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家长远离孩子多动困扰

发布时间:2021-11-09 幼儿园家长工作 幼儿园的家长活动方案 幼儿园家长进课堂活动方案

“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根本坐不住,总是动来动去,不是动动铅笔盒就是玩玩橡皮,为此老师没少找家长,可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这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啊?”动来动去的孩子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一起听听孩子的心声。“上课真的好无聊,老师讲的我都已经学过了,家里也没人不让我动来动去,为什么在教室我就不能动来动去呢?老师一跟我妈告状,我妈回去就拧我屁股,简直的了,我真不喜欢上学,特别讨厌老师,为什么不能动来动去,我又没影响别人?首先,家长不要有那么大的恐惧和焦虑,不要孩子一唉声叹气就说孩子是不是抑郁了、动来动去的孩子就是多动症、一跟小朋友打架,就说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这是家长过度焦虑,动不动就把孩子往有病堆儿里划。其次,孩子上一年级有一个适应过程,就像刚到新单位、刚接触新朋友,我们可能会明显地表现出跟自己性格不统一的特质。我就见过这样一个朋友,他跟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滔滔不绝、天南地北地忽悠来忽悠去,让我觉得这人是个特别外向的话唠。但接触时候长了,越来越熟,他话就越来越少。我就问他“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或者对我有意见,为什么话少啊?”他说“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说“那为什么第一次你就跟打了吗啡是的呢?”他说“因为我有这毛病,初见一个人的时候会特别紧张,会显示出各种紧张和焦虑,我就想多说话来排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再比方我们去到一个新单位,会特别谨言慎行,让人觉得这是个淑女、是个文静的小男生。过些日子您看吧,淑女根本不淑,分明就是个“虎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上学的孩子也存在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方面要适应这个陌生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状态。入学前,家长对孩子没有过多纪律性的约束和规范,觉得“小孩嘛,你让他在那玩玩,动动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总会给自己找理由,但当孩子上了学,学校用社会性标准对孩子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时候,孩子就会不适应了,这个过程就是新习惯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磨合,也是孩子和自己磨合的过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直接对孩子一顿臭批,甚至给屁股来几巴掌,这样会让孩子对老师、对学校,对学习产生一种仇恨心理,觉得我不愿意去上学了,一上学老师就告状,我妈我爸就说我,我一点都不喜欢上学。当他再去学校,就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排斥和抵触,甚至通过某些过分的行为表现愤怒的释放。如果接到老师告状的情况,家长先要跟孩子进行沟通,问问孩子“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就能坐在那一动不动,你却要动来动去?是不是你特别想玩那个铅笔盒,特别想玩那块橡皮啊?”然后可以跟孩子做些游戏,比如“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谁的立场最坚定”家长可能都记得我们小时候玩过这个游戏,它是让孩子在一个规定的条件范围内,保持自己不动和自我约束的方法,当然这是在游戏过程中完成的。平时家长也可以给自己在家庭中的时间划分一些时间板块,比如这是吃饭时间、这是看电视的时间、这是游戏的时间、这是讲故事的时间,来让孩子习惯在板块时间中做相应活动,孩子就会慢慢对自律有初步认识,进行自我约束,进而逐步建立良好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跟孩子沟通,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进行自我行为约束训练。利用课余时间多带孩子出去去进行肢体活动游戏,让孩子把剩余精力很好地释放掉,以免他的过多的剩余精力在教室捣乱,吸引别人注意。还要和老师进行良好沟通。老师面对三五十个学生,他的耐心分到每个学生身上有局限性,这时候家长可能就真要跟老师多沟通沟通,家长的行为、态度也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这种心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作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舍不得批评和管教……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时,他不是勇敢地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

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的人,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为家长,不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评,或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让笔者再次想到“蛋壳心理”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危害。

蛋壳心理,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那么,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它是多年的错误的教育所导致的。在中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多年来都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不舍得批评和管教……总之,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危害,这也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令人担忧的是,许许多多的父母尚未认识到这些,因此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有增无减。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难教育。一位小学5年级学生的妈妈一脸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动辄就以离家出走或自杀相威胁。”可见,娇纵孩子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困扰千千万万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怀疑,但生活是无情的,哪位父母又能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也许会有无数的灾难在等着他。你的孩子又如何承受呢?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勇敢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为什么前线的战士经常忍受严寒,忍受瓢泼大雨,却极少患感冒呢?因为那个环境使他们的肌体经常体验应急反应,在体验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身体的抵抗力提高了好几倍。因此,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劣性刺激,给他一点苦吃。建议父母在孩子蜜一般甜的生活中加一点苦的滋味,在孩子事事顺心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

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明代吕近溪为父母写的一首《小儿语》说:“儿小任性娇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此诗可给那些不懂爱子之道、教子之方的父母一些启示。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都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心疼和难过,并想办法替孩子解决困难。举一个最常见、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孩子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之后,他不是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就像孩子摔倒后,若总是得到父母的搀扶,他就会在再一次摔倒之后,趴在那里等待被搀扶,甚至本不感到疼也哇哇大哭,以换得大人的爱抚。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父母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小鸡躲在母鸡的翅膀底下,永远也不会长大;孩子偎在父母的怀里,永远也不会坚强。

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让自卑远离你的孩子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感主宰着人的心境,构成各种心理活动的基调。

在压抑过程中,人总是要将自己的某些基本欲望从意识中完全消除出去。但本能欲望与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若想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正是在反复的压抑—失败,再压抑—再失败的恶性循环中不断体验自我挫败,久而久之使人由当初仅对某种欲望的否定扩张为对整个自我的否定。“我是罪恶的”、“我是无能的”,心灵深处的自卑感也就由此而产生。

家长不要过多否定孩子

许多孩子的自卑都是家长在其童年时期造成的,家境不如其他人,学习成绩相对不好,长得没有邻居家的孩子漂亮,而家长在此时如果一味地埋怨和攀比,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没用的东西,干什么都不行”,让孩子产生自卑的情绪。家长过多地拒绝孩子的请求,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情绪,就是拒绝和外界沟通,很少请求别人的帮忙,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压抑。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推荐

  • 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
    2021-12-31 阅读全文
  •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
    2021-11-04 阅读全文
  • 让自卑远离你的孩子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
    2022-04-13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
    2020-07-08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远离星座迷信 无意中和邻居聊天时得知,他的孩子对一种“星座指南”的书很感兴趣。 邻居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手头有了几个零用钱,就买了这样的书。邻居说,儿子的文具盒、课程表都与星座有关,他对自己的星座、幸运数字、幸运颜色...
    2020-11-24 阅读全文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

2021-12-31 阅读全文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

2021-11-04 阅读全文

自卑来自压抑和强求 专家认为,自卑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病理之一,是对自我的否认,是对自我个性的排斥,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它是压抑与强求的直接后果。病人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不切实际的卑劣感,这种卑劣...

2022-04-13 阅读全文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

2020-07-08 阅读全文

无意中和邻居聊天时得知,他的孩子对一种“星座指南”的书很感兴趣。 邻居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手头有了几个零用钱,就买了这样的书。邻居说,儿子的文具盒、课程表都与星座有关,他对自己的星座、幸运数字、幸运颜色...

2020-11-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