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实际的说教是没有用的
发布时间:2020-08-08 幼儿园说课稿数学的有用性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 什么是教育笔记越来越觉得,孩子的教育靠脱离实际的说教完全是没有用的。他们的成长是体验式的感悟,无法用你的一句话替代。去上英文课路上,丫丫吃着口香糖,吃完了,我没带任何纸巾,只好帮她捏成个小球拿在手里,准备找个垃圾桶扔掉。丫丫见状,立马对口香糖产生了兴趣,也拿到手里捏啊拉的,一边捏一边自己编歌词:“拉啊拉,拉成一个蜘蛛网……”我刚想制止,又想:对她来说这跟橡皮泥也没啥区别,只要不再吃下去,倒也无所谓。
我只是提醒她说:“小心别沾到衣服上,口香糖洗不掉的,奶奶洗衣服很辛苦。”不过,我知道这样的话很无力的,就算她拼命点头真的有听进去我都觉得结果很悬。果然,还没到门口,口香糖已经糊了她一裤子
,她努力地用力地要把那些黏糊糊的东西抠掉,但是根本没有用,真是又恶心又难看,丫丫无助地看着我,向我求救,我也帮她弄了一下,还是一点用都没用。我说:“口香糖弄在衣服上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就算洗都洗不掉。”丫丫懊恼地说:“妈妈,下次我再也不玩口香糖了。”我“恩,下次要小心点。不过,妈妈倒是还有一个办法~~”我故作神秘地说,“把裤子冰到冰箱里,口香糖就容易弄掉了。”丫丫立即两眼放光:“真的吗?那等一下回家我们赶紧试试吧。”
下课后,丫丫又问我要了一个口香糖吃,并赶忙说:“妈妈,这次我绝对不会玩了。”这次,我倒是真可以相信她了,她的确也做到了。而且到家第一件事就让我把衣服冰到冰箱里,相信以后她对这个小技巧都会记忆犹新呢。
都说不管是最好的管,但是有了相当阅历的我们总想让孩子少走弯路,能走最完美的人生道路。吃饭,学习,就连怎么玩都管的面面俱到,但是真的有效果了吗?可能从某些方面来讲,现在的孩子还不如我们那一代散养出来的好呢。没饿过肚子,怎么知道饭有多香?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努力创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却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
现在每当我预见到丫丫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我就会有两种选择。对于短时间内不会看到不良影响的,是原则性的习惯养成问题,我会尽可能形象生动夸张的像讲故事那样描绘出她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比如,她晚上不肯睡。我就说:“哦,宝宝不想睡觉是可以的。不过,妈妈想告诉你一件事。一到9点钟啊,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宝宝都要睡觉了,你要是不让她们睡觉啊,她们已经工作了一天很累很累,如果不能休息,他们就开始缩小,再缩小,最后死掉了。你知道细胞宝宝死掉会怎么样吗?你的身体啊就没力气了,你的大脑啊就变傻了。有可能啊,你突然不认识妈妈了,想去玩都爬不起来了,那可怎么办啊?”一般没等我说完,丫丫就已经慌了:“那我还是睡觉吧。”如果她不肯刷牙,我就说:“我看到你嘴巴里的牙菌啊开始对你的牙齿抹酸液了,刚开始只是一点点还能刷掉,再过一会儿你的牙齿上全是酸液,你的牙齿就会被腐蚀掉了,先是牙齿上有个洞,这个洞越来越大,先半个牙齿没有了,然后整个牙齿没有了,最后连牙根都没有了。就这样,一个牙齿没有了,两个……”一般这样的故事不会讲到最后,她早就冲进卫生间了。其实,我说的故事都是事实,只是添油加醋加点感情色彩而已,最主要的是要了解自家孩子的喜好,如果喜欢奥特曼的估计加点奥特曼和怪兽的元素就能让孩子听进去了。对于结果是立竿见影,她又非干不可的,就二话不说让她去,就算闯了祸,也要忍住不发脾气,最好等她自己先反省,我们再来加强巩固。
爱是有心却无痕,“不管”才是最难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没有压力,就是最好的教育
故事一。
周一晚上,陈老师给皮皮提裤子的时候,发现裤子鼓鼓的。
陈老师:皮皮,这是什么啊?
皮皮: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陈老师:让老师看看吧,都装了些什么啊?
皮皮:……(皮皮不敢给老师看,小手一直压着裤兜)
陈老师:你担心老师会说你,是吗?
皮皮:嗯。
陈老师:老师特别想知道你装的是什么?不管你装的是什么,老师都不会批评你的。
皮皮听到这里,点点头,慢慢地把手从口袋里拿了出来,一看,是一大把彩泥,还有娃娃家的珠子,项链,纸叠的飞机等等。
陈老师:哇噻,皮皮,你的口袋里这么多的宝藏啊,老师都惊讶了,看来你的口袋真是百宝箱啊。
皮皮:嗯,我就是想玩这个彩泥,我想把它拿回家去玩。
陈老师:嗯,你可以拿回家,之前请先和老师说一声,好吗?老师找不到了,会着急的,别的小朋友想玩的时候找不到了也会着急的。
皮皮:嗯,陈老师,那我现在就跟你说,我想把彩泥拿回家玩去。
陈老师:你实在想把它拿回家去玩吧?
皮皮:嗯。
陈老师:好,咱俩做个约定,老师同意你今天晚上拿回家去玩,但是明天早晨一定记得要把它拿回来,要不然明天小朋友要玩的时候找不到了,老师就没有办法帮助小朋友了。你看这样行吗?
皮皮:好吧。
陈老师:皮皮,还有这么多别的东西呢,这样,你一天选择一样,可以拿回家玩,其他的放在幼儿园,可以吗?
皮皮:嗯。
最后,皮皮还是选择拿彩泥,把项链等送到娃娃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皮皮很遵守约定,把彩泥拿回来了。
故事二。
有一天上午,窦老师发现小齐兜里装了很多气球,挨个给大家发,边发边说: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发给你们,每人都有份。
窦老师心想:好大的手笔啊。
下午的时候,窦老师准备明天的课,需要一些气球,她打开储物箱后发现,原来的一大袋子的气球,已经所剩无几了,窦老师这才明白了小齐的大手笔是怎么回事。
窦老师把小齐叫过来,平静地说:我准备明天上课,和小朋友一起玩吹气球的游戏,可是,你看,现在气球都没有了,我很着急,怎么办啊?
小齐倒是敢作敢为:老师,我拿了,我已经帮你发给他们了,每人都有,你就不用再发了。
窦老师哭笑不得: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玩气球啊?
小齐:是。
窦老师:那咱们把明天的课,改到今天,每人一个,其余的气球,请你帮我收上来,还给我,好吗?
小齐:好的。
小齐去要气球,有的孩子很好说话,一要就给。
有的孩子则根本就不给,说你送给我了,就是我的东西了,你就不能要回去。
小齐就来找窦老师求助,窦老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自己想办法吧,还有10分钟时间,你抓紧吧。
小齐只能自己想办法,下面是他的办法的集合:
其一:你先还给我吧,等我妈妈买了,我再给你,明天我就让我妈妈去玩具店买去。
其二:你同意还给我,我就给你当金刚(铠甲勇士里的),不给我,我就不承认你是金刚。
其三:我马上就要过生日了,你还给我,我就请你去我们家吃蛋糕。
其四:你还给我,今天吃饭,我不站第一,我把第一让给你。
……
孩子们啊,有的是办法。
故事三。
幼儿园给学前班配了一大盒彩笔,这盒彩笔是全新款式的,跟以前的都不同,不仅环保,而且外观精致,非常好看,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上手工课的时候,一会就被大家领光了。
每天,放学离园之前,小朋友们都要把书啊笔啊玩具啊等都归位的,可是当天晚上,张老师发现,盒子里面的彩笔,只剩下几支了,其余的则不见踪影。
过了一会,泽子妈妈拿来了两支笔,说在泽子的书包里看见的,不是他们家的,估计是幼儿园的,就给送来了。
张老师感谢了泽子妈妈,但是,其他的呢?还差好多那。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张老师说:老师有一件特别伤心的事情,大家看看这个盒子,本来这个盒子里面的笔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但是现在就只剩下它们这几个了,孤苦伶仃的,它们肯定特别伤心,你们愿意把其他的笔送回来,让她们团圆吗?
孩子们纷纷说:愿意。
孩子们有掏书包的,有掏兜的,把笔都放回来了。
这回大多数的笔都回来了,但是,还是不完整,还差四支。
张老师说:哪里还有呢?笔笔们还是没有团圆啊?
这时本本说,我这还有两支。
哦,这回就只差两支了。
张老师看看大家,大家都说:没有了。
张老师说:哎呀,大家看看啊,盒子的家族成员还是不齐全啊,这样多可怜啊。
泽子看看张老师,然后说:老师,我兜里还有两支,我妈昨天没还完。
这盒彩笔现在还在学前班里,一支不少,我想,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吧。
孩子们真是可爱啊。
花径寄语:
大家可能会问,这几个故事里面孩子明明是在撒谎啊,为什么老师没有指出来呢?在无分别的爱看来,根本没有“撒谎”这回事!
因为
当你认定孩子会撒谎时,撒谎就一定会存在。
当我们不这么认为的时候,它也就不存在了。
也许,对很多伙伴来说,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好理解,那么,我们来换个说法。
先来问大家一个关键的问题:
撒谎是怎么产生的?
很多伙伴认为,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撒谎嘛,那一定是道德品质的问题。
是啊,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我们的孩子就遭殃了,连带我们自己,也会遭殃。
花径的答案是:
撒谎是怎么产生的?
有压力,就必然有谎言。
压力,才会导致谎言,没有压力,又何必有谎言?!
有了压力,原本自然本真纯净的心,就会在压力下,渐渐扭曲、变形,当心灵扭曲变形的时候,所谓的道德问题、所谓的谎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所以,从根本层面而言,哪里有什么道德,而是人性的规律如此,如此而已。
压力从哪里来?
有分别、有好坏、有对错……
有分别的爱,是压力的源泉。
有分别的爱,你认为孩子不够好,她就一定不够好给你看。
无分别的爱,你认为孩子好的不得了,她就一定好的不得了给你看。
这不仅仅是信念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性的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决定的。
无分别的爱的形式,看起来是如此简单,说到里面的内涵,就是人性的至深的规律和法则,她不是某个人的爱好,某个人的理想,而是源于不易的普遍的人性的根本的规律和法则啊。
所以,根本上,没有什么道德堕落,没有什么好人坏人,而是人性的根本的规律在起作用,如此而已。
所以,人性的规律告诉我们:没有压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没有压力,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都是好,都是善,都是真,都是美。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无分别的爱。
再回到说谎问题,生活中充斥了谎言,为什么?
各位啊,不是没有压力的原因,恰恰是压力太多太大的原因,恰恰就是所谓的有分别的爱,恰恰就是所谓的道德、所谓的好坏、所谓的对错……造成的。
各位,好好问自己一个问题:
没有压力(的话),我们需要撒谎吗?!
像上面所讲的故事和情景,在不懂生命教育、在实施有分别的爱的成年人手中,是很容易演变成一场侦破与反侦破、斗争与反斗争、恐吓与反恐吓、说谎与反说谎的战争的,并且,我们还会给自己一个崇高的标榜:教育!其实,这只是人性被尘封的生命基于自身的鄙陋无知而上演的一个拙劣的把戏,如此而已。
只是,我们的可怜的孩子,说谎只是其不多的可供选择的反抗方式之一,只是其不多的可以选择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若是连说谎都不被允许,这个孩子,也真不知道是怎么样才能够“活”下来了。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啊,此时此刻,我们不仅要可怜我们的孩子,更要好好地可怜可怜我们自己啊。想想小时候,如果没有谎言的帮助,我们真的能够从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下“活”过来吗?
真是好可怜,好可怜,好可怜啊。
所以,感谢老天,赐生命以谎言吧。
谎言,还是真实,有分别吗?有好坏吗?
谎言真实无别,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没有压力的生活,看起来像世外桃源,其实,只要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当下就是了。所以,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孩子,既然我们相遇,过去的就过去了,不管现在的你,现在的我,扭曲还是本真,变形还是自然,玷污还是纯净,其实,并无分别。
因为,我们的本心,从来都是一样的自然本真和纯净无瑕,从来都是一样的尊贵智慧和充满力量,从来都是一样的无时不刻地陪伴着我们包围着我们支持着我们,时时刻刻,不离不弃,只需要我们转过身,看着她,和她在一起。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亲爱的伙伴,这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是尽量少给予压力
尽量少给予伤害
尽量少给予分别的
无分别的爱啊。
亲爱的伙伴,就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吧。
我没哭,可是我没有奖励!
一天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儿子就和我讲了在幼儿园的一些趣事,讲着讲着他提高了声音和我说:“妈妈,今天在幼儿园我没有哭,可是老师没有奖励我!老师说谁乖就奖谁的,我没哭,可是她奖给哭的小朋友了!”我一时无语,不知自己该如何和儿子解释。我随意的问:“老师的奖品是什么?”“糖!”我的思绪已是千里之外……
是啊,做幼儿园老师可真是难!即要哄哭的孩子,又要保护其他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灵。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无语,在孩子的这件事中,孩子会不会为了能吃到糖,下次他也哭?老师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谁不哭我就奖给谁吃!”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让哭的孩子停下来。或许先奖给不哭的孩子,然后说:“你们看这几个孩子不哭,他们有糖吃了,你们不哭,你们也有的!”这样也许也能启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或许我们可以不用物质的奖励,老师用言语的指导孩子也是能被讲通的。
我想对老师说,请给不哭的孩子一个拥抱!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箴言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特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箴言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箴言三: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被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良好的教育。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上周四,**所在的班级又举行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样的开放日,我曾经参加了2次,但是感觉效果都不是很好。
第一次参加开放日,是在**才上幼儿园大概2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上。孩子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此,当家长们进入教室以后,孩子们大都会缠着家长,要家长抱,或者让家长陪着做各种活动。一旦家长拒绝,那么孩子大都会以大哭来表示不满。因此,第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到处都充斥着孩子的哭声。还有,就是到中午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让家长走。本来我还打算让**继续留在幼儿园,可是,大部分家长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的哭叫,都把孩子接走了,我也只好把**带回了家。
第二次家长开放日,是大概在**上幼儿园半年以后了,那个时候**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那次的开放日给我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很多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玩儿,但是还是有**以及个别的小朋友一直要缠着家长,我也不好当时老师以及其他家长的面训斥她,只好尽量依着她。到外面活动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跟着老师操或者其他的运动,只有**,老师让干什么都不干,只是盯着我,生怕我跑了一样。感觉颇为郁闷!中午还是一样把**接回了家。
上周四是我第三次参加**的家长开放日。这一次,**表现还不错,不再缠着我了,可是,给我感觉是这样的家长开放日还是不好。记得他们的班主任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过如何刷牙以后,就开始让小朋友们自由活动,**选择去小舞台玩儿。说是小舞台就是有一些小孩子可以玩儿的乐器,然后老师给放上音乐,小朋友就可以自由地跳舞。**开始拿了一个米老鼠的面具,可是一直没带好,然后就被她们的一个老师给拿去了,但是却没有帮**戴上,而是给另外一个小朋友戴上了。我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无心还是有意,反正,**因此而不开心了。她闷闷不乐地站在一边,什么也不玩儿,我劝她也不行。后来,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过来,问**怎么了?**也不说。我说:“可能是因为没戴着面具吧?”我没有说那个老师把**拿的面具给别的小朋友戴上了,怕给**带来更不好的影响。后来,在班主任老师的劝解下,**去手工区做手工了,还好,没有再不高兴,但是,她却拒绝再去小舞台玩儿了。
这期间,孩子们喝了一次水,一次奶,老师还把他们分成两个小组,各自活动,**留在了阅读区。我发现,在老师给他们讲故事的过程中,**很少有老老实实坐在那的时候,总是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到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会儿又坐到地下,反正一刻也不老实。
再后来,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们出去活动,先是做操,然后自由活动。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还比较长,小朋友们都玩儿得很开心。**也开心地到处跑,玩儿滑梯,扔沙包,滚呼啦圈,反正是让小朋友们都运动了起来。唯一的遗憾是,他们活动的地方阳光比较少,都被前面的楼给挡住了。
时间过得真快,眼看着又到了午饭时间。**估计知道我要走了,就跑过来和我商量,说她想回家。我劝说**:“**,你看你下午还有英语课呢,如果你不去,你们老师肯定要想你啦。老师会说,咦,怎么回答问题特别好的那个**怎么没来呀?那我这贴画发给谁呀?(他们上课,老师都会利用贴画来鼓励小朋友回答问题,有时候**回家胸前会贴好几个贴画。)”看来我的鼓励很起作用,**开心地和老师进了教室。
晚上,我来接**的时候,老师和我表扬**:“今天**表现得特别棒,中午没哭。(看来肯定有小朋友哭了)而且晚上吃饭也吃得特比好。”我趁着**换鞋的时候,悄悄地问老师:“是不是**平时上课也不认真呀?上蹿下跳的。”老师说:“没有哇,**平时上课可认真了,如果心情好的时候,就数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大。”我一听,放心了。
总体来讲,我认为其实开放日的意义不是很大。幼儿园的本意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生活状况,可是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孩子不是哭,就是闹,或者是不认真上课,可能到给家长多添了一份担心。其实平日里,教师多增加点和家长交流的时间,让家长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拿出半天时间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孩子的表现都和平时不一样,幼儿园还是要多注重平时和家长的交流,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