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学会交朋友
发布时间:2022-02-09 让孩子学会乘坐电梯教学设计 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分享短篇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分享交朋友,看似一件自然而然的小事,实则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受欺负,而让他们放弃交往。帮孩子丰富社交经验,教他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才能使他的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从而获得自信和愉悦。
不会交朋友,5岁妞妞不愿上学
不知为啥,5岁的萌萌(化名)刚上幼儿园大班没两天就厌学了,整天以肚痛、头痛为借口不上幼儿园。刘女士向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后才感到,萌萌的问题还真得重视呢。
萌萌从小性格内向,一见生人就害羞,刘女士想小女孩文静点也好,但没想到女儿无法融入小朋友群儿,时间一长,就觉得小朋友都不喜欢自己,越来越孤立、自卑,开始想方设法不上幼儿园了。
金拇指幼儿园教学部主任徐林丽说,一个不会交朋友的孩子,当他越来越大尤其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时,由于缺乏周围人群的喜欢和认可,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易导致自卑、孤独甚至自闭,严重扭曲孩子的人格,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的示范,对孩子“交友”很重要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喜欢看人的脸,喜欢对父母咿呀作语;3岁时,喜欢和成人玩儿,要求别人给他讲故事;4岁以后,更明显地表现出对同伴交往的兴趣。
“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同伴交往缺失倾向,通过大人示范,才能让他们对‘交朋友’有一个感性认识。尤其害羞、内向的小孩,父母的表率作用更重要,如果父母就不愿交往,孩子就更差了。”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保教处主任徐菁说。
首先,家长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乐于和别人交往,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对如何交朋友有一个感性认识。
其次,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比如见人热情打招呼,友好说谢谢等,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社交技能。
此外,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社交环境。“另外,要让他懂得朋友是互助的,家长可以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究竟什么是移情训练,徐菁打比方: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家长不妨问问自己的孩子“你摔倒时什么样,最希望别人怎么做”,如果孩子回答“感觉疼,希望别人扶自己”时,家长告诉并鼓励孩子“这个小朋友和你想法一样,你是不是该帮帮他?”
咋交朋友,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幼儿园、广场上,经常遇到类似场景:明明(化名)高兴地走向欣欣(化名),朝她的小脑袋上拍了一下,结果欣欣转头哇哇大哭,而一脸笑意的明明也变得惊恐,不知所措。
“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用语言、表情或体态去交朋友,如果家长不及时教授一些交往技能,时间长了,类似明明这种暴力的交往方式,会让其他小朋友不喜欢甚至孤立他。”
因此,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很有必要。
孩子应具备哪些交往技能?
害羞的孩子先从和熟人打交道学起如何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批评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让孩子学会生活,从小事做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但我不希望儿子除了学习以外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
儿子小的时候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玩具,喜欢做实验,给他买的玩具到最后基本上是支离破碎的,拆了装,装了又拆了,难得有几件完整的,常常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我跟儿子讲道理,领着他一起整理了几回,儿子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还是没有主动整理东西。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开始找别的对策。我给儿子腾出了两个柜子,跟他约好,每次玩好玩具,必须自己整理好放进橱柜,不管你怎么整理,只要玩具外面没有,跑进橱柜就可以,否则后果自负。孩子毕竟是孩子,地上的玩具仍旧如此,这下真发火了。我拉着儿子的手,来到玩具旁,问儿子到底还要不要这些玩具,没等儿子开口,我的脚已经不听使唤地把玩具给踢出去了,这下儿子急得大哭起来,知道我生气极了,马上整理了起来。从此他知道不整理好东西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的玩具就学会了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有时还会自得其乐地说:“妈妈,怎么样?我整理得不错吧!”这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平常我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不忘记叫上儿子帮我。有时候去菜市场买菜我也把儿子带着,让他知道平常人家生活的情况,并不是美味的菜肴就会从天而降的。而是要经过很多道程序,从买菜、回家择菜、洗菜、做菜到端上饭桌,每一道程序都必不可少,都要通过努力去做,才能实现,哪怕只是一盘菜。让孩子明白所有的事情都要认真去做的道理。
其实,生活中都是些很细小的事情,但必须尝试做好。现在只要儿子有空就帮我洗菜、帮着倒垃圾,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时刻提醒他不要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要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去做好,让他明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要学着自己去做,而且要做好。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磨练意志,培养品质的过程。我希望孩子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拥有独立、坚韧的优秀品格。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就喜欢模仿大人的举止,比如你做家务,他也喜欢在一旁掺和着干,当然是帮倒忙的时候多了。往往这个时候,大人不是吆喝着叫孩子站在一边,就是拿出糖果或者玩具将孩子哄开,殊不知,让孩子从学做家务,正是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极好时机,能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表扬的方式让孩子做家务
大人出门前习惯擦擦皮鞋,孩子也爱拿起一块抹布跑过来帮忙,这时家长最好要显得十分高兴地对他说,小宝宝真爱劳动,然后教他将皮鞋上的灰尘擦掉,擦完后,家长应该给予宝宝一定的口头奖励:“你看,小宝宝擦得真亮啊,小宝宝真聪明。”在你的表扬下,他会对做家务更感兴趣,还会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断向你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等等,渐渐地,你会发现小小的他已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做家务当成了一种乐趣。
以“失误”的方式启发孩子
自己假装将衣服没叠好,便自言自语地说:“这衣服怎么叠得这样不好看哪!小宝宝一定比妈妈叠得要好。 ” 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一般都会跑过来将衣服散开来重新再叠一遍,这时你一边暗地指导他,一边又自言自语地说:“还是小宝宝能干,比妈妈强多了,下次一定会叠得比今天更好。”孩子都喜欢在爸爸妈妈面前表现自己,为了证明自己做的事情比爸爸妈妈做得还好,他就会在做家务时加倍地认真、仔细,从而培养他做事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处事习惯。
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
从玩具店里买一些“锅碗瓢勺”和布娃娃等,在家里的地板上将玩具的“架子”搭起来,像一个小家庭一样,然后让孩子当家长,和他一起玩过家家;如果是女孩就让她当布娃娃的妈妈,她上班、做饭、带孩子上医院等,让她亲身模拟体会,从小懂得做父母的艰辛。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难体会父母为他付出的一切,让他经常做做“父母”,这种“ 亲身体验”,会帮助他成熟,学会孝敬父母,自觉为父母承担家务。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
电视上经常出现“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故事,这时大人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看,电视上的小朋友多懂事啊,这么小就帮爸爸妈妈做事。”然后就跟他讲故事里小朋友的故事,以此加深印象。“形象”教育等同于品行教育,对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从小就懂得热爱劳动是光荣的事情,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爱心,学会关心、帮助人。
经验:让孩子尝试和老师交朋友
老师也能成为朋友,以前不敢想,现在是现实。
爸爸东子:
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学校里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来实现。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学生需要母爱、需要友爱,同样也需要师爱。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们伴随着师爱成长,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得到发展。因此,爱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说起师生交往,我想起了依依在她的《玩过小学》那本书里写的《美丽的田老师》。
田老师是依依刚刚成为小学生时的第一个班主任,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所说的“美丽”,可不仅仅是指老师长得漂亮,还表明老师有一颗美丽的心。
依依在文中写到:“我感觉到,每天都能看到田老师,真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说话声音柔柔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容,就连看我们时的眼神都充满了关爱。田老师还喜欢和我们一起玩,这对于好玩贪玩的我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下课了她并不急着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带我们到操场上玩各种游戏。跟着她,总有玩不尽的花样,总有止不住的欢声笑语。后来我和别的小朋友玩的许多游戏,都是从田老师那里学来的。”
因为孩子喜欢田老师,所以特别喜欢上田老师的课,也喜欢上学,喜欢这所学校。每天都开心地背着书包往学校跑,放学了要和田老师说好几遍“老师再见”,才肯跟妈妈回家。
刚刚升入二年级不久的一天,依依放学回到家里,妈妈问她眼睛怎么又红又肿的,孩子忍不住大哭起来:“田老师要生小宝宝了,她要走了,她再也不给我们上课了!”经过我和她妈妈的一通劝,眼泪是不再流了,可孩子依然很伤心。
新换的老师,同学们一点也不喜欢。因为心里一直在想念着田老师,总觉得新老师太严厉,不如田老师那么爱她们。后来经我再三做工作,孩子才渐渐接纳了这个确实有几分严厉的老师。
从依依上学第一天起,我就告诉孩子,要爱自己的老师,尊重并理解自己的老师。
写到这,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发生的事:那一天依依返校(自2009年上高中后她就开始住校)前,流露出对语文没兴趣的情绪,我感觉事关重大,就向她了解详情。孩子说语文老师对她不好,她不爱学这门课了,因为开学两个多月了,老师从来都没有让她回答过问题。由于没有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温暖,冷遇中的依依渐渐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因此学习成绩直往下落。
虽然语文不是依依的强项,但是一直以来她都是很有兴趣学的,尤其是不断有文章发表,还出版图书,孩子对语文更是兴趣盎然,并由此想将来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可是对语文没了兴趣怎么能行啊?即使将来不从事文字工作,对一门重要的学科失去兴趣,也不可能学到应有的知识。为此,第二天我来到学校,找到她的语文老师,了解了相关情况。
从语文老师口里得知,依依的语文成绩一般,学习状况一般,作文一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体印象这是个很一般的孩子。当然,她也不知道依依上高中以前的一切,甚至她还以为依依十六七了,以前的语文和作文都一直很差。由于啥都一般,所以这个老师就没有把依依“放在眼里”,以至于上课时依依无数次举手,都不给她回答问题的机会。自上学以来,孩子一直很活跃,尤其是课堂发言,一直是最积极的一个,而几乎所有的老师也都喜欢让这个“小不点”发言。听了语文老师这番话,我感到震惊:依依怎么突然变这样了?!
通过对孩子的进一步了解,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缺乏沟通,导致恶性循环。
老师认为孩子一般,甚至不是好孩子,由此冷落依依。依依由于受到冷落,进而学习的积极性受挫,由此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成绩下降……
最后我让依依尝试和老师交朋友,主动找语文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后多向老师请教。同时我也告诉孩子,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如我们想象的一样,一是性格有差别,二是教育思想有别,但是无论怎样,你主观上要一如既往地对所学科目有兴趣,并投入热情。
后来,依依和语文老师作了交流沟通,改善了师生关系,由此孩子对语文的兴趣又上来了。过了一个月后,依依和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做了互换,依依由原来的英语课代表改当语文课代表,那个同学由原来的语文课代表改当英语课代表,而且得到两位任课老师的赞同。就这样,孩子又喜欢上了语文和语文老师。
女儿范姜国一:
要说和老师相处的事,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在乡下求学时的那个班主任温老师。
我刚转到新学校不久,班上又来了一名同学,他比我们班最高的同学还要高一脑袋,和我这个“小不点”比,就更是“高不可攀”了;再说年龄,他14岁,我9岁。可老师竟然安排他和我同桌。
最初,我并没有在意和他同桌,本来我旁边就是空着的,新来的同学没地方坐,暂时坐在我旁边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在我旁边坐了一个多星期,我越来越觉得和他同桌太不合适。第一,他上课总有听不懂的地方,于是总是问我老师说什么,而那时我也刚来新班级不长时间,老师的一些方言土语我听着也费劲,不仅回答不了他的问题,而且还不能专心听课;第二,他很淘气,上课不时地做小动作,不是铅笔掉地上了,就是橡皮找不到了,晃动着身子到处找;第三,他还总欺负我,伸长了胳膊占了大半个桌子,挤得我缩在桌子的一角,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我开始盼着老师调座位,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老师有调座位的意思。我想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等下去,可是怎么办呢?虽然我和班主任老师还不很熟,但我还是想找老师谈谈我的想法。
在心里想了很多遍要说的话,那天一下课,我追着老师来到教室外:“老师,我们谈谈好吗?”老师愣了一下,笑着问:“你要和我谈谈?我们谈什么?”
“老师,我想请求您给我换个同桌!”接着我把理由详细说给老师听,最后还加了一点:“他是班里个子最高的,却坐在第一排,不仅挡着后面的同学,而且看起来也不整齐呀。”老师静静地听着我说,最后点点头说:“你说得有道理!”说着老师还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那我今天就给你调一个新同桌。”
我高兴地跳着说:“谢谢老师!”心里却在说:哇噻!事情解决了!
果然,再上课的时候,老师把他调到了后面,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个头和我差不多高的小女孩。我冲她笑着,心里甜滋滋的。嘻嘻,当时的我是不是也很有本事呀。
让孩子多交点朋友,拥有愉快心情
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外向的话,那么交朋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偏内向的话,那么对他来说交朋友可是一件烦恼事咯。孩子交朋友困难可能是因为自身存在着问题,爸爸妈妈要多观察一下宝宝,同时帮助孩子解决这种困难。
导致孩子难交朋友的原因
一个内向的人教起朋友来是很难的,他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多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听别人分享的故事,加入同学的圈子。行为问题以及过度的害羞都会让孩子不容易和他人交朋友。
孩子活动少容易自闭
一些孩子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自闭症,造成孩子自闭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有机会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
如今,世界对于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使孩子从小就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在培训班补课,孩子几乎没有时间运动,繁忙的学习活动填满了孩子的日程表,让孩子挤不出时间和他人进行交流。
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
爸爸妈妈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这样不但能够让孩子拥有朋友,还能够培养社交技能。学校里经常会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去参加,让孩子能够遇到不同的人。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成长,利于孩子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帮助孩子制定社交时间表
给孩子机会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计划表,给孩子安排好时间来跟小伙伴一起活动,教孩子如何变成称职的朋友。
孩子内向不会交朋友怎么办?
过完这个暑假,好多小朋友将要进入幼儿园或小学学习。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孩子们多少又要有段适应期了。近来几位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反应,孩子太内向了。几乎从不主动跟别人交流,小朋友幼儿园放学跟她打招呼她还要躲开。
内向,好多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对于此点爸爸妈妈心里要明白,性格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要不太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性格我们应该很好地去接纳这种状态。但与内向相伴的往往是不自信,如此的话我们是需要改善的。内向有遗传的因素,但更多是环境的因素。要想改善内向的状态,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幼儿阶段,孩子最容易受家庭影响。
首先,是不是带孩子的大人性格过于内敛?如果是的话,鉴于家长和孩子一起改善。需要说明下,幼儿期安全感对于孩子意义非凡,最好父母亲自带,如果父母工作繁忙不能长时间亲自带孩子,也尽量空出时间多照看孩子,此外尽量固定一个人带。因为频繁的环境更迭对孩子的安全感损害巨大,为了保护自我,孩子往往不会主动探索外界。
另一种状态的父母正好是另一个极端--父母过于"强悍"。曾经在课堂上的亲子互动环节中,听到有位妈妈大声训斥自己的孩子:"你是不是傻呀!是不是缺心眼啊!"这样的情况不只一两次,可以想象,这位妈妈在家庭生活中这种状态也司空见惯。首先说明下,这位妈妈的智商是很高的,但高智商的父母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经常以自己的高智商获胜,孩子少有"获胜"的体验,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发声了。
再有,孩子是否经常与同龄群体接触。小伙伴的世界是非常奇妙的,同龄段的孩子他们的话题、智商、世界观等相对也比较接近。在与同龄群体接触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向别人学习,而反过来他也可以教别人。而赢得认可的过程,孩子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自信。文初提到的小朋友就属于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跟小区里的小朋友们玩耍,也可以在每周末组织孩子的聚会游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父母要把孩子看成家里不可忽视的一员。遇事可以和孩子商量,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能感受到他是受到尊重的。
以上种种,如果父母真想实施,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让我们保持"静待花开"之心,一起呵护我们这朵小花自信地绽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