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易被忽略
发布时间:2022-04-13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孩子教育问题“喂,南昌晚报吗?我们这里有个六岁的小男孩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能否帮忙找个心理咨询师?”昨日,一位老师的求助电话揭开了一个普遍但常被社会忽略的现象。
6岁小孩有暴力倾向
很少人会把“暴力倾向”这个词和一个6岁的孩子联系在一块。这位小朋友名叫彬彬,读一年级。本应该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可能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托管所的罗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彬彬便和同学打架。老师制止后发现错在彬彬,便批评了他。彬彬却对老师拍桌子以示不满。”老师怕他做出更为过激的事,便把他带到教室里让他冷静一下,可彬彬居然把门弄坏了。到了吃饭时一名不了解彬彬的老师给他送饭,却被怒气未消的彬彬扑上来咬到了腹部。彬彬的托管班主任说:“如果不是其他老师及时制止,那名老师腹部的肉很可能被咬下来。”事后,老师还从彬彬的父亲口中得知,彬彬因发脾气把姨妈家的冰箱捅了个大窟窿。
父母离异导致心理问题?
据老师介绍,彬彬很喜欢说谎,十分要面子,自尊心特强,很容易发脾气。这些和彬彬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彬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就跟父亲一起生活。班主任认为,彬彬的父亲有时对彬彬非常好,但脾气一上来就会把彬彬往死里打,这些让彬彬的心灵受到很大影响。彬彬害怕别人知道他父母离婚的事,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这让他的自尊心特强,而彬彬用以维护自尊心的正是暴力行为。
老师求助心理咨询师
记者从彬彬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事实上,班上不只是彬彬一个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还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有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彬彬只是其中的典型。罗老师也告诉记者:“我们和孩子的家长找过市内的一些医院,但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3-8岁儿童最易有心理问题
3-8岁儿童最易有心理问题
除了成年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同样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目前,广州就涌现了不少儿童心理辅导机构,很多早教机构、教育机构也提供相关的咨询与辅导。但是,这类心理辅导课程的收费不菲,一期10节课动辄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一般家庭都很难承受。同时,儿童心理辅导机构中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个别机构经营状况堪忧。
3至8岁小朋友最易有心理问题
两年前,第一次见到小熊时,广州“乐高天地”儿童机器人情智培训中心的刘一黎先生介绍说,5岁的小熊就哭个不停,不愿意进教室。小熊母亲说,小熊在幼儿园的集体感和动手能力都相当差,脾气也特别犟,只肯穿黑衣服。刘一黎认为,这反映了小熊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被家长逼着去上学。于是,刘一黎当时就故意模仿小熊装哭,还说:“看我和你谁哭得更大声一点?更好听?看你能不能赢我,不能赢你就要进课室。”刘一黎发现,只要是大人要求做的事情,小熊就会反抗,但和老师平等竞争时,就失去了反抗目标。所以这个装哭激将法,成功让小熊止了哭,还跟老师进了教室。
50%儿童出现心理问题
上第三次课时,小熊的家长欣喜地告诉刘一黎:“儿子在饭后可以自己洗碗了。”原来,进入培训班后,刘一黎就让辅导老师安排小熊做机器人并和其他小朋友比赛,还让他在课后帮老师收拾教具。刘一黎解释,这是在暗示小熊“你行的,你能胜任”。上完第四次课后,小熊回幼儿园时就会主动帮老师管理其他小朋友。小熊一共上了36节课,现在已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还当上了班干部。
刘一黎告诉记者,小熊就是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情况。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出现了问题,但又没达到长期心理障碍的程度。他介绍说,一般来说,3~8岁的小朋友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诸如多动倾向、焦虑倾向、依赖倾向、怕输倾向等。近年来,50%以上儿童在这一阶段会出现上述情况,只要及时进行辅导,就不会转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不少家长无暇顾及孩子,部分学校的管理也不够人性化,才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据广州医学院的调查显示,广州儿童有感觉统合失调症状者高达10%~30%,已与多动症、学校恐惧并列为三大儿童心理问题。
越来越多家长愿送孩子治“心病”
广州众慧心理咨询中心的辅导师张洁小姐说,“早教热”推动了近年来儿童心理咨询的普及。很多年轻家长都是接触了早教后,才开始重视儿童的心理成长。据介绍,近两年,尤其今年以来,该中心的儿童心理咨询业务量有了明显增长。今年暑假,来接受心理辅导的小朋友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一方面,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心态放开,愿意让孩子接受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中小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该中心为例,相当多小朋友都是学校老师发现问题后介绍来的。
“乐高天地”的刘一黎先生也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后,各种儿童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就开始逐渐被家长所接受。据他回忆,2000年前后,广州只有一两家专业儿童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现在已经有近10家了。
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素质训练基地的首席心理咨询师钟老师则表示,她目睹了近10年来家长对儿童心理辅导的接受过程。13年前,广州医学院是全市率先引入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机构,刚开时只招收了一两名学生。现在,越来越多家长看到效果后来报名。据了解,目前全市有数十家机构在使用感统训练,广医儿童心理素质训练基地的在训学生就有五六百人,绝大多数市内三甲医院也设立了儿童心理治疗培训服务。
在儿童心理问题日益引起重视的同时,心理辅导课程的收费却令不少家长望而却步,一期10节课动辄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一般家庭都很难承受。同时,儿童心理辅导机构中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个别机构经营状况堪忧。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到各类机构接受心理辅导的儿童,基本来自中高收入家庭。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素质训练基地主任张美莲透露,广州的私营儿童心理咨询辅导机构,进行感统训练的“行价”,大概是100元~300元/次,按一个学期十次计算,至少要花几千元,一个疗程花一两万元也不少见。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素质训练基地由于是公益单位,收费相对低,但一期十次也要800元左右。
众慧心理的张洁坦言,目前来接受心理辅导咨询的小朋友,家长多是本地公务员和白领或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私营业主。一来是这类中高收入家庭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高;而且心理辅导的收费较高,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即使是中高收入家庭,很多时候,孩子的情况有明显改观后,家长就会提前中止治疗,辅导老师也很无奈。
专业性不强的辅导机构难以为继
除了昂贵的收费,不少家长也对目前流行的感觉统合训练颇有异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他曾带孩子参加过某儿童心理辅导机构的课程,虽然说起来比炫,但实际观摩后,发现不过是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讲故事。“这些内容家长不能自己做吗?”
对此,“乐高天地”的刘一黎说,广州提供感觉统合训练的机构确实很多,除了儿童心理辅导机构,不少中小学也有相关设备。但感觉统合训练除了需要设备,最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辅导师。辅导师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目前市面上确实有些机构,由于专业性不足,而遇到“招生荒”。即便降低收费,也很难维持生存。刘一黎举例说,广州的一家亲子体育运动机构,同时还开设儿童心理辅导项目,近年来一直都在亏损。这家机构采用的是健身中心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儿童欢乐天地、游泳池等游乐设施,以及玩橡皮泥等游乐项目,让儿童游戏玩乐,借此对儿童开展感觉统合培训。“虽然环境很优美,但软件专业性不足,像玩‘反斗城’这样的项目,家长认为一周甚至一个月不去也没什么问题。一个学期收费6000元,几乎没有家长愿意报名,后来打了八折,也只有几个家长报名缴费。”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行内人士说,该中心目前只能依靠售卖10元一张的游泳票维持经营。而现在天气冷了,顾客也越来越少了,可谓是惨淡经营。
私营机构缺扶持管理
此外,刘一黎先生还认为,政府和社会应对儿童心理辅导机构给予更多的重视。他说:“目前开始儿童心理辅导机构的要求比较高,私人租赁或拥有培训场地至少要60平方米, 3~4名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还要拥有教育部门提供的批文。但除了‘国字号’,一般的私营机构很难拿到‘培训牌’。因此,市面上确有个别私营的儿童心理辅导培训中心是无牌经营的。建议政府应以商业模式管理这些培训中心,可对要求作灵活调整,并多加扶持。”
儿童心理辅导新办法
“玩手指”、做手工调节情绪
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素质训练基地开设了13年。3年前,他们又针对3~13岁儿童推出了“手—眼—脑协调”专项心智训练。张美莲主任告诉记者,这是感统训练的延伸,看似深奥,其实简单来说,“玩玩手指”就可以矫治儿童一些行为和学习障碍。
去年10月,10岁男孩小刚来到训练基地就诊。小刚上小学后,就被发现注意力不集中,还常跟同学闹矛盾。咨询师钟老师发现,这跟他的成才和家庭环境有关。小刚父母都很忙,他自小由外公外婆照料,家里楼层较高,又没有电梯,所以很少去玩耍。而且,小刚家里很讲干净,家人不让他随意爬滚玩耍,导致他的触觉和人际互动能力受限,动手能力也非常差。直到上小学一年级,小刚还不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也不会绑鞋带和拉拉链。
小刚接受大半年训练后,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朋友圈也大了很多。他所接受的训练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周做一次、每次半小时的手指操等。其中,小刚做的6套手指操主要是做双手交叉拍两边肩膀等动作,此外,还进行一些剪纸、穿绳子等包含精细动作的活动。
为什么“玩手指”这么有效呢?钟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玩的游戏,很多都要自己动手、自定游戏规则,例如剪纸、雕花、扔沙包等。但这些游戏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的小朋友的玩具都是现成的无需动手处理的,比如一按钮就能发声的电动玩具等,影响了小孩的发展。”
钟老师说,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孩子三四岁就会写字、算术,但这个阶段最应该训练的是动作发展能力,也就是手指的操作能力等。如果没能适时发展好这种能力,将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孩子经常在家中捣乱、自控能力差、冲动等,还不懂得恰当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只会发脾气,导致进一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玩偶戏剧帮孩子讲述创伤事件
除了以运动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针对已经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伤害、不愿与人交流的小朋友,还可以通过用玩偶代替现实人物表演小型戏剧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理解“创伤”事件的意义。
众慧心理的张洁说,对于一些学龄前孩子来说,由于尚未建立对世界的基本看法,难以理解人际关系,因此,遇到带来心理伤害事件时,不但无法处理,甚至连清晰的表述都很困难。通过画画、讲故事等,能帮助小朋友讲述自己遇到的问题。
辅导机构有时还会通过玩偶小戏剧,用带动物玩偶代替实际生活中的人物,让小朋友用玩偶重演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心理辅导师则利用玩偶剧帮助小朋友理解人际关系。比如,在幼儿园里常被同学欺负而且不知道怎么告诉家长的小朋友,在进行玩偶剧游戏时,会用“大鲨鱼”这种有攻击性的玩偶代表欺负自己的同学。辅导师就能借此帮小朋友理清人物关系,完成对整个事件的叙述并重新整合人际关系,逐渐摆脱伤害和影响。
做个机器人培养成就感
现在,五花八门的机器人培训班很多,家长送孩子去上这些班,主要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广州“乐高天地”儿童机器人情智培训中心,也为3~14岁的少年儿童开设了机器人班,机器人则是心理辅导的辅助手段。培训中心的创始人、青少年儿童成长心理辅导专家刘一黎先生说,他们就是以机器人为平台和中介,让孩子动手、动脑、动心,启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通过完成机器人制作培养成就感和勇气。
每周一次亲子同乐日
让孩子做主放松玩耍
那么,当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什么异常行为时,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征兆,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呢?众慧心理的张洁认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表现,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明显变差、成绩大幅度下降,或者是孩子的人际关系大受影响,包括和其他小朋友、家人、亲人的相处出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和孩子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谨记不要追问“为什么”。例如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啊?为什么你不去做作业啊?”之类的问题,因为“为什么”之类的字眼让小孩子有受责备和责怪的意思,家长更应该和小孩像朋友一样的交谈,慢慢分析原因。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还有问题,建议家长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平时,家长跟孩子好好沟通,是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张洁建议,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是“亲子同乐日”,这一天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玩,而且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气氛,不要变成“学习检讨会”、“家庭批判会”。而且,玩什么、到哪里玩、怎样玩之类的选择,不要一味由父母主导,要先听孩子的意思,多玩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
名词解释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眼、耳、鼻、皮肤等)输入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组织加工、综合处理的过程。只有经过感觉的统合,人类才能完成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等)。
“感觉统合失调”则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其不能和谐运作,久而久之会形成各种障碍,并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4日电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邵征阳也告诉记者,小孩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乐乐才一岁半,平时都跟着爷爷奶奶住。不过,最近乐乐的行为让妈妈有些疑惑,不仅脾气拧了起来,而且只要大人一说“乐乐不听话”,他就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抱起睡觉用的“毯毯”。上星期天,乐乐妈的手指不小心割破流血,乐乐见了更是哭着跑去小床上抱起毯子一个劲地喊:“妈妈‘毯毯’”。
邵医生认为,乐乐过分依赖毯子,说明大人给予孩子的关注不够,使得辨别能力差的孩子把每天陪他睡觉的“毯毯”错当成一种亲人的安抚,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不再愿意与大人沟通,甚至产生孤独的感觉。“儿童在婴儿期的情绪发展是否健康,将决定着孩子早期智力的萌发,并影响其人格特性的形成乃至成人后的行为。”
要重视孩子的心理表现,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邵医生提供了几个方法:多爱抚孩子,让孩子每天体会父母的关爱;别给孩子不良心理暗示;对孩子少打骂,多沟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天才儿童”易被忽视的6大特征
家长总是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聪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标准。英国学者发现,家长们的这种想法可能会扼杀孩子潜在的才能。他们建议,家长们应细心观察孩子们除学习成绩外的表现,因为那可能预示着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个“天才”。
英国牛津大学天才儿童研究中心前讲师贝纳德特·泰南认为,许多天才儿童可能在学校或考试中表现并不优异,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能够说明他们拥有高于同龄儿童的才能。
泰南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列出一份天才儿童特征清单,希望那些以考试论英雄的家长们能够参照清单,发现孩子的潜能。在清单中,她给出小学生6大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特征一:喜欢发号施令的领袖。
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学校里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特征二:年轻的大亨。
在小学里,一些孩子很快发现,如果他们将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他们假期中就将拥有一大笔钱来支配。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像英国维京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那样的人。
特征三:刨根问底者。
一些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问问题。但是如果他们这种特性得到家长的培养和重视,他们极有可能成为记者或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宇航员。
特征四:设计师。
这种类型的孩子,如果让他独自待一会儿,他就能够用积木搭建出一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是设计天才。
特征五:故事讲述者。
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和写故事。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发现孩子有此种个性的家长要好好培养孩子,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下一个J·K·罗琳。
特征六:演讲者。
这种孩子喜欢同人讲话。他们甚至在上课时也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作为家长,请不要制止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说明,他们有着特殊的演讲才能,若加以正确培养,他可能成为律师或电视主播。
孩子最常见的烦恼:被家长忽略的13个问题
1 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谦让,经常互相责怪。其实,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心理上的电闪雷鸣、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龄尚小,无能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
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的天气,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天气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2 父母品行
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骂街;课堂上刚受了公德教育,爸妈就乱扔垃圾、捡钱不交公。
文明的进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养方面起点比父母高,那就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向孩子学习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实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还多着呢。
3 爸妈不陪自己玩
童年的孩子最喜欢一家人在一起游戏,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人们有自己的世界和娱乐方式,在中国,陪孩子玩历来被认为可有可无。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戏,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等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或者年龄更大些,这样的机会就少了,还是趁现在多多享受天赐的快乐吧。爸爸们可别认为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没面子,这是封建大男子主义的糟粕,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和阶层,越重视和家人的相处。
4 不容申辩
没有申诉的机会,若执意申辩,就被视为顶嘴犯上,必遭严惩。
这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表现,是平等、民主精神的反面,害莫大焉!试想,假如孩子已经习惯了适应不公,假如孩子除了寻求许可就再也没有什么自己的主意,我们挚爱的孩子将如何面对他们的生活呢?培养一个理性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孩子远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5 父母的不良嗜好或习惯
烟雾缭绕、酒气熏天、麻将声声,不良习惯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将输了,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己。
不良嗜好,不仅带给家人烦恼,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极大。不管那个习惯持续了多少年,还是咬咬牙戒了吧,没有改不了的习惯,只有不想改的人!
6 父母包办
无论是穿衣服、时间安排,还是交朋友、选报兴趣班,都不能自己做主。大人的解释永远是:小孩子懂什么,这都是为你好。
父母包办的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要么是父母放心不下,要么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而重要的,其实,即便孩子再小,也是一个人,他们的兴趣和感受需要尊重,他们应该有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只有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机会,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才不至于毫无主见。对于交朋友,我们应该给他们原则性的指导,但是最好不要具体的干涉,其实,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好处,学习不好的朋友可能胆子大、脑子活,也可以丰富孩子的性格,我们成年人不也是什么朋友都要有吗?
7 语言伤害
大人口不择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被父母责骂、贬低的滋味。
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也不要毫无选择,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于父母的评价就越依赖,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其实,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说,善意和鼓励的角度,比指责和贬低更能发挥积极的效果。
8 学习·考试
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没有应有的童年自由和乐趣;考得好了怕自己骄傲,考不好“今夜有暴风雪”。
父母对孩子优异成绩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帮上孩子,事实上,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督促,并没有起到效果,吃力不讨好。关于这个问题,《成长》将在下一期杂志中专门进行具体而深入地讨论,敬请阅读。
9 没有隐私
日记被看、书包被翻是家常便饭,为了完全监控我们,父母大人逢强智取,遇弱强攻,还美其名曰:上级审查。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父母怕她谈恋爱走弯路,形影不离,没收了手机,上学放学父母轮流护送,孩子回家就被锁在房间里,女孩为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要给大人一点“颜色”看,结果就是在父母看管最严的时候,女孩怀了孕。记者采访时,女孩说:“手机上交,我可以借同学的,我有家里的钥匙,他到了我家楼下,电话打给我,我就从窗口把钥匙丢下去,他到我家开门,然后我就出去了。父母把我反锁在家里根本没效果。他们越这么‘关押’我,我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我怀孕就是给他们的‘颜色’,是他们‘逼’出来的。”这是现实中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真实故事。且不说这种方式对孩子的不尊重,就事情本身而言,看管和监控,不仅无效而且是危险的,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那么,不监控,怎么办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孩子合理的态度和价值观,简而言之,父母能做的是教会孩子选择,而不是监控、替代和强迫孩子选择。
10 被怀疑冤枉
考试、作文得了高分被怀疑抄的;花瓶碎了,钱少了,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哭了,被认为是自己干的;自己出于好心做一件好事,做砸了,或者还没做完,就被误以为淘气狠批一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使孩子淘气、不懂事、有“前科”,我们在弄清真相之前,也应该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要轻易兴师问罪,被冤枉的滋味可不好受,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想想我们被朋友或者领导怀疑和冤枉的滋味,我们就知道孩子内心多苦恼了。
11 父母失信
许诺的事情不认账或者大打折扣或者无限期拖延,甭管自己多盼望,盼了多久。
父母的失信两个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一,父母的威信大打折扣,而父母的威信是教育的基础;其二,父母的失信行为给孩子树立了消极榜样,你说话不算数,很难要求和指望孩子说话算数,只要你无法完全监控,孩子随时存在失信的可能。
12 不被尊重
建的模型被扔掉,贴的墙画被撕烂,养的小动物被送人或吃掉。自己做了糗事,父母逢人便讲。
父母不被尊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受到父母的尊重。不懂得维护孩子自尊心的父母是最失败的父母。
13 缺乏宽容与理解
我们还小,思维能力和身体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闯祸远非我们本意,但是我们得不到应有的宽容和理解。
中国人普遍缺乏尝试精神,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幼年时期,尝试失败不被宽容和鼓励,从而不敢尝试。建议父母朋友宽容孩子无意的过失,鼓励孩子尝试心中的想法,虽然未必成功,但是孩子会从中获得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