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家务劳动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发布时间:2020-07-29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大班劳动活动方案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
1、切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不是家庭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的发展需要家庭劳动。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着眼点不应放在劳动的效益上,而应放在劳动对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巨大意义上。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有时孩子的劳动也可能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麻烦,但是从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这个长远的目标来考虑,还是值得的。
2、让孩子明确: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每个人应尽的一份义务。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等家务劳动,是他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而不是帮父母干活,这样孩子在干家务活时,就心甘情愿地去做,而不会讨价还价地讲条件了。而有的家长在让孩子干活时总爱说:“你帮我干点活。”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也就不愿意干家务活了。也不要以贿赂的手段来利诱孩子做家务活动,否则,没有“实惠”作强化物时,孩子就不愿干家务活。
3、让孩子模仿父母做家务。孩子在幼儿期时是好奇和好模仿的,他们在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菜等时,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你洗衣,他就在旁边玩肥皂;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去揪一块面玩。这时,我们可以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拾起娃娃,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废纸等丢到废纸篓中等。
如果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让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参加家务劳动,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4、要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安排一些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做的家务。安排孩子做那些他感到对家庭生活做出重大贡献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菜等。让孩子做的家务活要有趣味性,如帮助摆餐桌时,可让他放一些色彩鲜艳、有图案的桌垫、餐巾纸等;请孩子把脏衣服放到贴有米老鼠的衣篓中,这样,孩子对家务活就会感兴趣而乐意去做。在劳动中增加竞赛性,如你在家务劳动中和孩子玩“比比看谁做得好做得快”的游戏,相信孩子会更乐于帮忙。
5、父母应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平时父母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否则,孩子会认为家务劳动是很累人的,因而不喜欢做家务。如果父母做家务时放点音乐、哼哼歌,就不会使孩子对家务产生反感。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父母的更不要在要求孩子做家务时,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6、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还美其名为“劳动改造”。事实上,这样的教育,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偶尔让孩子的诡计得逞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偶尔让孩子的诡计得逞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极其推崇严格的育儿观,因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宠孩子的家长太多了。不过,最近遇到一个困惑的妈妈,孩子总是咬指甲,咬碎了,还不停地啃,明显有心理压力。突然觉得狠心和严格也是要适度的,孩子和成人的生活内容常常是冲突的,因为大人的口头禅就是:不可以!不要这样!不许做这个!在英语里往往是:No.Cannot.Dontdothat!Stopit!但孩子的天性是要探索、要发泄旺盛的精力的,很多在大人眼里莫名其妙、无关紧要的游戏活动,在于孩子可能就跟上班、工作甚至科学研究一样重要。如果我们总是让孩子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那么孩子的精神世界一定是压抑的。哪个孩子小时候不是故意做点坏事让父母头疼啊,比如一岁多的孩子尽管非常依赖亲人的照顾,但是把卷筒纸拉得满地都是,把厕所搞得银装素裹、一片白花花的时候,他们总是悄无声息一个人进行的,直到大人大呼小叫地赶到并收拾残局。还比如两岁多的孩子明知道水是用来喝的,却偏偏把杯子里的水倒在桌子上,看着水的流向,还拿餐巾纸吸水,甚至把吸过水的餐巾纸往嘴里放,也是悄悄地进行,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大人眼里的“不可以”。
但他们情愿挨骂也要玩,因为,第一,好玩,玩的愿望胜过挨骂的痛苦,第二,谁能说这不是孩子故意跟大人过不去呢,因为他们总是被大人控制着,遵守一切大人制定的规则,所以偶尔玩个小把戏,让大人头痛,即使被骂的时候心里也是偷着乐的,看着总是控制一切的大人失态的大呼小叫,就好像看到天天板着脸训斥下属的上司失态一样让人高兴。
在儿童与成人的斗智斗勇中,不妨偶尔让孩子得逞,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常常让大人的头痛的都是聪明孩子!
“隔代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年轻父母因工作繁重,没有功夫去管孩子,就都交给了爷爷奶奶们,但是实际上,“隔代亲”给教育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一是纵容孩子的欲望。邻居王女士和儿子一道上超市,儿子发现了一部玩具汽车,非要买不可。其实家里颜色式样各异的玩具汽车已有好多部了,就没有给他买。可儿子大哭大闹,不可开交。回家后,外婆说,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呗,就这么个外孙,买部玩具汽车算什么?过一阵外婆亲自去超市买了那部汽车。这位母亲意识到,儿子给外婆已宠成“小皇帝”了,简直十分任性和霸道。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由于祖辈对孙儿孙女们的过分呵护,迁就纵容,必然导致孙子养成任性自私,骄横无礼的不良品格。
二是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而失去独立性。由于祖辈的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不让他们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做好的事也不让他们去做,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清洗,衣服自己穿,书包自己背等等。如果长期由大人包办代替,又怎样让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又怎样经得起打击和挫折?只有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才能树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如果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一定会造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处理能力低下的问题。
最近我去了A国旅游,发现一个十分普遍而我们认为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和父母游公园,小孩只跟在父母身边走,父母不牵也不抱,让他自己走,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走,也不哭闹。与我们的牵着、抱着、背着、骑着大不一样,值得思考。难道他们就不心痛孩子?我想不是。
三是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要求。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孩子只要吃饱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如亲子共读、亲子共乐、拼图、下棋、涂鸦、比赛、做游戏、搭积木、讲故事、交流思想、谈天说地,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智力发展。这些本来应该由父母去做的事,由于工作繁忙,而交给老人去做,显然力不从心,并不可取。如果将孩子长期交给老人去“看”,而非“教”,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四是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发挥。一般说来,祖辈们有的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探索钻研的精神。有的为了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干这干那。为了避免溺水而不让孩子游泳;为了怕孩子搞坏闹钟就把它藏起来;为了担心孩子打破茶杯而不让他们自己倒水喝;为了他不摔伤而不让他过度地跑跳;为了他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避免交友不慎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等等。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发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那些性格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甚至潜藏着破坏性和逆反性等特征。而胆小的孩子则会变得自卑畏缩。这样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性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育儿心得:培养心身都是健康的孩子
育儿心得:培养心身都是健康的孩子
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接班人。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遥远的古代,能功成名就的名人都是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每个孩子都应该铭记在心的,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面对更严俊的人生挑战与生活压力,更应该好好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好的品德。
从一个呱呱坠地,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到为人父母,我们是从孩提时一路走来,谈到育儿,每个父母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一定要比自己有出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的特点,父母对待孩子应灵活变通,没有最笨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可见我们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总是边总结,边摸索,吸取自己过往的生活经验,再借鉴名人名师的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好的品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父母都寄予孩子特别的希望,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差人一等,想起孟母的三迁的故事,做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宝贝,处于思维模式的转形期,从迈入一年级的校门开始,就应该学着当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向着这个目标迈进,谈谈做为父母的育儿心得:
第一,从小要教给孩子自信,建立良好的信心是一个孩子从小必须要学会的,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也有了前进的方向,不能老批评,谩骂与责备孩子,在人生的路上,每走一步都会影响孩子的将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带着好的心情上课,我相信孩子是欢乐的,谁都不希望给孩子坏的,邪恶的情绪影响,恶毒的言语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会让孩子产生一生的阴影。
第二,要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大胆的把自己的主见表达出来,碰到问题先自己解决,解决不好再求助他人,不要莽撞,鲁莽的蛮干,更不能放之任之,碰到问题时,父母,长辈要耐心,细致的协助解决,不能厌烦的去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孩子要懂得尊重,尊重老师、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有助于孩子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老师和父母的要求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尊重老师,要求家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凡是老师要求家长支持配合的事情,父母都要全力支持和配合,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崇高的威望。
第四,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今天拥有的美好物质,每一份都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是从播种,发芽,出苗,茁壮成长到开花结果,再到形成稻米的漫长过程。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天才,总是先天的基础加后天的培养综合而来,学习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在学习的路上,学的还很多,需要培养的更多,每孩子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中应该教会孩子从小开始应懂得做一个三好的孩子,第一是品德,第二是学习,第三是身体,希望自己的孩子心身都是健康的.
日本重视孩子身心健康的幼儿园
给孩子自然有机的饮食、让他们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相对于中国的幼儿园强调才艺训练的特色,日本这家重视孩子身心健康的幼儿园,实在值得家长们细细品味。
宝宝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家长尽量在8点10分前送到,因为要养成孩子“早起早睡(8点睡、6点起床)”的生活习惯,“晚睡晚起的孩子,来幼儿园以后,常常没精打彩,发呆好半天,人的大脑在起床三个小时以后才开始运转。”
早上老师们会带着小朋友做韵律体操、圆垫滚转运动——要小朋友俯卧或仰躺在一个圆滚滚像汽油桶的运动垫子上,轻轻推动,让小朋友伸展四肢,还有一种叫做“震动”的全身放松运动,老师坐在小椅子上,要小朋友横趴在老师的腿上,老师一面哼着歌用手按摩小朋友的全身,一面晃着腿上的孩子,“全身放松,对小孩子的身心发展很有帮助,”老师说。
天气好的日子,老师们就带着小朋友们外出散步,或在大庭园里面玩泥巴、玩水,园长说,她办幼儿园注重两件事——“体能和饮食”,所以这里满三岁的孩子,都要学会用抹布擦地板,还要在菜园里种青菜,“在阳光下种菜,是很好的体能训练,小朋友从中了解植物成长的过程,而且吃自己种的青菜,味道特别好。”
在饮食方面,园长坚持不用三白——精制的白砂糖、盐和米,而以黑糖、蔗糖、粗盐(从海水中萃取)和糙米取代。所有的糙米、青菜、水果都从附近不用农药的农家购买的,例如糙米就从邻村一家不用除草剂,而在田里放“独角仙虾子”除草的农家购买。幼儿园不用冷冻食品,也不买进口食品。
辅佐园长策划健康食谱的主任说:“小孩子满三岁前,消化能力比较差,面条或面包等由面粉制成的食品,容易黏着在肠壁上,造成便秘,引发其他疾病,而且会钝化我们的咀嚼能力,所以我们都用糙米为主食或做成点心。”为了避免幼儿发生过敏现象,幼儿园也不用乳制品、肉类或油分多的食物作为副食,整体原则是给小朋友“帮助消化、排便的食物”,排便顺畅才会“神清气爽、血液干净、精神集中。”
这里的老师常给孩子换衣服,一天至少三套内外衣,睡午觉前还给每个孩子刷牙、换睡衣,有小感冒的时候,还帮忙在中饭后给孩子吃药,这就是日本的幼儿园。
孩子心理健康家长知多少?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重到充的施展和发挥。
现在的年轻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也十分重视。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们对年轻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
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要对孩子宽严并济。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行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有动听的名字、短短的黑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行、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过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