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中的神奇心理效应

发布时间:2021-11-30

幼儿心理教育笔记。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育中的神奇心理效应”,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或教育者,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实施家教要巧用心理效应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而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

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发,抚抚孩子的肩,弹弹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家教时如何巧用心理效应


无论神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爸妈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导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爸妈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导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1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您可真能干,大家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而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您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您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爸妈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导效果,大家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大家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她,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大家也不必劈头1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大家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大家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1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1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您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认为那1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娇娇第2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您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

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认为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出现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很多爸妈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此,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发,抚抚孩子的肩,弹弹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她的手,注视着她的眼睛,对她说:"不管发生神马,您对大家都是最重要的,大家永远爱您,支持您!"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爸妈的推荐。

家庭教育中的五个心理规律 你知道吗?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爸爸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心理规律1: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测试,A组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这一实验在人身上也有效。

这正是“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2: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3: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们仍然很不满,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进行了一项试验,用两年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父母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4: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5: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揭秘孩子成长中的“微心理”


女孩成了“双面人”

一名小学老师:我任教小学二年级。我班有个女孩,在校表现很好,可只要一看到她父母,就会无故哭闹。

专家:女孩的问题,可能就出在“平时在学校表现很好”上。孩子在校压抑了太多负面情绪,只好回家发泄。要帮助她重新制订“好学生”的标准,教会她正确表达负面情绪的方法。

同学给我起绰号

一名初二女生:我遇到困难时总是缺乏勇气。前不久班里有位同学给我起了个绰号,全班同学都放在嘴上,我心里很气,却没有勇气和他们去说,我该怎么办?

专家:我想,那些绰号如果不带侮辱性,我们可以坦然接受,至少你还是同学关注的对象,而且,你可以和同学沟通,让他们以后不要这样称呼你。需要改变的是你遇到困难就想逃避的想法。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应对挫折的态度是否积极,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一位母亲:儿子今年13岁,最近,总喜欢跟同学电话聊天,而且还不让我们听到。后来我发现他总是和一个女生打电话,聊天时间也越来越长。

专家:你与儿子之间的沟通似乎是单向的。其实,孩子有一些比较好的异性朋友很正常,问题是如何把握好尺度,建议你先心平气和地听听孩子的想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中的神奇心理效应》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心理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实施家教要巧用心理效应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
    2021-04-21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奖励的效应》 黄嘉硕小朋友在家里吃饭就是要吃很久很久,而且跑来跑去,就算妈妈给他定时或者奖励也是慢慢吞吞,但在幼儿园其实还好不算很慢,也不会跑,就是爱吃肉不爱吃菜,然后吃饭常规坐姿很差,椅子摇来摇去,还爱左顾右...
    2021-06-08 阅读全文
  • 家教时如何巧用心理效应 无论神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爸妈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导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
    2021-01-2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组长”效应 教育随笔:“组长”效应 “组长”一组之长,老师之下,全班幼儿之上,孩子们心中至高无上,而且,孩子们已是大班的孩子了,有必要放放他们了。 利用这点,我们班的两位老师达成共识,并和小朋友商量了“组长”的产...
    2021-05-2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班长”效应 教育随笔:“班长”效应 “班长”一班之长,老师之下,全班幼儿之上,孩子们心中至高无上,而且,孩子们已是大班的孩子了,有必要放放他们了。 利用这点,我们班的两位老师达成共识,并和小朋友商量了“班...
    2021-05-02 阅读全文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

2021-04-21 阅读全文

黄嘉硕小朋友在家里吃饭就是要吃很久很久,而且跑来跑去,就算妈妈给他定时或者奖励也是慢慢吞吞,但在幼儿园其实还好不算很慢,也不会跑,就是爱吃肉不爱吃菜,然后吃饭常规坐姿很差,椅子摇来摇去,还爱左顾右...

2021-06-08 阅读全文

无论神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爸妈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导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

2021-01-29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组长”效应 “组长”一组之长,老师之下,全班幼儿之上,孩子们心中至高无上,而且,孩子们已是大班的孩子了,有必要放放他们了。 利用这点,我们班的两位老师达成共识,并和小朋友商量了“组长”的产...

2021-05-20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班长”效应 “班长”一班之长,老师之下,全班幼儿之上,孩子们心中至高无上,而且,孩子们已是大班的孩子了,有必要放放他们了。 利用这点,我们班的两位老师达成共识,并和小朋友商量了“班...

2021-05-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