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胆怯心理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1-12-09

怎么给孩子扎头发。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胆怯心理怎么形成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儿童胆怯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 交往欲受抑制;二、 自主性发展受阻;三、自尊心受挫。

孩子胆怯心理怎么形成的

一、 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交往活动非常重要。

二、 自主性发展受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 “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未认识到这一特点,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胆怯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采取了责备或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心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胆怯怕生怎么办?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孩子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那么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孩子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孩子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擦不干净。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要克服孩子的胆怯、怕生的心理,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为了发挥教育的

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站在成人的角度,孩子的许多行为都可以找到不少问题,如果因此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第二,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子。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

,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第三,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这些事时,家长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第四,把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也要为孩子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孩子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成人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又如,准备手帕,不让孩子发生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等。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孩子有某些缺点而对孩子的发展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教育。

作用

如何在交往中消除胆怯心理


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闯祸,就吓唬孩子,使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受欺负、吃亏、学坏,常常把孩子关在家中。然而,要想让孩子懂得社交,作为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在交往中自然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幼教专家建议,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家长都要多鼓励孩子大胆和小朋友交往,孩子会在交往中消除害羞、胆怯的心理。另外,父母要带孩子多出去,让他了解和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交往的自信。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一些家长喜欢为自己的孩子“讨说法”,这样做反而会阻挠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因此建议在孩子之间发生无所谓的“冲突”时,家长要以旁观者的姿态,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孩子不喜欢与人打招呼、不喜欢与人交往时,家长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教孩子怎样问路、怎样买东西、怎样接电话,当孩子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良好的回馈,这会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当孩子不愿意参加活动、不愿意与人交往时,家长可以尝试和他一起活动,让他亲身体会到参与活动的快乐,培养他大胆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自信。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 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这个时期的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的行为。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的社会角色和性的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② 儿童期

2岁左右的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的男孩特别听阿姨的话。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有的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的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的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的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的现象。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的。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的萌芽。7-8岁的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③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时期。在9-ll岁,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的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的性的接触(有的则表现为早恋)。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的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

幼儿自卑心理的形成及纠正


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分辨和行为能力差,不可避免地犯一些所谓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可怕,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很正常的。可怕的是,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幼儿进行引导,致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幼儿自卑心理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父母过于苛求。父母总是指责幼儿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在孩子短暂的生活中,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会觉得一事无成,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一种自卑心理。

二、父母之间的攀比。父母盲目地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责骂训斥,讽刺挖苦,会使自家的孩子越来越自卑。

三、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态度专横,经常打骂孩子。其实“棍棒教育不仅不能使孩子受到正面教育,而且会使他们直觉上以为自己力量弱小,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

四、有的父母对幼儿的吃喝拉撒,以至玩玩具、交朋友的细枝末节,都有规定,甚至包办代替,不给他们留任何发挥才干的机会,使孩子极少体验到自己的决定、行为所带来的成功感,无形中产生自卑心理。

五、父母及其家庭成员遇事无主见,缺乏自信,平常总说“不行”,孩子耳濡目染,便学习模仿,最终形成“大人不行,我当然更不行了。”等一类的自卑心理。

对于儿童阶段产生的自卑心理,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只要注意纠正,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不注意调控,少数幼儿会变得更加孤僻、懦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家长如发现幼儿有自卑表现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达程中难免发生错误,做到对幼儿不一味地责备、训斥,同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独立“闯世界”。只要孩子有了成功和进步,即使只是很小的一点,就及时对其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培养自信心。

如何让胆怯的孩子变勇敢


孩子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特别拘束,坐立难安,不敢与人对视,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说起话来则前言不搭后语,缺乏相应的逻辑性、连贯性。孩子常常不愿意去公共场合,哪怕是去亲朋好友家也难以接受。

这就是孩子的胆怯表现。

胆怯,其实质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特定对象的胆小、害怕、畏缩,伴有相应的生理上的变化甚或出现逃避行为表现。胆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曾有过 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别不同而已。过于胆怯者,往往防碍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

胆怯的孩子,应该注重并加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如独立购物,自行选取适当的物品等)。

鼓励并带引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与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鼓励并带引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志愿者团体等)。

借助家庭、学校、伙伴、亲朋好友 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面队胆怯的孩子,切忌顺其自然、与同龄孩子比对甚或辱骂,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关系帮助并 引导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孩子因胆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以缓解孩子的胆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心得:“胆怯孩子”根治之我见


育儿心得:“胆怯孩子”根治之我见

在幼儿园教师其实没有多高的地位,我们时常被孩子称为“妈妈”,有时称为“姥姥”,还有时称为“奶奶”,不是我的地位提高了而是宝贝们在玩耍的时候不经意的就喊出口了。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孩子的伙伴,让宝贝们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快乐成长。

班里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比妈妈还要亲,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孩子是我们所倡导的,所喜欢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们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变利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努力为孩子们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放下架子。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第一位幼儿,作为伙伴与他们游戏、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孩子去做,要引导孩子动做。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规程”所要求的“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寓教育于乐”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三、用“放大镜”看幼儿。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其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本班有个小朋友爱捣乱,只要他有点进步,他那方面做得好,我就给予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现在有很大进步,越来越遵守纪律了。这些赞美的高速就像一个个小光环一样,时刻照耀着他们,是他们感到无限的光荣。

所以,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伙伴,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

隔代教育使得有些孩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


我班马凝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他从小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从小就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所以他的胆子特别小,平时和同学一起活动,总是怯生生的,象一个女孩子。体育课上,男生大多生龙活虎,他在一边看,不敢和别人竞争。课外,他也静静的做在那里,很少和同学在外交往。

三月份的一天,我班上音乐课,同学们男女生唱歌比赛。每个同学都兴致勃勃,唯独他一听到唱歌对抗,就把头低到了桌子底下。根据规则,不管哪一边如果出现接不上歌的同学,哪一边就算输。随着一批爱好唱歌同学的才艺展示,比赛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程度,大家都争抢着唱歌,“紧张”气氛弥漫着全班。为了缓和一下气氛,也为了使比赛不出现空白,我宣布比赛暂停5分钟,由负责人安排一下后面同学的出场顺序、唱歌内容。我特意让负责人特别去“关照”一下马凝。负责人快速走到了马凝的面前,不断给他做着示范,鼓励他唱高些、大方些……

终于轮到了马凝,他忸忸怩怩,还是不敢站起来。“对手”中有些也忍不住了,小声地议论着,准备庆祝自己的“胜利”。这些声音更加刺激了马凝,他的脸顿时红到了耳根。见马凝心理压力实在太大了,我灵机一动,干脆做手势让马凝脸朝着同伴坐着唱。对方刚想提出“抗议”,我赶紧向他们做了一个两手下压、保持安静的动作……

马凝的声音终于飘出来了,可那声音却在不住地颤抖……我又马上做了一个双手上提让大家合唱的动作。男生们立刻“心有灵犀一点通”,马上跟着伴唱。女生也会意地唱了起来,所有同学不约而同地唱了起来,独唱变成了全班大合唱。

一曲终于结束了,可教室里却传出了雷鸣般的长久不息的掌声……马凝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勇敢地抬起了他那几乎低了一节课时间的头。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一点勇敢、一点自信……

教育反思:

父母出去打工,隔代教育使得我们现在有些孩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不愿表现自己,不愿与人交流……长期以往,自然就会形成孤僻、胆小的性格。虽然这是一次小小的班级唱歌比赛,但是,对于马凝来说,可能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能会使他从此敞开心扉,变得乐观自信……作为教师,我们难道不应该从这些细微的细节变化去真心呵护这一颗颗封闭、脆弱的心灵吗?

亲子教育——怎么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心理?


很多孩子在刚进学校或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这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分不开的,但主要原因有下面三种:

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赖父母生活,不能对专制的父母进行反抗,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发泄给老师。

老师忽视或冷淡孩子,孩子通过抵触来引起老师注意

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业的优秀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外,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的孩子经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给他提问,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式来实现被注意的愿望。

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当

有许多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都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在抵触情绪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积极的因素。孩子的抵触情绪表明了这些孩子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不事事言听计从,依赖别人,这样的孩子以“抵触”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抵触情绪还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呢!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折射出我们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够合理的一面,它也会提醒教师和学校改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家长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长提供了一双耳朵,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自己的态度,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家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

作为家长,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有的家长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溺爱孩子,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更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其结果只可能更糟。孩子的认识有的时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点上,家长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共情心,有的时候也称之为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与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话,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善于提问题,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积极配合好老师教育孩子

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迥异。在家里非常勤快,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表现。在这时候,家长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的另一侧面,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分析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给孩子一个接近的教育价值观,不至于让孩子无所适从。

家园共育《孩子胆怯心理怎么形成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么给孩子扎头发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胆怯是这样形成的 一、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交往活动非常重要。 二、自主性发展受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
    2021-09-08 阅读全文
  • 孩子胆怯怕生怎么办?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
    2020-10-12 阅读全文
  • 如何在交往中消除胆怯心理 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闯祸,就吓唬孩子,使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受欺负、吃亏、学坏,常常把孩子关在家中。然而,要想让孩子懂得社交,作为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鼓...
    2021-12-15 阅读全文
  •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
    2021-09-09 阅读全文
  • 幼儿自卑心理的形成及纠正 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分辨和行为能力差,不可避免地犯一些所谓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可怕,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很正常的。可怕的是,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幼儿进行引导,致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幼儿自卑心理的...
    2022-01-31 阅读全文

一、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交往活动非常重要。 二、自主性发展受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

2021-09-08 阅读全文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

2020-10-12 阅读全文

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闯祸,就吓唬孩子,使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受欺负、吃亏、学坏,常常把孩子关在家中。然而,要想让孩子懂得社交,作为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鼓...

2021-12-15 阅读全文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

2021-09-09 阅读全文

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分辨和行为能力差,不可避免地犯一些所谓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可怕,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很正常的。可怕的是,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幼儿进行引导,致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幼儿自卑心理的...

2022-01-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