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孩子的告状,给老师、家长的七个建议!
发布时间:2020-06-28 幼儿老师的教育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1、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成人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成人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5、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变得不爱告状了。
6、儿童教育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几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不对的。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就把他划进坏孩子之列,那样做等于给他戴上了标签,一个不好的标签,等于宣判了他无法改造。事实上,如果想让一个人往更好的方面发展,最简单最好的办法是赞美他已经具备了这个特征,就是欣赏他、鼓励他和赞美他,这就是赏识教育。
7、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交流和表达,尽管他们有时候告状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而不是生硬地评价是非,无论如何,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给“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咬人不对”的建议
给“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咬人不对”的建议
小明咬人事件发生后的几天里,首先真诚成功地安抚了受伤孩子的家长,但我对怎样正确教育引导和和一直在寻寻觅觅,一直不敢开始谈心、教育、批评这件事,因为面对现容易逆反、顺境中长大的孩子,我怕自己不正确的方法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脑海里还是有一点科学育儿的想法的。
首先我倒是自发地打算以后多叫小明与王达、张恩佳一起玩耍,让他们成为比较熟悉的好朋友。然后在网上开始发帖,热心的网友纷纷给出建议,但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想咨询专家李跃儿,但迟迟没能实现。今天在办公室和老前辈谈了“咬人事件”,有多年丰富经验的黄园长一番话正说到我的心坎上,她的担心及小心触犯的地方正是我所担心、犹豫之处谈话中心里就默默认可,现内容洒在这里,以便约束我以后的育儿行为。
首先编个小狗小猫交往的故事:小猫被小狗咬了小手,小手上留一个大大的红印子好疼好疼,他疼地不停滴掉泪,都不想吃草莓点心,不想作迷藏了。小狗知道后很后悔,快点去找小猫道歉: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咬别人了,来,我给你吹吹。。。。小猫伸出手来,小狗慢慢地吹吹,又用手摸摸,小猫笑了,说:不疼了。小狗也笑了,他们又开始手牵手作迷藏了。
黄园长强调一定不要直接向孩子说:咬人不对。尤其不能说咬人后就没有好朋友了。不要让孩子因为这件事在心里留下阴影,要让他因为处理的好而慢慢忘记这件事并改正这个不好的咬人习惯。
接着又问:小明特别犟,非得按照自己的主意做,否则就要哭闹反抗,例如鞋上滴了一丁点水,就要换掉。黄园长说这是完美敏感期,尤其对2-4岁的孩子明显,一定要正确引导。我对敏感期还是略知一二,但还真没想到小明这一贯表现是这个。学习……
后又问:小明上了两个月幼儿园了,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急匆匆要回家,从家里带他出去玩也说要回家,但同班的灏灏放学后就不想回家。黄园长解释:男孩注定地面对幼儿园的规矩要摸摸遵守,不想女孩苦苦就没事了,所以男孩应该多叫他放松,尽量少带他出去玩。奥,细想中……
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4个建议
作为家长,你怎样看待孩子的幸福、梦想与成功?你是否在让孩子更有出息还是更幸福中,变得纠结呢?你是否愿意让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呢?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
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的多少。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来,就变得非常畸形了。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拼杀而上,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几次追问,事实上,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
并不是只有考第一才会更幸福
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女孩儿一定要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义。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不加区分、一股脑儿地将各种成人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对“幸福”产生了诸多困惑,十一二岁的孩子甚至也会问“人活着是为什么”。
我觉得,类似问题不是孩子思考得来的,而是现代媒体立体化地灌输给孩子的,他们的心智还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寻找,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爱孩子 请给他更多可能性
中国的作文从来不是一个让人说真话的地方,它只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技术。中国不乏对应试教育中技术化、程式化的东西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但是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转折的信号,它让人们逐渐领悟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当一个孩子说他想当救护车司机时,往往被家长断然否定了。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你怕什么,孩子就来什么,孩子有时候会不惜自毁来控制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
有些精英阶层的想法非常微妙,他们本身是高学历的受益者,有些人来自农村,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简化为“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我学习好”,因此他们竭力为子女选择最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藐视自己出身的过程,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种投射,孩子可能从小就在他们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如果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会让他就近上学。之后尽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玩,去看博物馆、去接触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孩子的生命 自有他该有的轨迹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这样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实在是小心得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他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美国教师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美国州一级评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向家长提出以下十条建议:
1.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
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6.在孩子面前作表率。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8.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教育专家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长篇:
1.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3.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让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6.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8.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9.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0.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
11.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
12.随时关注他(她)的进步,并也让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3.多与孩子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14.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15.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16.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17.让孩子经常有机会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
你的孩子会说谎吗,给家长们一点儿建议
说谎在孩子成长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有一部分孩子说谎是因为患有品行障碍、多动症等疾病,这些孩子的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说谎是有意识的,或为了逃避家长与老师的批评与责罚,或为了虚荣心等,这种性质的说谎,必须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孩子说谎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首先是家庭的影响。有些父母为使孩子有出息,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要求,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处罚或为争取父母的表扬,不得不弄虚作假。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或承诺没有兑现时,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大人的不诚实做法比比皆是,这些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学校为了应付上头的检查或为了通过某次评估,一反常态地作秀;有些大人出于虚荣心,经常向别人吹嘘莫须有的事物;或者大人在孩子面前,谈论考试作弊等。第三,跟孩子心理阶段性发展有关。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有时,他们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产生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在成人看来是说谎。最后是孩子通过说谎可以得到利益,逃避责任,或引起注意等,这就诱使了孩子说谎。
当孩子说谎时,家长要正确分析其说谎的心理原因,采取相应可行的政策,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一、一旦发现孩子说谎,家长或老师不可当众羞辱孩子,不可惩罚,不可过度重视和夸张,更不要“逼”孩子承认自己在说谎,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或给他们造成“负强化”。相反,家长更应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娓娓谈心,注重孩子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找出谎言背后的含义,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同时,家长要晓之以理,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可以说谎。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说谎,孩子越小越容易矫正。
第二、家长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愿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了解了孩子的心理与能力,然后因人而异地让他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去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要消除他说谎的动机,鼓励他诚实地去做。
第三、奖励诚实的行为。对于孩子品德的教育,家长要制定一个准则来要求孩子:实话实说,知错就改。家长要奖励孩子说实话,并让孩子明白,尽管有时实话会马上招致责骂或处罚,但谎言的危害会更大,纸是包不住火的。家长可以利用《狼来了》等故事来教育孩子。
第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父母亲和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一定要身体力行。一旦家长说了谎,应对孩子做出解释,并进行自我批评,使孩子认识到说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第五,与老师实行互动。家长应该与老师取得联系,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关心孩子在校的表现,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说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