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孩子学唱歌的心得(舞蹈音乐专题论文大全)

发布时间:2019-12-13 幼儿唱歌活动方案 幼儿唱歌比赛活动方案 幼儿园专题活动方案

引言: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表演。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压力,他们是在唱唱跳跳、玩玩闹闹的游戏中学习歌曲的,既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其实唱歌教学不应局限于音乐课堂中,还应当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多样化的环境,让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生活,激发幼儿情趣,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活动中最易为幼儿理解和喜爱的表现形式就是唱歌,它通俗易懂是幼儿情感的最好表达形式,为此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生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的情感进而培养幼儿对唱歌活动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歌曲的意境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可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如教歌曲《好娃娃》时,我创设了情境化教育环境,选择五名幼儿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孙子,这种教育环境优雅而舒适,充满了童趣。音乐响起,“爷爷”走了上来,步履蹒跚,嘴巴一张一合(没牙),“小孙子”急忙给“爷爷”端了一杯茶。大家齐拍手:“我为爷爷端杯茶,爷爷笑哈哈!”(“爷爷”为“小孙子”翘起了大拇指)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内容,又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接着头发花白的“奶奶”走下台来(拄着拐仗),“小孙子”又急忙为“奶奶”搬凳子。大家齐拍手说:“我为奶奶搬凳坐呀,奶奶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孙子”的头)这时大部分幼儿很有兴趣,迅速理解了这首歌的内容。当“爸爸”“妈妈”亲切地夸奖“你尊敬老人有礼貌是个好娃娃”时,歌曲《好娃娃》就充满了感情色彩,“尊老爱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现,幼儿真正领会了“尊敬老人有礼貌”的“光荣”、身临其境才能“心”临其境,产生同感。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可以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贴近产生情感共鸣。

二、设置语境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创设出的情景。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充满情趣的设问、拟人化的方法都可以激起幼儿的童趣。如教歌曲《雪花和雨滴》时,我把歌曲内容融入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大气又阴又冷,丁丁没有出门,乖乖地在家里玩积木,忽听窗外传来一种声音:“沙……沙……”。丁丁好奇地听着,好像有人在敲窗户。丁丁跑到窗户旁,探出头问:“你是谁?”只听有个声音回答:“我是小雪花。”丁又问:“咦,你从哪里来?你来这儿做什么!”小雪花摸摸丁丁的小脸蛋说:“我来告诉你,冬天来了。”丁丁高兴地拉着雪花的手跳起了舞。这时音乐响起,教师举起雪花积木带领大家开始歌唱。

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场景布置以及对语境和意境的适当利用,使每句话、每个情节、每个表情都化为一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画面,将歌曲的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小朋友们睁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进入了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中。在激发幼儿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入幼儿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教师可以用一幅画、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来作为引线,将幼儿引入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当然语境和意境的设置总是和直观手段相结合的,语言情景和动作情景、音响情景、画面情景、实物情景密切配合起来,教学效果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三、寓教于乐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教师正确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如教唱《迷路的小花鸭》时,幼儿在同情小花鸭的基础上,会积极动脑为小花鸭寻找出路。学唱《好娃娃》时,幼儿在唱歌的基础上又接受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课。结合幼儿特点适当选择与歌曲内容有关的知识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增强唱歌的表现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幼儿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易理解的。因此,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音乐融入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产生浓厚兴趣,轻松愉快地学习。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随心的宝宝翩翩起舞(舞蹈音乐专题论文大全)


引言:童心世界是一个多彩的舞台,是一首壮丽的人生梦幻曲。在这个广阔的情感世界中,让我们当好导游,用动人的音乐艺术陶冶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启迪他们美好的情愫,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让童心随音乐翩翩起舞。

《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音乐的诸多构成因素中,节奏可喻为音乐的“骨骼”,旋律可喻为音乐的“肌肉”,而情感便是音乐的“灵魂”。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这条无形的线,让童心随音乐翩翩起舞,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挖掘作品,是萌发情感的条件。

不同乐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和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音乐本身的特点,才能让幼儿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歌曲《喜洋洋》具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点。学唱时,我首先让幼儿回忆过新年及传统节日的喜庆情景;其次,再欣赏《喜洋洋》乐曲,启发幼儿去感受、体会歌曲的欢快、热烈;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随着歌曲的内容创造和表现歌曲的情绪。瞧,孩子们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模拟放鞭炮,有的舞起彩带扭秧歌,活动气氛达到高潮。歌曲《摇篮》是一首抒情曲。教唱时,我让幼儿闭目聆听,使他们在甜美的旋律中去体会音乐温馨、柔和的意境,感受躺在摇蓝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听着听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奏左右摆动起来。这时,我引导幼儿慢慢地睁开眼睛,手拉着手轻轻摇动、有的抚摸自己的手臂扮演妈妈,有的深情地闭上眼睛学宝宝安然入睡的样子。幼儿的情感和作品表现意境完全融合了,他们真正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可见,挖掘作品本身的艺术情感是幼儿情感萌发的必要条件。

二、创设情境,是培养情感的基础。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情绪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一张图片、一段表演、一个故事、一场游戏,往往能让幼儿身临其境,体验欢喜和悲伤。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展示图片、开展游戏、布置活动区等,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将会起到诱发的作用。在《小司机》音乐活动中,我采用了场景布置、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主动投入活动。活动中一改往日音乐活动整整齐齐的座位,而是让幼儿分坐各个“站台”上。首先把幼儿带入场景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司机开汽车”好吗?在一片欢呼声中,活动拉开了序幕。“开车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红绿灯”、“要走机动车道”、“要遵守交通规则”、“有人挡路,要按喇叭”。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幼儿很快掌握了开车的规则。随着音乐响起,幼儿纷纷开起了自己的小汽车,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中,幼儿十分投入,路旁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事前编排好),“呀!老奶奶摔倒了,这可怎么办呢?”我的话音刚落,好多幼儿都“停下车”走上前来询问:“老奶奶,你哪儿疼?”“老奶奶,我送你上医院吧?”“老奶奶,我扶你到我的车上来休息。”我及时给予了表扬,同时鼓励幼儿把刚才的好人好事编进歌曲中。幼儿学习的愿望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怀着愉悦,带着活动后的余热,幼儿又投入了新的工作。在音乐活动区,他们三五成群,自由创编“盲人叔叔过马路”“被雨淋的大姐姐” “迷路的小弟弟”等歌词,幼儿的兴趣特别浓。

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是歌唱活动还是韵律活动,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理发店》是一首贴近幼儿生活的乐曲。我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在引子引出的一段快节奏旋律时,让幼儿想象理发店叔叔、阿姨工作十分繁忙,理发的工具推子、剪刀不停地交换使用,以及头发剪好后用刷子刷、刷、刷的自豪之情。音乐牵动了他们的心,注入到幼儿的心田,使幼儿情不自禁地跟着快乐起来,兴奋起来。虽然理发店叔叔、阿姨的形象不是很明显,但是音乐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共鸣,迸发了幼儿的快乐情绪。再如,歌曲《小白船》,在演唱之前,我让幼儿闭上眼睛,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在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船上没浆也没帆,它随风飘动,不知要漂向哪里。“美丽的天空,神奇的银河。”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震撼着孩子们。孩子们从心底喜欢上了这首优美、动听的歌。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三、启发引导,是激发情感的桥梁。

“音乐”是一片浩瀚的大海,需要教师用简练、生动、准确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饱满的热情去引导幼儿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唤起幼儿的美感,激起他们欲望,拨动他们的心弦。 1、 优化语言,激发情感表现。

人类表达情感最直接的工具是语言,幼儿年龄小,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意会。这时,教师就要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从而产生情感体验,更好地表现作品。如《迷路的小花鸭》是一首由两段歌词组成的歌曲,每段歌词又表现了不同的感情色彩。第一段表达了小花鸭迷路后离开妈妈伤心、害怕的情感色彩,演唱中充满伤感。而第二段歌词则表现了小朋友帮助小花鸭找到了家,感情的处理是欢快、向上的,演唱中要表现出愉快和兴奋。对于这样的强烈对比,幼儿如自己演唱是不能把握的,要靠老师用语言来激起幼儿的感情。我先引发幼儿讨论:“如果有一天你迷路离开了妈妈,心里会怎么想?”幼儿各抒己见,谈话中流露出伤感的神情。我适时地引导幼儿进入歌曲的意境:“小花鸭离开妈妈,是不是跟你们一样的感觉呢?”幼儿以物拟己,在演唱中把歌曲所表达的真情演绎了出来。而后我继续以语言引导:“正当小花鸭伤心的时候,这时一个小朋友把它抱起来,送回了家,小花鸭回到了妈妈的怀抱。这时它的心情怎么样呢?”在老师的诱导启发下,幼儿流露出了愉快、兴奋的神情,他们在为小花鸭庆幸。,在恰当的语言启发下,幼儿轻松自然地把握了演唱时不同的感情色彩,情感表现恰到好处。

2、 优化动作,促进情感表现。

要使幼儿能正确地理解乐曲的情绪和所表达的内涵,除了语言诱导外,更需要形象化的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表现。《秋天多么美》是一首欢快、优美的乐曲。幼儿欣赏后往往只能从生活体验中感受到:“棉桃妹妹裂开嘴”、“高粱姐姐羞红脸”……,而如何激发幼儿在享受大自然美的同时产生欢快、愉悦的情绪呢?于是我让幼儿欣赏自编的舞蹈《秋天多么美》,当老师扮演小朋友头戴帽子,身背书包在金色的田野中欢蹦歌唱、看看稻穗、摸摸高粱、摘摘水果。学着鸟鸣雀跃,追着蜻蜓时,幼儿再也坐不住了,情绪立刻高涨起来,他们跟着我一起去“郊游”,一起舞蹈。“秋天多么美”,“秋天的果实真多!”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在整个过程中,这种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我表现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四、舞蹈展示,是感受情感的升华。

《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幼儿会有情感地唱歌曲《我的好妈妈》后,我便启发幼儿创编动作:“妈妈下班回到家,你看见妈妈想做什么呢?”有的说:“我会扑到妈妈怀里。”有的说:“我会拉住妈妈手,不让她走。”还有的幼儿说:“我会把妈妈围起来。”于是,老师扮演妈妈要求幼儿用动作来表现。有的幼儿“抱住妈妈”;有的幼儿“和妈妈亲亲脸”;有的“给妈妈倒茶、敲背” 还有的幼儿和妈妈手拉手跳舞。最后,我根据幼儿创编的动作,将之串排成舞蹈。这个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天真烂漫的儿童味,感情真挚、朴实无华,而且,由于幼儿参与了舞蹈的创编,表现起来感情特别投入。幼儿纯真的情感在舞蹈的展示中得到了升华。再如《龟兔赛跑》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淡,而且音准、节奏不容易掌握。如果直接教唱,幼儿不易学会。于是我让幼儿分别扮成小兔和乌龟,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幼儿充分表现了兔子骄傲、自大的性格,扮演乌龟的幼儿也表现出那种坚强不屈、不折不饶的精神。游戏表演特别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当幼儿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角色有了充分的理解和体验时,再学唱歌曲,就轻松自如了。

音乐是早操的灵魂(舞蹈音乐专题论文大全)


引言:早操(或称早锻炼、课前操)是在清晨或课前进行。凡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每天清晨起床后做15~20分钟早操。走读学生可在每天课前做10~15分钟的课前操。早操的内容一般以广播操(见“广播操”)为主,也可安排慢跑或发展身体素质的简单练习。通过早操,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由抑制状态逐渐进入积极活动状态,精神振奋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音乐是早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早操的灵魂,音乐的好坏直接影响早操的质量,影响孩子做操的积极性。以前有很多时候,我都有这样的感受,开学还不到两个月,孩子就对做操失去了兴趣,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观察到孩子们在做操时小脸上少了当初的愉快和投入,取而代之的是公式化,机械化的动作,更甚至于注意力早就被操场周围的事物所吸引,我们精心设计的早操难道已比不上熟悉的楼房和大树吗?

后来有段时间,每天早上的晨间活动,我都习惯为孩子放一些节奏舒缓,有朗朗上口歌词,富有童趣的音乐,没想到没过多久,孩子就学会了跟唱,并很有兴趣的跟着音乐手舞足蹈。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在选择早操音乐时,教师只按照本人的喜好,大部分都选择了些节奏感强、时尚的成人音乐,虽然极富动感、好听,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太复杂了,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这样,严重影响了早操的参与性,幼儿一旦成为被动参与,根本谈不上“锻炼”、“快乐”了。

《纲要》中经常提到“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那么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让孩子听到后忘情得手舞足蹈,什么样的节奏孩子会不自觉的跟着打节奏,这样,他们就会在学动作时更带劲儿,做操时更高兴。在我经过多次的尝试后发现,我们觉得动感的音乐不一定孩子就喜欢,因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诠释和我们不一样。所以,为了寻找到更多孩子们喜欢的音乐,我借鉴了我园何锡珠老师的经验,养成收集好听音乐的习惯,听到好听的就想办法把它收索回家,并做好记录。比如,我在休息时,上网时听到一首曲子,突然让我联想到它可以在某个时候使用,或者在头脑里出现一些动作,我就会把它标示好,当我需要的时候就不再那么着急了。我想机会会送给每个人,但是成功只会选择有所准备的人的。所以,每学期得早操编排前期,我不再是慌忙的购买碟子,而是将这个时间用在和孩子一起听我收集的音乐,如果这个时候你仔细观察,孩子们听到不同的音乐肯定有不同的反映,孩子们就是,他们越是喜欢的音乐,所表现得感觉就越激动。比如:《桃花朵朵开》、《世界杯之歌》、《洗刷刷》、《七月火把节》等这种充满激情,甚至“疯狂”的音乐,孩子听到时都会不自觉地跟唱,甚至还忍不住随节奏使劲的拍打小桌子,像这样的音乐,就非常适合用在开始部分,让人感觉到一听到音乐就想动起来,有时候不光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作为旁观者的老师、家长也蠢蠢欲动,这说明,你的音乐选对了。

音乐在早操中起着口令、节拍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操节部分音乐时,应重视音乐本身的节奏和旋律,所选择的音乐要与早操风格、特色一致,并充分考虑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达到动作与音乐协调统一的目的。如:在编排“拳操”时,我们选用了“中国人”的音乐,这个音乐能充分体现拳操的特点,听起来振奋人心,孩子做起操来也特带劲儿。

其次,早操的音乐还应该注重音乐的整合,风格的统一,至始至终都应选择同一类型或同一风格的音乐。最好不要将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的音乐编排在一起,这样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比如:根据你的器械,如绸带、绣花包、鼓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器械,我们就选用了民族音乐,那么,你在考虑到开始部分、走、跑、基本部分时,都应从民族类音乐进行选择,如:快乐的哆嗦、拔根芦柴花等。

另外,在音乐编排上,我们还融入了部分动画片如“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具有故事情节的音乐,尝试着利用音乐形象与故事片段相结合,将孩子带入童话世界之中,比如:我班孩子平时就很喜欢“小兔乖乖”,“三只小猪”等故事,当讲到大灰狼来了的时候,他们情绪就非常激动,于是我就将大灰狼来了、天黑了、打败大野狼等能调动幼儿情绪的故事情节音乐贯穿于早操之中,使我们的操节变成了游戏,变成了角色扮演,孩子们爱上了做早操。从此,孩子也不再因为做操而做操了。

总之,兴趣是幼儿参与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只有孩子觉得“有趣”了,才会积极投入的参与,才能谈及幼儿的发展。在早操音乐的选择上,作为老师的我们,还需要更加地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兴趣,设计出孩子乐意参加的早操活动。

小议流行歌曲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舞蹈音乐专题论文大全)


引言:我们不是在盲目地追随流行,我们的目标是育人,我们的核心是审美,流行歌曲只是我们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一个载体,因为它能调动孩子的兴趣,它能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它能让孩子自由、自主地表现,当我们评价音乐教育是否成功,就是要看孩子们是否更加喜爱音乐,是否能在音乐中愉快地感受,热情地表达,自由地想象。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感受流行音乐带来的快乐。

“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 在幼儿园常常听到孩子们哼唱着这样的流行歌曲,哪怕是文静、胆怯的孩子听到它也会兴奋地跟唱着。因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流行歌曲已取代了儿童歌曲并且占据了孩子们的心,《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童话》等流行歌曲,他们不仅知道还能哼唱。当孩子们唱起了流行歌曲时,就如同穿上了妈妈的高跟鞋,戴起了爸爸的近视眼镜,扮起小大人一般可爱,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高跟鞋会让他们摔跤、受伤,近视眼镜会让他们的眼睛受到伤害,同样那些流行歌曲也不适合他们。但意想不到的是在外出观摩活动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与流行歌曲有关的音乐活动,并且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此看来,流行歌曲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什么流行音乐能走近孩子?怎样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所谓流行歌曲是指与古典、正统的歌曲不同的一种音乐形式,能够让城市中的大多数听众所接受,易于掌握,能使普通大众都感兴趣的歌曲。这类音乐作品旋律清晰,音域适中,伴奏和和声手法都非常简易,听起来节奏明快、唱起来琅琅上口、并且传播渠道广,在街头巷尾广为传唱,由于孩子们耳濡目染,加上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所以很轻易地就被一种名叫“流行”的东西掳去童心,而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流行”的节奏去走。当前,流行歌曲的内容多为情与怨、爱与恨,其内容对幼儿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流行歌曲的渗透,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内容积极、曲调简单的流行歌曲让孩子去欣赏,去创编新歌词,因势利导,挖掘流行歌曲中的积极元素,给孩子以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那么,怎样让成人的流行歌曲变为幼儿自己的流行歌曲呢?

首先,我们要做一名敏锐的音乐鉴赏者。我们不能一味地否认流行歌曲,说流行歌曲一定不健康,如果耐心、仔细地鉴赏,不难发现其中还是有很多流行歌曲制作精致、旋律优美,歌词寓意深远,。当孩子们快快乐乐地与家人一起逛商店、观看电视、电影时,这些“流行歌曲”在给成人带来好心情的同时,也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轻松和愉快。如“健康歌”“吉祥三宝”“洗唰唰”等。做为教育者我们要擅于发现和鉴赏到那些经典的或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通过自己的创造,将流行歌曲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进行有机的融合。当你选择后就要多方面地了解作品,包括创作背景、表达思想情感、作者、歌唱者等;只有正确感受作品,把握作品的风格才能设计出较为合理、有趣的活动。除了教师自己有意识的去关注和寻找合适的流行音乐,我们还要捕捉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因为幼儿的歌曲应当来自幼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走进幼儿、了解幼儿、做幼儿的朋友、做幼儿的听众。要在第一时间知道他们喜欢唱什么歌曲,哪些是流行歌曲?哪些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幼儿所接受,然后再进行筛选、重组所收集的信息。

其次,我们要做一名思维开阔的音乐改编者。我们只能借鉴流行歌曲的旋律,以替代法、兴趣提升法等方法进行创编、填词、欣赏、演唱等,将成人的流行歌曲创编成幼儿自己的流行歌曲,从而丰富他们对音乐多元化的感知表现能力,让孩子们在学习自己喜爱的音乐活动中变得自信大方、活泼开朗、敢于表现,在陶冶性情和品格的同时,提高音乐素质。具体做法是:

(一)能鉴赏、节选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要求旋律或简单或重复或优美或有趣,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保证作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不能有支离破碎感。

(二)对选取的旋律进行加工,使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音符的时值、调式、一字多音等。

(三)创编替换歌词,可以是幼儿自己创编、可以是老师创编、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创编,在创编过程中注意这样的原则:结构简单、押韵、多重复、生活化。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歌曲,经过老师的创造,改编成了一首《狼新娘》的歌曲,用红盖头盖住狼的图片,然后掀起某一个部位,让幼儿观察它的特征,将其特征按歌曲节奏编成歌词: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是谁,你的手儿毛茸茸,你的脚儿尖又大,你的尾巴粗又长,原来是一只狼新娘。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充分想象的机会,幼儿也就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学唱。

最后,做一名成功的音乐教育组织者。流行歌曲在幼儿园的运用是多样的,可以是歌唱活动,可以是欣赏活动,也可以是韵律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而在开展这些活动时需要运用各种策略,如:肢体语言、音乐图谱、替换歌词等,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记忆音乐,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例如:《洗唰唰》我们截取了第一段给小班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歌唱活动,这是一首轻松、诙谐的说唱歌曲,怎样让幼儿较快地学会呢?教师采用的就是夸张的身体动作来范唱,并且设计了图谱,画了个鼻子表示闻的歌词——恩啊,大苹果,画了个小朋友表示我们,画了个爱心表示喜欢,还画了苹果,有了这个图谱,幼儿还能很快的换歌词,将苹果换成梨子,换成香蕉等,这样既能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又能提高幼儿学唱的兴趣。

用音乐来帮助宝宝认字(舞蹈音乐专题论文大全)


引言:音乐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在音乐游戏中适当渗入一些识字内容,这样给老游戏中注入一些新玩法,使游戏更加生动有趣,幼儿百玩不厌,如音乐游戏《逛公园》中,幼儿在学唱的歌词中认识了“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小猫”等字以后,对原游戏的歌词加以改动,幼儿根据教师的字卡提示认识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汉字,使得游戏玩法更加丰富多彩。再如音乐游戏《十个小矮人》幼儿随机认识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小矮人、矮人走、高人走”等字后,教师便改变原游戏玩法,将歌词“小矮人”三字,改成动物名称,还给每位幼儿胸前挂一个动物字卡,幼儿通过听教师唱已改变的歌词,看自己胸前的字卡,模仿动物走路进行游戏。

音乐作为精神产品,它以乐音构成声音形象,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情绪,并由此传递人们的情感。因此,音乐以它那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活泼欢快的旋律,感染着幼儿,深受幼儿的喜爱,以经成为幼儿早期生活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般的识字活动则比较呆板,没有太多的变化。由于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对于单调的识字兴趣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在音乐活动中有机地渗透识字,幼儿乐于接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在参观活动中认字

唱歌是音乐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对于有的歌词意义,幼儿并不是十分了解,仅凭

学唱过程中自己的主观理解,所以幼儿唱歌中经常出现一些唱错歌词的笑话。在唱歌过程中,融入识字活动,则可以避免这种笑话,在最初幼儿识字量不太多的阶段时,可以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简单,内容重复比较多的歌曲,使得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习得一些汉字。如《大猫小猫》的歌词是这样的: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教师可在反复的教唱中,不断出现“我、大猫、小猫、声音、喵”等字卡。这样,幼儿在短短的一节活动中,不断学会了歌曲,而且也轻松愉快的认识了这几个字,到了幼儿有了一定识字量的时候,教师可将歌词内容展现于幼儿面前,让幼儿边学唱歌词边看歌词,这样不但缩短了学习歌曲的时间,而且在看歌词演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许多汉字。

二、 在韵律活动中认字

韵律活动是幼儿通过听、唱、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一种方式,根据韵律活动的不同,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识字形式。如韵律活动《头发、肩膀、膝盖、脚》中,幼儿在学会韵律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唱歌与举字卡交替进行,以手中的字卡代替发声。如要唱“肩膀”时,嘴巴不唱,只举字卡“肩膀”即可,亦可看老师手中的字卡创造性的唱出与原歌曲不一样的歌词,再反复唱歌做动作的同时,幼儿认识了身体各个部们的汉字名称。

三、 在节奏活动中认字

节奏活动是幼儿在早期阶段最容易接受的乐器演奏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可以借乐器来制造音乐特殊审美享受,在一般的节奏活动中,教师大多通过图谱或乐器标志让幼儿使用打击乐器。其实这种做法是低估了幼儿的能力,幼儿既然能通过看图谱和标志来使用打击乐器,为何不能通过看汉字来打击乐器呢?后者既能达到打击乐器的教学目标,又能认识许多关于乐器的汉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 在音乐欣赏中认字

音乐欣赏一般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音乐活动。乐曲《进行曲》描述的一位魔术师能变出许多小动物:憨厚笨拙的小熊、可怕凶猛的老虎、聪明伶俐的小猴、活泼可爱的小兔、阴险狡猾的狐狸……,为了让幼儿利用动物字卡,来感知和理解《进行曲》,老师给每位幼儿准备了若干张动物字卡,让幼儿在聆听音乐时,根据单薄旋律的变化和自己对音乐理解出示不同的字卡,在达到理解欣赏音乐目标的同时,认识许多动物汉字。

五、 在音乐游戏中认字

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认字,幼儿不仅能更好的认字、表现音乐的内涵,而且能自然而然的认识许多汉字,但在开展这项活动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注意活动的随机性

音乐活动中渗透识字是随机教学的一种,教师在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识字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力,灵活恰当地设计一些汉字让幼儿认识。

二、 注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识字很容易造成你教我学的缺乏创造性的组织形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记住幼儿识字与发挥幼儿创造性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三、分清主次,以音乐为主,忌喧宾夺主

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识字,即以音乐为主红,将识字活动灵活地贯穿之中,在组织这项活动时,切忌将音乐活动变成认字活动,过分追求认字效果。

音乐以它那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广大幼儿的青睐,我认为在开展音乐活动的同时,进行渗透认字,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还能帮助幼儿适量的认字,提高幼儿对认字的兴趣,扩大幼儿的认字量。

相关推荐

引言:童心世界是一个多彩的舞台,是一首壮丽的人生梦幻曲。在这个广阔的情感世界中,让我们当好导游,用动人的音乐艺术陶冶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启迪他们美好的情愫,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让童心...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早操(或称早锻炼、课前操)是在清晨或课前进行。凡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每天清晨起床后做15~20分钟早操。走读学生可在每天课前做10~15分钟的课前操。早操的内容一般以广播操(见“广播操”)为主,也...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我们不是在盲目地追随流行,我们的目标是育人,我们的核心是审美,流行歌曲只是我们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一个载体,因为它能调动孩子的兴趣,它能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它能让孩子自由、自主地表现,当我们评价...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音乐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在音乐游戏中适当渗入一些识字内容,这样给老游戏中注入一些新玩法,使游戏更加生动有趣,幼儿百玩不厌,如音乐游戏《逛公园》中,幼儿在学唱的歌词中认识了“爸爸...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艺术大师的经典音乐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幼儿也是一样的。因此,在感受和认识的基础上,应让每个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2019-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