2、记录还有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
(1)启发幼儿讨论
除了硬币,还有什么材料能使小丑倒立?
(2)猜想并记录
小筐里有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和文件夹,我们来猜一猜,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并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的‘?’后面,可以的就打‘√’,不可以的就打‘x’。
3、幼儿实验
(1)用各种材料试一试,做记录
猜好的小朋友就用小筐里的4种材料分别去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也能使小丑倒立起来,试好后记录在表格的‘小手’后面,可以的打‘√’,不可以的就打‘x’。注意:每次只用一种材料进行实验。
(2)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为什么吸铁石和文件夹也能使小丑倒立,而雪花插片、回形针不可以呢?
总结:这4种材料是不一样的,吸铁石和文件夹重一点,所以能使小丑倒立,回形针、雪花插片轻一点,小丑就倒立不起来了。
(3)试一试不同的材料贴在小丑手部是不是也能倒立?
(4)尝试用同一种材料但大小不一,比如纽扣,但提供大小不一的纽扣去尝试小丑是否也能倒立呢?
幼儿园科学教案详案《使小丑倒立》及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正是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去探索求知。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现象,探索小丑倒立的原因。
2、学习填写记录表。
3、喜欢科学探索活动。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小丑2个;事先画好的小丑图片(贴好衬底)、底座(小杯子、油泥、吸管);
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文件夹每人各2个;幼儿记录表、笔、黑板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小丑。
(1)出示双面范例小丑
“你们看过小丑表演吗?我这儿有个小丑,他会表演倒立,想不想看?”
为什么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会吗?幼儿尝试。
(2)2种小丑进行比较
为什么我的小丑能倒立,你们的小丑不能倒立?
(3)幼儿用硬币进行尝试
硬币贴哪小丑倒立。
(4)讲述自己的发现
把硬币贴在什么部位小丑能倒立?
为什么小丑手部贴上硬币能倒立?为什么贴在别的地方就不能?为什么要贴2个硬币呢?
总结:2个一样重的硬币贴在小丑手部,才能平衡,就能倒立了。
(5)尝试未倒立起来的小丑。
2、记录还有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
(1)启发幼儿讨论
除了硬币,还有什么材料能使小丑倒立?
(2)猜想并记录
小筐里有吸铁石、回形针、雪花插片和文件夹,我们来猜一猜,哪些材料能使小丑倒立起来,并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的‘?’后面,可以的就打‘√’,不可以的就打‘x’。
3、幼儿实验
(1)用各种材料试一试,做记录
猜好的小朋友就用小筐里的4种材料分别去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也能使小丑倒立起来,试好后记录在表格的‘小手’后面,可以的打‘√’,不可以的就打‘x’。注意:每次只用一种材料进行实验。
(2)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为什么吸铁石和文件夹也能使小丑倒立,而雪花插片、回形针不可以呢?
总结:这4种材料是不一样的,吸铁石和文件夹重一点,所以能使小丑倒立,回形针、雪花插片轻一点,小丑就倒立不起来了。
(3)试一试不同的材料贴在小丑手部是不是也能倒立?
(4)尝试用同一种材料但大小不一,比如纽扣,但提供大小不一的纽扣去尝试小丑是否也能倒立呢?
【活动反思】
第一部分在开头我就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探索,用大的长尾夹去夹身体的各个部分,看看夹在哪里可以使得小丑倒立起来呢,通过动手、思考、激发了幼儿要让自己的小丑也能倒立的探究、操作的动机。(其实一开始试教的时候我是开始就告诉幼儿应该将长尾夹放在小丑的哪个部分可以使其倒立起来,后来我们研讨发现这样会禁固孩子的思维,违背了幼儿自己主动探索的原则)
第二部分是老师提供给幼儿不同的材料,硬币、回形针、塑料片以及磁铁,让幼儿大胆的去动手实验,亲身亲历这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自己填写记录表,自己总结结论。发现科学事实,体会喜悦和满足。
第三部分是继续探究小丑倒立的秘密,让幼儿自己玩起来,可以放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这个科学探究活动,以小丑倒立这一情景贯穿始终,不仅吻合了孩子的兴趣需要,通过问题情境不断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发现世界是奇妙的、有序的、有规律的,激发进一步探究周围世界的兴趣。为儿童早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当然活动中还是存在了诸多的不足,“影子”园长和园长工作室的老师们对于我的课,也给出了许多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幼儿百科:倒立,现今杂技艺术中称之为顶功。一般所谓拿大顶,足部朝天,手臂(有时用头部)在下,支撑全身的重量,成为倒立平衡,这一节目在汉代被称为倒植,表演倒立技巧有多种表演姿态,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是双手据地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