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举手就是什么也没学会吗?
发布时间:2020-08-20 幼儿园游戏是什么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笔记早上晨检时,经常听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上课要认真,要举手发言。”或者是“如果上课不举手发言,我下午就不来接你了。”类似这种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每天不厌其烦。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积极举手发言,这本没有错,但片面地认为只要孩子积极举手发言,这表示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学习成绩一定会不错。的确,积极举手发言确实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对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及对知识的掌握也有比较大的帮助。
但不举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动脑筋了,就不聪明了,我觉得这不能划上等号。通常情况下,有以下行为的孩子不太举手发言:胆小内向、不爱表现自己的、情绪不佳的等等。这些孩子我们能说他不动脑筋、不聪明吗?这些孩子有些也是学习的姣姣者,但由于他的性格原因,这些孩子往往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回答或不想回答,他们有的怕答错了被别人笑,有的觉得不举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这是为什么?确实,有时,老师把不举手的孩子叫起来,也能把问题回答的相当精彩,可见,不举手并不等于什么都没学到。要培养好一个孩子是个难题,只要每个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共同努力,孩子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孩子。不举手就是什么也没学会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发现的其中之一的问题,相信还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深思。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举手与不举手
在幼儿园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平时伶牙俐齿、活泼好动的幼儿会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着急的站起来等你发现他;而平时言语不多、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缩在一边,充当旁观者。在集体活动时,每到提问环节,我发现有一些幼儿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发言。而另一些孩子与他们正相反,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今天,彭志刚没举手,我试着让他回答,他答的挺好。再看王艺璇,最近上课时常常举手,神情很专注。因为她平时不怎么发言,所以见到她举手我会先请她回答,可一喊道她的名字,她立刻局促地将手放下了,并涨红了脸摇摇头。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过了。一般老师认为不举手的孩子锻炼的机会少,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偶尔也会请他们发言,而结果往往是:被叫的幼儿神情茫然,一声不响。老师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是不举手的幼儿产生被提问的紧张心理。像彭志刚这样不举手但知道答案的也有极少的比例。我们老师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而王艺璇这种现象则与家长有关。王艺璇的姥姥常常这样告诫王艺璇:“上课是要认真听,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她也会对老师说:“老师,你要经常喊我们家王艺璇,就是她不举手,你也可以让她发言,多锻炼锻炼她。”王艺璇是知道举手了,可她对于问题的答案却不甚明了。我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做的:不爱举手的幼儿多为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我在平日里多注意他们,多找机会与他们交流,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提出问题时,不急于找某个幼儿回答,而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并用老师最具影响力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的把手举起来,而此时,如果从不举手的孩子举起了手,一定马上把机会给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坏,我都对他这种勇敢的尝试给与肯定;在集体活动中,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发言气氛,常常用游戏贯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不爱举手、不善于表现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样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幼儿观察记录:天天为什么不举手
幼儿观察记录:天天为什么不举手
在我见习期间,有一次语言活动时,教师想请孩子来讲故事,这时孩子们都把手高高举起,有的甚至探出身子,希望被教师请到,唯独坐在角落的天天没有举手,茫然地看着这一切。我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问:“别的小朋友都举手,希望被老师请到前面讲故事,你不愿意吗?”天天无所谓地说:“反正老师每次都请那几个小朋友,又不请我,我干吗还举手?”
天天的话让我哑口无言,我反思天天为什么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我想这和教师对天天的态度有关。天天本来就调皮,教师经常批评他,还把他安排到最后一排位置。天天认为,教师已把他归为“坏孩子”,“坏孩子”表现再好都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于是他就干脆对什么都无所谓。
在日常的教育中,聪明能干的孩子依然是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些调皮、内向的孩子很多时候是被遗忘的,其实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肯定。我们不应该忽略角落里的天天们,不要在他们还没有放弃自己的时候放手。
孩子为什么会“没大没小”
孩子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中成长,可是随着孩子慢慢懂事了,父母却发现他们越来越没大没小了,常常对长辈大吼大叫,怎么说也不听,有时候还会顶嘴。孩子出现这样的坏习惯,很多人觉得没什么,等孩子长大了,懂事理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有礼貌。其实不然,如果爸妈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没大没小的坏习惯,他们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反而会越来越没礼貌,甚至不止是对爸爸妈妈,对家里的客人、幼儿园的老师都会这样没大没小。这样时间久了,可是会养成孩子霸道、不讲理的个性哦。这可怎么办呀?
通常孩子会出现没大没小的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可先不要太着急地打骂、教育他,因为小孩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家长要先冷静分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好好地教导孩子呀!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一:孩子跟爸爸妈妈意见不同
三岁以上的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了他自己的立场就特别喜欢表现给别人看,所以当他跟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就会跟爸爸妈妈争论起来,而且还会以命令的口气让爸爸妈妈要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边吃饭边玩小汽车,爸爸把他的玩具收走了,让他要认真吃饭,可是孩子可能会觉得“我又没有不吃饭,怎么可以没收我的玩具呢?”他觉得爸爸做的不对,就会大吵大闹说“我就是要边吃饭边玩,把小汽车还给我啦!”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二:挑战大人的权威
当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事时,如果语气太严肃,开始懂事的孩子反而会觉得反感,不喜欢被爸妈命令,就会用不礼貌的口气顶撞爸妈。其实这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达他的不高兴,用不礼貌的行为来挑战您的权威。就想4岁的明明正高高兴兴地看动画片,妈妈突然把电视关了,命令他“现在你要做作业了,还看电视!”这时候明明会觉得妈妈太霸道了,会大声地顶撞妈妈:“我动画片还没看完呢,为什么一定要我写作业!”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三:属于心直口快
有时候,孩子没大没小也是出于无意,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没有礼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呢。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是出于他自己的个性外,也有可能是他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相互大喊大叫,长期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坏习惯。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斗嘴,一开始他可能会觉得疑惑,但是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这么做,那么慢慢的他就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说话方式,自己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口气说话了。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行为,爸妈应该如何教导他变得有礼貌呢?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一:告诉孩子要用正确表达方式
当孩子不礼貌地顶撞,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的时候,爸妈应该先保持冷静,耐心地告诉他应该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坐在身边,然后用缓和一点的语气告诉他“宝宝如果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说出来,不用能这样大喊大叫,这样可是不讲礼貌的行为呀!”这样冷静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间情绪冲突哦。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二:先隔离冷静一下
如果孩子是用想用他的没大没小来引爸妈的注意,表达自己的不满,爸爸妈妈可先不要跟他“吵架”,可以先让他一个人独处一下,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再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比如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想一想,如果其他小朋友像宝宝一样,对着宝宝大吼大叫,宝宝会不会觉得很难受,就不跟他玩了呢?”从小就教导孩子换位思考,不仅可以让他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能让他在小朋友中更加受欢迎呢。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三: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如果看到爸妈经常相互大喊大叫,慢慢的他也会模仿这种行为,所以在孩子面前,爸妈要做好榜样,比如遇到长辈或朋友都要问好、经常对人说“谢谢、对不起”、不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等等,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模范,害怕他学坏吗?
爸爸妈妈除了自己要做到礼貌待人之外,也要常常跟孩子教导孩子,跟他说“小孩子要有礼貌、守规矩,要尊重别人,不能对长辈大喊大叫,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呀!”慢慢地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耳濡目染,相信孩子不仅能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会变成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呢!
教育随笔:你举手了吗?
教育随笔:你举手了吗?
婷婷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女孩子,她的接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很好,而且每天都能听到她那甜甜地笑声。每次教学活动,她总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是,最近上课时发现她总是无精打采,并且很少举手,而且对我好像很疏远,我很纳闷,我哪里做得不好呢?难道孩子有委屈吗?
这天,她照样子背着书包上幼儿园,我见到她,就亲切的说“婷婷,早上好”,还搂着她和她一起聊天,我悄悄地对她说“婷婷,老师发现你好像不太高兴,发生什么事吗?”她摇摇头说:“没有,”可老师最近很少见你举手呀!是没听清楚问题,还是觉得老师最近不请你呢?”她有点害羞地说“不,老师,我最近身体有点不舒服,而且喉咙有点痛,所以……”哦!原来是这样。我坦诚地对她说“最近这段时间,老师很少请你回答问题,以为你和老师赌气呢?其实,老师很喜欢你,也很想请你回答问题。可是,我们班有那么多小朋友,有时,老师也想让其他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机会啊!”她受宠若惊地说“老师我知道了”露出羞红的脸,转身就跑到小朋友中间玩去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谢谢你!老师错怪你啦!从这以后,每天都能见到孩子灿烂的笑容。
这件事对我的感触颇深,我很庆幸,能及时发现这孩子的变化,坦诚地对待孩子,感化孩子,使孩子能和老师融洽地交流,化解不应该的误会,缩短师幼之间的距离,使老师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朋友。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乖,听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老师等等)的话!”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吧?而且不仅是讲,更有身体力行的,以此作为奖惩标准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听话”就好吗?就够了吗?该听谁的话?怎么去“听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都是问题。
一般而言,教育孩子听大人招呼、遵守公共道德和纪律都是必须的,问题在于我们常把“听话”扩大化、绝对化了。孩子们从小到大,听父母的话、听幼儿园阿姨的话、听学校老师的话、听单位领导的话,然后,听老公或者听老婆的话,然后再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再“听话”……显然,除了“听话”之外,这里忽视了作为个体的孩子们的独立个性、独立判断和思考。因为“听话”的潜在前提是:我说的是正确的,你听我的就行了。这可能吗?世上没有哪一个人敢说自己绝对正确、永远正确,恐怕只有在自己孩子面前的父母才有此胆量吧?
还有一个“怎么听话”的问题。几乎所有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到“社会”上去会吃亏,所以中国才会流传下来许许多多“应世技巧”,比如有一句俗语叫做“锣鼓听音,听话听声”,若按简单的“听话”原则培养起来的小孩子,猴年马月才能达此境界?岂不是要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才能悟出点道道来吗?试想年轻的父母们于心何忍?
家是什么?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家是什么?”,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今天上了一堂关于家的课,目的是让幼儿体验家的温馨,感受家的温暖,这节课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刮目相看。
活动开始,我给他们放了一首歌《让爱住我家》,音乐一响,孩子们就不由自主地又唱又跳,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让他们完整地听完音乐。
音乐完毕,我笑着问他们,你的家里有些什么东西?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交流,小朋友都争着描述自己的家。
我本来想,孩子们一定会回答:“床!”“沙发!”“电视机!”让我想象不到的是有的孩子竟然说:“我家有电饭煲!”“我们家有微波炉!”“我们家有吸尘器!”这些现代家用电器的名字孩子们都说得惟妙惟肖。
“家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我问孩子们。
辰辰说:“我觉得家是数字1,又大又长。
”我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笑,一航说:“我觉得家是数字3,和迷宫一样。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海洋接着说:“我觉得家是块粗木头,又大又粗。
”晓琳也站起来说:“我觉得家是小公园,又大又好玩。
”梦琦噘着嘴说:“老师,我也想说,我觉得家是一朵花,又漂亮又美。
老师,你觉得家像什么呢?”
哈,孩子们还会将我一军!我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家就是一块奶糖,它又香又甜!”“嗯,老师说得不错!”梦琦笑咪咪地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心里美滋滋的。
关于家的活动在继续着,而我此时,只愿意做一个听众,聆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也欣赏孩子们无边的想像力。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活动结束了,我和孩子们意犹未尽。
于是我提议,在你的心里家是什么了,请你把它画下来吧!于是孩子们挥舞起手中的画笔描绘起自己心中的家……
关于“家是什么?”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幸福是什么
我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经常生活在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中间,时常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那些幸福和快乐是孩子们给予的.其实幸福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我突然发现空着一个座位,“这是谁的座位”?一个小朋友说是宁宁。宁宁哪去了?我正要出去找,宁宁推开门进来了。“宁宁,你去哪儿了?怎么没一块上来呀。”他红着脸说“我、我去小便了,去的时候忘了告诉老师了。”看着他紧张的表情,我心中有一丝丝歉意,如果我在上班前点数一下孩子,不就没有此插曲了吗?“对不起,是老师的原因,以后老师不会丢掉你了。”宁宁笑了,全班的孩子都笑了,我也开心的笑了,是发自内心的笑。其实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老师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确的,他们没有想到我会跟宁宁道歉。作为教师的我们,平时一直在教育幼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个样子看一看。所以我们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只有时时处处做好孩子的表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以无穷的魅力和较高的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什么是快乐?
在一次游戏过后,我问朱朱,你觉得玩游戏快乐吗?朱朱说快乐啊。我又问,为什么你觉得快乐呢?朱朱歪着脑袋说:“因为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啊
但是,佳佳小朋友却不是这样认为,她举着小手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是因为经常有人跟它讲笑话,所以觉得很快乐!”这出乎我意料的奇特想法,使我很惊讶,我马上反问他:“那你什么时候觉得很快乐?她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有人跟我讲笑话时,我觉得很快乐!
这一问一答,使我悟出了她平时为什么喜欢傻笑的原因,也使我回想起前不久的一件事:那次离放学还有一段时间,我就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好朋友一起玩,这时,佳佳就指着邱宇对我说:“老师,我想和邱宇一起玩!”当时,我不介意地反问了一句:“为什么?”她笑着对我说:“他老喜欢说笑话,我跟它一起玩觉得很快乐!所以我想跟他玩!看来,我平时对他的傻笑批评是偏面的、不切实际的。
俗语说的好:千人千模样,万人万脾气。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个性。老师的同一句话,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却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走进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悉知他们的所思所想,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