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究竟喜欢哪类型的老师
发布时间:2021-05-02 幼儿园说课稿我喜欢的动物 幼儿园老师的教案 幼儿老师的教育笔记老师像姐姐,会唱好多好听的歌儿,和我一起玩,姐姐好漂亮啊,我也要像她那样打扮……
老师像阿姨,对我很体贴,我吃得慢的时候,她不但不着急,还会喂我吃……
每个幼儿园都会有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类型的老师,姐姐型老师和阿姨型老师,孩子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呢?
【小朋友说法】
喜欢姐姐型老师
蛋蛋(3岁,入读海珠区雅致花园幼儿园):我喜欢姐姐老师,越漂亮的越喜欢。
小青(4岁半,入读广州市民政局幼儿园):我喜欢姐姐老师,因为她会唱很多很多好听的歌,而且还会跳舞,还会讲故事给我们听,说话的时候很小声,经常对我们笑,我们玩得很开心。
陈陈(5岁,就读海珠区广纸幼儿园):我喜欢姐姐老师,因为她长得很好看,而且衣服很干净很漂亮,我天天看到老师都是很多笑容,从来不凶巴巴地对我瞪眼。
两类老师都喜欢
辉仔(3岁,入读天河区沙河街幼儿园):我喜欢姐姐老师也喜欢阿姨,跟姐姐在一起很快乐,他们穿的衣服也很漂亮,教我们做游戏教我们唱歌跳舞。我也喜欢阿姨,我吃饭的时候,她经常问我吃饱了吗?我吃得慢的时候,她会喂我吃。
喜欢阿姨型老师
明明(4岁,就读天河市家家乐幼儿园):我喜欢阿姨老师,她像妈妈一样关心我,换衣服什么的都帮我们,还经常伸出大拇指赞我们很乖。
【园长说法】
孩子的视角很直观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幼儿园王园长:如果是师德好,无论长相如何,都是一个好老师,我们都喜欢。而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他们倾向于年轻的老师,因为小朋友的视角是很直观,天真的,不隐藏内心的话,外貌好的老师符合到他们的审美观。年轻老师的优势在于阳光和活跃,而年长的老师优势在于照顾孩子更加细腻和周到,而且经验丰富。
两类老师各有特长
天河区天朗幼儿园朱园长:如果老师相貌好,而且亲切、活泼、声音甜、口才好,经常面带笑容,会讲故事,关心和爱护孩子,会很受小朋友欢迎。年轻的老师优势在于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欠丰富,但是在工作中可以不断地积累,而年长的老师在活力方面可能比上不年轻的老师,但是护理孩子方面更加有优势。
亲近孩子就受欢迎
广州市云天翠庭幼儿园熊园长:孩子有自己的审美眼光,如果打扮老土、而且态度很不友善的样子,他们会从心理上排斥,不愿意跟老师说话;孩子的眼睛也很单纯,如果看到老师对自己好,态度和蔼,富有爱心,而且主动接近孩子,关心孩子,小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给老师掏,所以还是心地善良和亲近孩子的老师更加受孩子欢迎。
【家长说法】
1.“挺姐型”
孩子有欣赏美的眼光
Bryant(孩子2岁半,就读美国某托儿所):孩子还小,才两岁半,但是喜欢年轻漂亮的老师,我也觉得孩子有欣赏美丽的眼光,每个小朋友都喜欢漂亮的,不是吗?
如有代沟可能难接受
丽珍(孩子就读市二幼):我的孩子比较喜欢姐姐型老师,因为她们喜欢跟孩子打成一片,做事情都喜欢跟小朋友商量,特别民主。而他对年长一些的老师就不大喜欢了,说阿姨很严肃地跟他们讲话,心里有点害怕。而我个人觉得是年长的老师跟孩子有代沟,可能不太容易被幼儿接受。
2.“挺姨派”
年长的老师有经验
陈禺琨妈妈(孩子4岁,就读广州艺星幼儿园中一班):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喜欢的老师都是倾向于年长的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尤其是做了母亲的老师,家长更加放心,因为她们有生活体验,知道如何照顾好孩子。
3.“中立派”
老师的态度很重要
丹品(孩子就读金碧第二幼儿园):我觉得幼儿园老师的形象和态度比较重要,孩子喜欢的老师,其外表很友善,和蔼可亲,而且照顾孩子比较细心,声音很好听,不给孩子脸色看。
喜欢“喜欢我的老师”
赵小姐(女儿4岁,就读天河区天燕幼儿园):从女儿口中得知,孩子特别喜欢的幼儿老师是这样的,比如喜欢亲亲孩子,抱抱孩子,面带微笑地真心爱他们。记得有一次,我问女儿:你喜欢哪位老师,她说是“包子”老师,我又继续问她为啥喜欢她,女儿的回答是:因为她喜欢我。看来再小的孩子也有辨别爱的能力。
【专家说法】
相互搭配,优势互补
曾红台(广州市越秀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幼教专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朋友也不例外。小朋友的审美视角是动态的、比较积极的,而且对鲜艳的色彩比较敏感,思维是具体的,有朝气和活力的东西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所以那些长相好打扮漂亮的年轻老师更加吸引孩子的眼球。但是,年长的老师也不会逊色,如果一个老师很温柔、友善、和蔼、性格好、很爱孩子,而且经验丰富,无论年龄大小,同样博得孩子们的好感。所以建议,一个班,有年轻的老师有年长的老师相互搭配,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比如一些要跳要唱的上课内容可以让年轻的老师负责,而年长的老师对孩子生活护理完全能够胜任,或者在管理上和培养新人也是年长老师的优势所在,所以老师要理性对待孩子们的看法。
【小链接】
审美随年龄改变
小孩子的审美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发生微小的变化,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小班幼儿:他们更喜欢教师在生活上给予体贴的照顾,单“生活照顾”一项就占到60%。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小班幼儿时应以照顾为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中班阶段:对“交往因素”、“认知因素”的关注度有所上升,而对“生活照顾因素”的关注度则有较大比率的下降。这是因为中班幼儿对环境已适应,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交往和认知的需求更高了。
大班幼儿:对“生活照顾因素”的关注度继续有所下降,认知需求和交往需求则继续上升,各占25%和35%。教师应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一定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当然这些准备离不开师幼之间的良好交往。
【幼师语言“十应十忌”】
1.应说:”做错了事不要紧,下次改正就好了。”
忌说:“你怎么老犯错误啊?”
2.应说:“对不起,老师说(做)错了。”
忌说:“老师还会说(做)错吗?”
3.应说:“别着急,你一定会做这件事的。”
忌说:“别人都能做好,你为什么做不好?”
4.应说:“你真爱动脑筋,能发现这么多问题。”
忌说:“烦死了,就你的问题多。”
5.应说:“我知道你能和大家一样遵守纪律。”yjs21.Com
忌说:“你为什么总是管不好自己。”
6.应说:“每样菜都有营养、吃了身体好。”
忌说:“这么有营养的菜你都不吃,尽挑食。”
7.应说:“闭上眼睛,一会就能睡着了。”
忌说:“再不睡觉,下午就不要起床了。”
8.应说:“没关系,老师帮你换洗一下。”
忌说:“怎么又把大(小)便弄到裤子上了。”
9.应说:“如果你把他们送回原处就好了。”
忌说:“你总是丢三落四的,没头脑。”
10.应说:“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想想办法帮助他们。”
忌说:“你的孩子今天又犯错误了,回去好好管管。”
【爱孩子就是好老师】
姐姐型老师表现在外形气质好、活泼可爱、亲和力强,有阳光有魅力,这显然是阿姨型老师无法比拟的地方,但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耐心也有待磨练。
阿姨型老师,则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强、和蔼温厚、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管理技巧、照顾孩子更加细腻,这是姐姐型老师需要更加学习的地方。
然而,无论年轻还是年长的老师,都应该具备一些做幼师的基本素质。热爱幼儿是教师最基本的品德,不管老师长相如何,不管老师年龄如何,爱孩子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只要对方从心里爱他、喜欢他,他一定能感知得到。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探究宝贝睡眠不稳
引发宝贝睡眠不安的其他心理原因
1.母婴分离焦虑
有时父母会发现,刚送入幼儿园不久的宝贝,晚上回家后睡眠变得很不安稳,甚至会发生梦魇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白天和父母分离引起的焦虑情绪所导致的,当宝贝的焦虑情绪得到舒缓时,睡眠也就安稳了。
2.父母有焦虑抑郁等情绪
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有抑郁或焦虑的情绪,也会不自然地在育儿过程中传达给宝贝这样的信息,这也会引起宝贝的抑郁或焦虑。因为科学研究表明宝贝是感受外界信息的天才,越小越是如此。
3.迁居或旅行
有时,宝贝变换了生活环境,一时间对周围的情况还不熟悉,会感到无所适从,也会产生焦虑情绪,而这些情绪都会直接影响到宝贝的睡眠状况。
帮助父母解决宝贝心理问题的专家建议
1.给宝贝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尽量让宝贝在熟悉的环境中入睡,甚至睡觉前的“前奏曲”都是相同的,如洗澡、听故事、吃奶、熄灯。让他感觉一切都很熟悉很安详。要尽量减小音量,弄暗灯光,可以尝试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宝贝心情舒畅。
2.多让宝贝参与户外活动
白天尽量让宝贝动静结合起来,多参与户外运动量较大的活动,这样可以消耗他的体能,让他在夜晚的时候感到疲倦,睡起觉来也会更沉稳一些。
3.采用冷处理的方法
如果宝贝的睡眠不安稳,父母也无需当做大事过分关注,尽量持忽视态度,更不要连悠带抱,这样只能让事情更糟糕,还是要坚持让宝贝学习逐渐自己入睡。
4.睡前给宝贝进行身体抚触
如果宝贝是由于心理上的焦虑而影响睡眠的,不妨试试给他来个身体抚触。用手温柔地抚摸宝贝的小肉肉,要慢一些,轻一些,让宝贝感受到父母的抚爱和关注,这样他的心中就会多一份安全感。抚摸的形式可据宝贝的喜好灵活处理,如有的宝贝只要父母一抚摸他的脑门便能安然入睡。
5.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有了宝贝后,夫妻间更要相互理解和关心,共同营造一个令人愉快的家庭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宝贝才能睡得安稳。
宝宝喜欢搞破坏的原因
导读:孩子是破坏专家,什么东西在他手里都能瞬间捣毁,你生气?你教训孩子?首先你应该知道孩子搞破坏的原因。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对此,我们的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
“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幼教专家说,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幼教专家说,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二、“破坏狂”心理揭密--善意、有趣、发泄、好奇......
很多妈妈常常抱怨到:“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其实,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1)好心办坏了事
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儿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成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幼儿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3)发泄心理
因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与大人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成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捣熄了煤炉,让他与家人一起挨饿;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4)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要严肃批评,且绝不能简单满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
(5)发泄心理
因爸妈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便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大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6)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可引导孩子把拆下的东西装配起来,恢复原样。平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不能乱摸乱尝的(如电器、药品),以防事故发生。对爱动手的孩子,可为他们购买拼插、组合玩具,使他们在装装拆拆的活动中体会构造的快乐。
(7)盲目模仿心理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当作行动的榜样,大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妈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8)嫉妒心理
孩子见别人东西比自己的好,产生嫉妒心。由于孩子的情感外露、冲动,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诸行动,搞破坏行为。例如故意剪坏别的小朋友的新衣服,弄坏同伴高档玩具,摔坏同伴新书包、新铅笔盒……嫉妒是一种阴暗、狭隘的心理,它既给孩子心中带来了苦恼,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及与他人的交往。为此,爸妈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让孩子的心胸开阔起来。
(9)报复心理
有些幼儿因弱小,斗不过“强者”,便偷偷地采取报复破坏,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孩子的这种报复行为,爸妈首先要及时制止和批评,然后再问清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诉对方父母或老师,寻求恰当的解决之道。
三、如何教育小小“破坏狂”?
首先,家长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不知所措了?
孩子在六七个月时,开始对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汤匙。当孩子手拿汤匙时,会咬一咬、敲一敲,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你拾给他,他等一下又会把它扔掉。孩子的这些举动,并非故意要惹你生气,其实他已开始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
孩子到一岁时,已经能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说:你会知道按墙上的电灯开关,电灯会亮;玩具小狗上了发条才会走。通常孩子到两岁的时候,就能从结果推想原因了,这种能力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累积而成的。所以,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一再尝试,或将家里搞得一团糟时,家长先别生气,因为对一岁的宝宝而言,这正是学习的最佳环境。?
既然“扔东西”是这阶段孩子正常的行为,作父母的就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反而要为孩子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充分满足孩子扔东西的欲望。您可先将家中不能扔的东西收拾好,再设计一些活动,如:准备一篮大大小小、硬的软的球,让孩子尽情地、有目标地扔,训练他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孩子一再重复的实验行为,对父母的耐心的确是一大考验。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给年轻父母一点建议:让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发现与学习,只要保持环境的安全与清洁,混乱一点又何妨?
这样的父母,老师更喜欢
孩子入园之后,父母身上的责任并非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一方面,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仍然是不能松懈的,父母仍对孩子的教养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做好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桥梁。
所以,家有入园孩子的父母,不仅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同时还得掌握和老师沟通的一些技巧,这样才能帮孩子做好过渡,更顺利地适应校园生活,更好地走向社会化。
今日的文章,我就结合微信后台的典型问题,来聊聊父母与老师沟通的一些注意事项。
既然送孩子进了幼儿园,就要表达对老师起码的尊敬
有些父母——虽然是少数,但的确是存在的,自己有着很优越的社会地位,或者自认为自己在养孩子方面懂得多,再或者本来在现实中就比较高冷,加上一些不良新闻频出,所以往往很难对幼儿园老师心怀敬意。
即使嘴里不说,但是这样的观念一定会体现到我们的言行态度当中。静观育儿微信后台上,收到的一位妈妈的问题,就很有代表性:
我自己一直都很关注育儿这块,所以没对幼儿园怀抱多大期望,只是当做托管的地方。加上因为一些新闻的缘故,对幼儿园老师们的确存在些偏见,在孩子入园一两个月之后,我对孩子的老师也一直都挺淡的(而且平日接送也都是我老公更顺路,他接送的多些)。
今天轮我接孩子,打算要走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主动过来跟我聊天。她提出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我淡淡地跟老师来了句:哦,这些我都知道呢。
那会儿恰好孩子在边上拽我,我就跟老师道谢,说再见了。走之前,我大约看见老师脸上有些没趣,估计是打算跟我好好聊聊的呢?罗老师,我觉着我自己做得有问题,您说是不是?
这位妈妈疑虑得没错,的确有不妥当的地方。因为自己觉得懂得多,也没把老师看得重要,所以才会轻易就把老师晾在一边。
抛开那些新闻事件,既然我们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交给了老师,起码的尊重必须要有,比如老师讲话时要用心听,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老师的谢意,多把自己孩子的进步用积极的口吻告知老师等。
不仅要尊重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助教、生活老师也一样要尊重。父母对老师的冷淡态度,或者对不同老师态度不同,不仅会伤老师们的心,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对老师和学校怀抱的态度。
要知道,老师是除父母之外,孩子生命里另外一个“重要他人”。教会孩子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付出,是父母应该示范、引导孩子学会的一个宝贵品质。
戒除父母自己的分离焦虑,不干扰老师的工作
在9月份孩子刚入园那会儿,曾经有一位玻璃心的妈妈跟我说:
罗老师有个事想跟你说说。我女儿刚入园,很粘我,每次都很不情愿去学校。今天也这样。我看她眼泪汪汪的样儿,心里难受,就忍不住在教室里多待了一会儿。当时我就抱了抱她,跟她耳语几句,想给她多点安慰。可是她的班主任老师,看起来还挺年轻的姑娘严肃地冲我说:妞妞(化名)妈妈,请你离开教室,我们要上课了!我只好尴尬地离开了。因为这老师的一句话,我一整天都觉得不好。这样凶巴巴的老师,把孩子交给她,能让人放心吗?
从这个妈妈的讲述里,可以很明显看出,不仅孩子粘妈妈,妈妈也很粘孩子。妈妈的分离焦虑甚至更严重,以至于传染给了孩子,让孩子愈发不愿意和妈妈分开。母女俩在教室里难舍难分,不但会影响到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而且也的确会干扰到老师的正常工作。
所以,父母最好的做法是,把孩子送进教室、交给老师之后,干脆地道再见,并且快速离开。父母在孩子身边多留恋一会儿,就会对孩子和老师多一会儿干扰。
很多妈妈其实都会发现,孩子明明一个人在陌生环境里玩得挺好的,可是只要一看见妈妈就开始磨叽、腻歪、甚至缠住妈妈不愿意再投入到集体活动当中。这都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一个过渡,是很正常的表现。父母此时该做的,就是在孩子背后“温柔的一推”,帮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怜惜地继续把孩子抱在怀里。
既然孩子已经入园了,父母必须学会信任老师。信任老师并不是看老师是否值得信任(这是你择园时候早就该考虑好的事),信任于父母是一种能力。即使后来,你怀疑老师有些问题,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不公平对待等,也请怀抱信任的态度,认真地听老师如何解释,而不是一腔怒火上来,就把老师推到了自己的敌对面上。
保持跟老师的良好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类活动
有的父母会认为幼儿园也就是玩,旷课逃课也没有关系。还有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生病,甚至不跟老师打招呼就直接好几天不送孩子去学校。再或者遇到学校组织活动,认为无关紧要,并不放在心上。
这都是不合适的做法。
第一,父母最好跟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络、沟通。一个孩子不来上学,也没有音信,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份很大的牵挂。这时,父母发条短信请个假,总可以吧?另外,一般的学校活动,如果父母总认为不重要,不乐意参加,这样孩子每次都不能获得父母的支持,也就自然会影响孩子有效融入他们的新环境。
第二,现在的通讯手段其实很发达,爸妈们有很多渠道去跟老师交流、保持联络,譬如手机短信、微信,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更放松,也更容易聊得深入。比如你若平时没多少机会跟老师当面深聊,就可以通过短信跟老师谈谈孩子的一些习惯、小进步、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帮老师更好地了解、帮助你的孩子。
有时候,若父母方便,甚至可以多问几嘴学校的新活动事宜,甚至毛遂自荐去做自愿者。
你主动融入孩子的校园环境,对孩子是一种鼓舞和情感支持,而且老师们也会非常感激你的。
幼儿园老师们身上都担有很大责任,他们也都不容易。记得我一位同事跟我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每天去接孩子,走在幼儿园感觉就像是游戏闯关。满园的孩子,满教室都是吵嚷声。迎面来的小孩子没几个能够乖乖走直线的,所以你得提防别碰到他们,小心过了一个后面又出来一个。想想自己就接个孩子,尚且如此,老师们一整天对着这些哇哇叫的孩子们,即使再爱孩子,真心也是巨大的挑战。
但凡有过接送孩子经验的父母,应该会对这段话有些体会吧。
人和人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希望老师们如何对待孩子,那么父母首先就如何支持、配合老师们的工作。父母和老师的目标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我们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受宝宝们喜欢的四种父母
导读:如果宝宝令人满意,你的欢喜之情不溢于言表也难;反之,就会失望,甚至有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可你是否想过,宝宝也会以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来衡量和要求爸爸妈妈呢?
给宝宝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希望,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做了。如果宝宝令人满意,你的欢喜之情不溢于言表也难;反之,就会失望,甚至有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可你是否想过,宝宝也会以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来衡量和要求爸爸妈妈呢?
宝宝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
漂亮的桐桐妈
关键词:良好的社会形象
桐桐:我最喜欢妈妈了!小朋友都说我妈妈长得好看呢!我妈妈可会穿衣服了,她还上过电视呢,她在电视里唱歌,还有人给她献花哦!
分析:宝宝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外表、身份、职业、地位等。与其说这是宝宝虚荣心的萌芽,不如说是宝宝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进步表现。桐桐妈的漂亮正满足了桐桐的这种自我意识。
当你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外在形象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务必对宝宝的这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免宝宝步入盲目攀比的误区。
陪玩的鼎鼎爸
关键词:愿意陪伴宝宝
鼎鼎:我知道爸爸平时很忙,但只要他有时间,他就一直陪着我玩。妈妈平时也有时间,可她宁愿跟人家打麻将也不陪我。
分析:宝宝总是希望你能时时陪着他吃喝玩乐,在大人的陪伴中,他满足了自己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博得宝宝的认可和喜欢,陪伴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了。不过,在陪伴宝宝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要知道,溺爱是对宝宝的一种不理智的爱,它会使宝宝最终迷失自己。
不强迫睡午觉的阿良爸
关键词:尊重宝宝
阿良:我中午怎么也睡不着,睡在床上太难受了!可妈妈非得让我睡午觉,爸爸替我求情。我现在中午再也不用睡午觉了!爸爸真好!
分析:尊重是了解、发现宝宝的起点、培养宝宝健康人格和其他诸多美好品格的前提。尊重宝宝,不仅仅是尊重他的人格,而且要尊重他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以及对他采取与其身体心理特征相协调统一的教养方式。睡午觉对于阿良来说并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而不睡午觉却让他感到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尊重宝宝的阿良爸当然会受到阿良的欢迎了!
夜夜讲故事的然然妈
关键词:关心体贴宝宝
然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讲故事给我听。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一个故事都不会讲,我急得快要哭了。妈妈想的真周到,她专门从外地打电话给我讲故事呢!
分析:每个宝宝都有一颗敏感和善于发现的心,你给予他的爱,他会时时体会并铭刻于心;反之,对他的忽视和伤害,他也会牢牢记在心里,并在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然然妈就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念念不忘在女儿睡前给她讲故事,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将女儿挂在心头,然然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爱她呢?
小朋友最喜欢怎样的老师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力。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朋友最喜欢怎样的老师”,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小朋友最喜欢怎样的老师
小朋友最喜欢有趣、友善而有耐心的老师。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能够用有趣的方式教授知识,通过游戏和互动让学习变得有趣。友善和亲切的老师能够给予他们安全感,让他们愿意主动提问和参与课堂活动。
1. 温和友善:
小朋友喜欢有亲和力的老师,他们愿意和这样的老师建立亲密关系。老师的笑容、善意和耐心都能让小朋友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2. 有趣幽默:
小朋友通过玩耍和学习来探索世界,因此他们喜欢那些能够为他们带来乐趣和娱乐的老师。对于课堂内容,老师可以运用幽默的方式来呈现,带给小朋友全新的学习体验。
3. 耐心倾听:
小朋友拥有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善于倾听他们的话语和想法,能够与他们互动和沟通的老师将受到他们的喜爱。通过倾听,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朋友的需求和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指导他们的学习。
4. 激发兴趣:
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是培养他们学习动力的关键。好的老师懂得如何引导他们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小朋友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学习。
5. 公平公正:
小朋友非常看重公平和正义感,他们不喜欢不公平待遇。因此,一个公正公平的老师能够赢得他们的尊重和喜爱。老师以公正的标准对待每个学生,不偏袒或对某个学生过于严厉,能够给予小朋友一个安全和公正的学习环境。
6. 创造力和鼓励:
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小朋友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