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祖辈 ,当好配角别越位
发布时间:2020-07-21 教育基础知识笔记 教育理论知识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育儿知识:祖辈,当好配角别越位家教故事:老李夫妇的独生女成家后,小两口就和老李夫妇一起生活。女儿当妈妈后,老李夫妇心疼女儿,晚上自动把孩子抢了过来,让孩子跟自己睡一个房间。结果,孩子没有了吃奶的机会,妈妈的奶水刚刚要下来又回去了。这下好,外孙女干脆成了老李夫妇的孩子,白天黑夜都和姥姥姥爷在一起。
姥姥挂在嘴边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小两口白天都要上班,晚上缺觉了怎么行?结果小两口落得清闲自在,孩子成了老李夫妇的孩子。转眼,外孙女三四岁了,跟爸爸妈妈一点不亲,而老李夫妇还经常抱怨小两口长不大,不顶事儿,也就越发不敢把孩子交给他们了。(故事讲述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家教分析: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祖辈主动把自己当成代理家长,把孙子当儿子养,其中显然有老人依赖心理、退化心理、眷恋心理、补偿心理等情结;有些祖辈则是被动代行家长之责,超过6000万个留守儿童家庭的祖辈,就是一个无奈的代理家长群体。
祖辈成为代理家长,对三代人的消极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老人自己的晚年生活,会妨碍老人的独立性、强化老人心理依恋性;不利于年轻父母的心理成长,难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祖辈的娇惯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的毛病,父母亲情缺失容易引起孩子人格偏差,老人喜欢安静容易磨灭孩子的活力。
家教启示:在祖孙三代的这个家庭教育舞台上,祖辈必须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当好配角不越位。
心理上,要为自己增强点独立性,要明白,把孙子当儿子养的实质是侵权,是剥夺孩子父母的权利和责任。所以,要把孩子还给他的父母,不能和儿女争孩子,要把养育孩子的权利和责任归还儿女,当好助手,该帮把手的时候帮把手,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
行为上,最好创造条件去儿女家帮忙带孩子,如果带回家来也要尽可能晚上放手让儿女把孩子接回,要让孩子经常回到父母身边,或者让儿女经常来看看孩子。
留守儿童的祖辈在隔代教养的策略上,有四个方面要格外注意:一要宽严结合,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二要护放结合,不能包揽一切,要放手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三要多陪伴孩子;四要增加孩子的伙伴交往,避免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
总之,祖辈要避免和孩子父母争夺感情。祖孙之情能部分补偿孩子的亲情缺失,却不可替代亲子之情。祖辈全职付出后,要特别留意不在孩子面前抱怨他的父母,发现孩子对父母心生抱怨的时候要及时疏导化解,促使孩子父母尽可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不让孩子的感情完全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疏远了和父母的亲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常识——家长和老师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
尊重老师从家长做起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老师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决定作用。正是他们把孩子的生命雕塑得更高尚。因此尊重老师是家长和孩子走向老师的第一步。
尊重老师,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做好示范。包括尊重老师的劳动,在孩子面前肯定老师的付出。
有的家长喜欢动辄用老师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明天我就告诉你们老师去!”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不好的印象,使孩子害怕老师,甚至厌恶上学。
另外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老师工作中的失误。孩子有时会在背后议论老师,比方说老师工作中的某些缺点等。家长听到后,应当及时劝阻孩子的背后议论,鼓励他们与老师当面交谈。
和老师结成同盟有句话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也告诉家长,应该明白的一点是,尽可能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最好是由衷的。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毕竟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
家长应该保持与学校的老师和谐共处,特别是班主任 。老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繁杂、教学管理任务重。如果在教育方法上有不到之处,家长应当向学校反映,不宜与老师直接冲突。
千万不要总是絮叨挑剔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与老师争吵,这样做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有的孩子会借此不听课,不学习,排斥老师的教育,长此以往,只是荒废了自己。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家长可以私下和老师更多的交流自己的希望,但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孩子年纪小,心智不成熟,偶尔的一两句话就会对他产生影响。
孩子有时也可能在家长面前埋怨某个教师,家长尽可以听一听,但绝不能帮腔,助长他们的反感情绪。应当帮助孩子理顺情绪,告诉孩子,老师是人不是神,也有自己情绪的波动,自己的好恶。教会孩子接纳老师,用真诚的微笑与老师大胆交流,共同成长。
与老师沟通的原则
要对老师抱以充分的信任
无论是你主动找的老师,还是被动找的,在沟通的过程中,你必须充分信任老师。你可能会遇到老师找你告状,在你看来这些“告状”有夸大、扭曲事实的情况,你也要做到信任,老师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他的出发点都是希望教育好孩子。
沟通要有一致性
跟老师沟通的一致性最重要的是时间。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如果时间上不一致,突然就跑去学校找老师,老师正好有空是万幸,刚好有课要上或者有其他事要处理,不仅会破坏沟通的气氛,恐怕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内容上要做到老师能接受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跟老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引起老师的兴趣就更好了。但就算是老师无能为力的那些事,其实家长也可以抱着交流的态度去请教。
表达需要明确
“X老师,XXX最近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不知道有多少家长遇到老师会这样提问。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也只能用“挺好的”来回答。如此一来一去,跟老师沟通的机会就失去了。家长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效果。
沟通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
有多少家长只在家长会时见到老师,见到了又最多只聊两三句呢?其实,与老师沟通的渠道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比如,电话、网络、便条等,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方式创造跟老师沟通的机会。
沟通的持续性与连贯性
沟通其实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要达到让孩子进步的目的,有时候需要持续地、连贯地跟老师沟通。即便是通过交流解决了已有问题,家长也可以就此向老师表达谢意。千万别让老师有这样的错觉:问题一丢给老师,就完全不管不问了。
受众能力的差异性
每个老师是不一样的,可能在A老师看来孩子身上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到了B老师那里,就有问题了。家长要接受老师对孩子评价的差异,也要尊重老师本身存在的差异,不要因为孩子得到不同的评价,而去给老师贴“好或坏”的标签。
家长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是促进孩子更高效学习的根本途径。家长和老师能否有效的配合,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 所以家长们,想让你的孩子成才,赶快学学如何和老师沟通吧。
对男孩的性别教育越早越好
我们都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就连玩耍的方式也不同——男孩喜欢汽车、手枪,喜欢冲锋陷阵、攻城掠寨;女孩则钟情洋娃娃、小餐具,喜欢玩过家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性别行为特征是天生的,不用父母教,男孩长大后自然就会有一种男子汉气概。
生活中,也许家长对孩子错误的性别教育并不普遍,但有一种情况却往往会被家有儿子的家长们所忽视——家教的“性别缺失”。这也就是说,在家庭中,整天围着男孩转的都是一些女性,如妈妈、女保姆、奶奶、姥姥等,这同样也是男孩产生性别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的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上还停留在“母系氏族”阶段,孩子的教育多是母亲一统天下,而父亲顶多扮演一个笨手笨脚、可有可无的角色。而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2个小时的男孩,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给父母的建议:
男孩虽然长得比女孩高大,但不正确的性别教育,却会让他们变成”弱势群体”,变成任人宰割的“娘娘腔”。因此,家长一定要对男孩的性别教育给予足够重视。
方法一:对男孩的性别教育越早越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关心和重视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但是,他们往往会忽视对小孩子的性别教育。专家指出:“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男孩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青春期之后。至于6~12岁的小学阶段,男孩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他们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在男孩3~6岁时对其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方法二:爸爸要给男孩做出“性别”榜样
父爱是高山,母爱如大海。母亲用自己的爱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宽阔的胸怀;父亲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因此,对于男孩的教育来说,只有父母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才能防止男孩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具体来说,男婴由父亲带着嬉戏,如鼓励其走以至跑、教其滚翻、玩攀登架等,对其动作发展大有益处。另外,父亲一般对外界事物有较大的兴趣,动手能力较强,这对激发男孩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据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男孩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因此,父亲必须“亲临”教育第一线,为你的男子汉做出“性别”榜样,这将有利于培养男孩的人格魅力和自主能力,使你的小男子汉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育儿知识:儿童角色扮演 当个小老师让孩子爱上学习
生活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对孩子的教育,我自己的经验就是你观察孩子时候,就会发现很多趣事,而这些趣事所反映出的心理和认知上的东西,更有利于我们教育孩子。孩子都爱表现自己。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就更爱表现了,家长给与一定的鼓励,给孩子莫大的激励。我儿子就是这样,他才1岁多,每次夸奖他,他都会自己鼓掌。有时候我唱歌他也会鼓掌。在哪开心的笑。在上学后对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兴趣,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中收获极大的成就感;即便是年龄较大的孩子,也觉得自己可以少学点,但别人的求助不帮忙有点说不过去。当然也会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认为帮助孩子当务自己的时间,这就和孩子的性格有关系了,也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但大多数都是比较积极地。我有个学生曾经很不喜欢学英语,英语课经常睡觉,于是,我嘱咐他周围的同学比较频繁地请教他英语问题,慢慢地,这个孩子开始听英语课了,也开始向老师提问了,虽然他有时只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同学们的求助,但英语成绩还是提高很快。
儿童角色扮演当个小老师让孩子爱上学习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我们与孩子相处也是斗智斗勇的过程。这么说可能觉得严重,但教育孩子是一场硬仗。不能有失败。因为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孩子需要被我们家长“算计”。孩子不喜欢学几何时,一位家长就对孩子说:“过几天我要定做一个容器,需要事先估计一下成本,但我小时候学的几何知识不够用了,你帮我计算一下。”然后把一个复杂容器的图纸和基础数据给了孩子。孩子在帮父母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很多落下的几何知识,也逐渐地提高了对几何的兴趣。孩子会觉的我帮父母解决一个问题,其实在不自觉中就学习了知识。两全其美的事情。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思路扭转孩子某些方面的劣势,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这其中最彻底的方式之一就是反转双方的角色。在心理学里就喜欢用角色扮演来解决很多问题,有的小孩子会要求和妈妈来扮演,他会站在那用手指着妈妈说,"你怎么不听话啊,把东西弄的到处都是,妈妈打你屁股,不带你出去玩!"家长看着哈哈笑!这是以前的我也会笑的出来,但我现在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多么的惊人,我们是需要多么重视我们平时的言行啊!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说什么几乎都知道。
在比如,陪着孩子做作业时候,看孩子写的字不规整,“啪”就给孩子脑袋打一下,又或则干巴巴地检查孩子的功课,这时不如对孩子说:“今天我接到一个任务,刚好要用到你正在学的知识,你能给我讲解一下吗?”家长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形,模拟某些事件让孩子解决。比如,我经常让语文成绩需要提高的学生帮助我批阅作业,他们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掌握足够的知识,所以在批阅的时候会不断地提问,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比课堂学习还要好。
育儿知识:让孩子告别小气
和这群孩子相处已经两个月了,渐渐地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小气的特点。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到自己的感觉和需求,从不考虑别人。他们总会说“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杯子”、“我的娃娃”“什么都是我的“……
现在的家庭里,父母将过多的爱给了孩子,即使是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也会无条件的妥协。好吃的蔬菜先给孩子吃,好吃的水果先给孩子挑,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是中心,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着我转,造成了幼儿自私、小气的心理。
当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家长应该和老师一起努力,抓住锲机、及时教育。
首先,一个家庭要创造分享的家庭氛围。而在学校里也要创造分享的学校氛围,让孩子学会分享。可以从一袋零食开始,开始孩子可能会哭或哀求。但是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不能让步。只要一个孩子学会分享更多的孩子就会学习。
第二,让孩子学会赠与。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大方的宝宝就要让他学会赠与。在家里,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玩具、衣物等捐出来,让他知道:自己的东西应该拿出来和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在孩子做出好行为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肯定、赞扬。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零食、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让孩子享受分享带给他的乐趣,并喜欢分享。
第三,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合理的或不能及时满足的要求,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能过分迁就。因此,父母和老师要有想法。培养孩子的耐心。
第四,要引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很多活动中,需要好朋友之间互相合作,所以。让孩子在合作后感受到做事情的成就感,体会到团结互助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大方、共享的心态。
要让孩子告别自私、小气的心理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则,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父母。孩子整天和父母在一起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希望,要让这份希望茁壮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