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

发布时间:2021-10-06

家庭教育。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总是不听话,不少父母常为此对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骂责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我讲一位外国父亲与其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这个家的几个孩子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他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如影片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亲问,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他对孩子说:“我选用了你们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是什么新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点狗粪。”接着,这位父亲又向孩子们保证,新添的狗粪只加了一点点,丝毫也不影响蛋糕的美味,他说自己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劝再劝,孩子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尝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种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们习惯的思维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块蛋糕,哪怕只加了一点点狗粪,都会使美味佳肴变得令人作呕。父亲说,虽然电影行业让人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位父亲的一席话让孩子们心中敞亮了,孩子们此后再没提过要看限制级影片。好一个睿智的父亲,他的做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一个掺了狗粪的蛋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该如何取舍。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寓教于乐”是易被孩子接受的学习方式


孩子长这么大,育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曾尝过,闭上眼睛一想,脑海里就如放电影般浮现出孩子成长经历中的一幕一幕。

记得彤彤不满一岁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了一场经典教育的理念讲座,听完讲座,深受启发。从那以后,我试着让彤彤听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刚开始她还不会说话,也不懂得自己选择,让她听什么她就吸收什么,《三字经》、《老子》、《论语》等经典作品都听过,对她语言功能的开发起了很好的诱导作用。

彤彤慢慢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就不再喜欢听了,现在很难让她静下心来听这些东西。

一天晚上,我坐在沙发上拿着彤彤喜欢的玩具大耳朵兔兔摆弄着玩,彤彤看见后,跑过来跟我抢,我拽着大耳朵兔兔的两只耳朵,彤彤拽着大耳朵兔兔的两只脚

,我们爷俩我拽过来她拽过去,一来一往,本来彤彤过来是抢玩具的,结果把彤彤逗得前仰后合。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心想:“何不趁机教她学点东西呢。”我和她抢拽大耳朵兔兔的同时,首先从哼唱儿歌《拔萝卜》开始,接着给她背《三字经》、《论语》,我唱她也和我一起唱,我跳她也和我一起跳,我们爷俩玩的不亦乐乎。我和彤彤就这样玩了一晚上。彤彤不但玩的很高兴,不经意间还学会了长大后不再想听的《三字经》和《论语》里面的很多内容。

看来,“寓教于乐”是一种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学习方式,朋友们不妨试一试。

家庭教育6个误区易惯坏孩子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儿书刊充斥市场,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总结那些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


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比西方而言有优势,也有劣势,今天小编就来总结一下普遍的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且罗列了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史“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总结那些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

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

中国有些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

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讲道理VS具体指导

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

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警惕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第一,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请你们想一想,夫妻之间老唠叨你还烦呢。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第二,数落式

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将数落式彻底取消。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

第三,训斥式

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第四,打骂式

打骂式的父母数量不多,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第五,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父母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六,包办式、陪读式

孩子的学习你都替他操心到,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第七,达标式

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五种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父母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孩子乐于接受的说话方式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2.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苗苗,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2.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应该这样做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开心话语:带理说

场景与假设

1.您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厉害。”您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

2.女儿今天帮您洗碗了,您很开心,于是递给她一个苹果:“来,这是妈妈奖励给你的!”可您发现,女儿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奖励或者鼓励的话。

事实与结果

家长觉得越来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乐的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反倒让他哭起了鼻子。开心话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开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过,如何让开心话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却并非易事。

应该这样做

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忧心话语:变通说

场景与假设

1.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已经找您谈过很多次话了,作为孩子的母亲,您感到特别忧心,于是您对孩子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

”可儿子的成绩却下滑得更厉害了。

2.3岁的儿子变成了“小霸王”,不让任何人动他的玩具、零食、动画书,您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孩子这么小,说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吓唬他:“宝宝,将你的东西分一点给大家吧,否则妈妈就不高兴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兴不高兴,依然“霸道”。

事实与结果

孩子让家长忧心、烦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将忧心话语变通说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说得好能使孩子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说得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成孩子的“心病”。

应该这样做

如果孩子成绩下滑了,您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您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让他试着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触到友谊和分享换来更多的东西和快乐,自然会改掉这个陋习。对于一些不适合直接同孩子当面说的话题,可采取留纸条、写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总之,家长间接式的变通做法,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谈话方式随孩子成长变化

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譬如:

1.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长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此时,家长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大多数家长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家长便期望孩子能少给自己添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较温和;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此阶段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2.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家长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已然是两个成年人的对话方式。

从回顾家长与孩子谈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

八个愉快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不过,此时她仍会需要你的大力支持。举个例子,虽然你的孩子很愿意在星期六的早上去管弦乐队排练,但如果你不送她去的话,她还是有可能中断或放弃的。多数孩子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因此父母们必须对此做出投入。除非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不然孩子就会失去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精神去做事,转而决定去看电视或小朋友们做游戏去了。

二、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绘画或体育上有某种天分,做父母的你就应该给他提供一切机会去发展他的才能。

逼迫是不对的,鼓励才是有益的。不要在一个孩子还不会走的时候就让他去跑。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来时,你应该给予他你所能给的帮助。

三、找找是否有隐藏在暗中的困难存在

这话听起来不言自明。但实际上,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

良好的环境同等重要。某些孩子在安静的房间里注意力最为集中,而有些却喜欢热闹的背景环境。如果你的孩子说他不喜欢被独自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那么就让他在厨房边上的餐桌上做作业。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四、积极地谈论你自己的工作

结束了一整天令人心烦的工作之后已精疲力竭,这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这样的状态下,向你的孩子讲述你工作中发生的令你高兴的事情和令你不高兴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激发他的憧憬和热情,他会想:“如果我努力工作的话,我会像妈妈一样成功。”如果你身陷于一份乏味的工作之中,的确没有什么值得与孩子们分享的,那么就告诉他,如果你无法获得一定的资格或学历,你就无法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有时,孩子会从不愿意像父母那样生活的想法中找到动力。

五、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相反,如果你耐下心来向他解释为什么你认为继续练下去是重要的,他有可能会转过神来同意你的看法。即使他仍不同意也没关系,他很可能有自己的看法。父母也应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告诉他,无论他怎么做,他学过的东西都会收藏在他的经历中,永远不会浪费掉。

六、重视赞扬的作用

不断给你的孩子以赞扬是极重要的一条劝告,但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孩子一点也不傻。如果他给你看他刚做完的某个东西,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你此时应说的是:“我很喜欢你在文章中论述这个观点的方法,这样说很发人深省。”或者“你的音阶弹得非常流畅。”等等。于是,孩子知道了你的确对他的小小成绩很感兴趣,下次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得你的赞扬。

七、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这种做法让孩子们在考试前变得十分焦躁不安,想着这次考试得失攸关,而一旦他们没能考好,就又会变得郁闷不乐。

从理论上讲,做得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但是实际上,如果的确会有某种物质激励存在的话,多数孩子会表现得很出色。因此,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如果他们做得好,应给他们一个小礼物以示赞赏和鼓励。这样做是积极的推动,而且如果他们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也不会因此而过分愁眉苦脸。

八、让他们不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小孩子们能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鼓励,他们就会茁壮成长。经常冲着孩子大叫大嚷:“你又在那儿干什么呢?”的父母像是往他们孩子的心中刺了一剑似的,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伤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放松、听音乐,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发呆。然后呢,当我们的“电池”重新充足电时,我们将精神抖擞,准备好去面对下一个挑战。孩子也是一样!

孩子接受溺爱方式教育的五个信号


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就是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几种情况,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01

对外人发脾气

当孩子会说“我”这个词的时候,意味着孩子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孩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发脾气。不过大多数孩子都是局限于“窝里横”,虽然偶尔对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还是比较收敛的。

但是,如果孩子对外人都经常耍性子、发脾气的话,可能意味着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有点过度膨胀了。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对孩子有点过于顺从了。

02

跟父母谈条件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往往就会萌发“交换观念”,用自己的劳动去跟父母换一些小奖励:“妈妈,我考了100分,你能带我去吃必胜客吗?”“妈妈,我要是好好吃饭的话,一会能让我看会动画片吗?”这是一种很聪明的行为,有付出,有回报。

但是有的孩子,却发展到了无理谈条件甚至威胁父母的程度:“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这明显就是“强盗逻辑”,不跟你讲道理,反正你必须满足我!也就是说,孩子在试图控制你!

如果有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诱惑来要求孩子做事情。

03

拒绝分享

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还是比较正常的,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甚至小学,仍然不愿意分享的话,就不是什么好苗头了。

任由孩子发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学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爷爷奶奶分享。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非常自私,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真心朋友不多。

04

使唤爷爷奶奶

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对爷爷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学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么才来接我?”“菜这么咸,你老糊涂了么?”……

一般来说,当孩子尝试着挑战家长权威的时候,一般都是拿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下手的。因为老人往往舍不得训孩子,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时间长了,“自我中心”的意识会急剧膨胀,变得目无尊长,叛逆难管。等到了青春期,就会很难控制。而且,孩子现在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是将来对年迈的父母的态度。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chen1252139371,教育联盟之精英学习圈!

05

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有些孩子“眼里没活儿”:自己书桌乱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滩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妈妈忙着做饭让他帮忙摘菜都不乐意。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自我安慰:“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绩弄好就行”“现在懒点就懒点吧,长大就好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因所谓的“爱”而不让孩子参与家务,那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发展,越长大越不好管教。

教育孩子,平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这样的话语尽量不要说

“不要怪他,他还小,长大了就不这样了!”

经常见到这样的护子心切的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孩子闯了祸别人找上门,都会用“孩子小,别跟他一般见识”来替孩子开脱,试问这个社会会以“还小”为借口原谅孩子的一切过失吗?

“乖乖吃饭,吃完饭妈妈给你买......"

听完这句话,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拿不吃饭、不上学等理由威胁你了,暂时的诱惑或许会让孩子听话,但是你总不能整天用这种诱惑的方法使孩子听话吧?

“桌子坏坏,打它,谁让他磕着宝宝的?”

无形之中你在告诉孩子,孩子磕到是桌子的过错,与自己的不小心没有关系。时间久了,孩子会养成一种推卸责任的意识,对孩子的将来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学会拒绝

从明天起,拒绝百依百顺,拒绝心软,不要因为看见孩子掉眼泪就慌忙的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做家长:该买的、需要的咱一样也不给孩子落下,不该买的、多余的,能不买就不买。

惯子如杀子,愿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开明的父母,让孩子活的有温度、有力度、也要有“难度”,孩子一定要爱,但千万不要溺爱!

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习”


整理分享一些教育学者的孩子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对爸爸妈妈们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指引,下面分享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习”。

在生活中我经常碰到这样一个情况,有些家长朋友们在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常常和我说,陈老师请帮帮我和我的家庭,孩子不听话,和家里有矛盾,怎样怎样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反问这些家长朋友们,你想孩子怎样怎样呢?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家长朋友的注意力往往都不在学习上,把学习成绩的好坏抛在最后面,甚至压根不在乎学习了。他们需要的是解决当下最紧急的矛盾。但是在孩子慢慢的懂事后,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又慢慢的突显出来。由此可见,学习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的系统组成部分。今天给朋友们分享一下关于“学习”我是怎么理解的。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了《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提出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今天,我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学习分层提升的思考。

学习是我们一生中挂在嘴边最多,付出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大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效率和效果都不是很高,在学习的历程中,我经历了最差的学生,甚至被老师赶出教室、一年时间逃课100多节,我也经历了最好的学生,在20年前,被保送当地最好高中并考上北京大学。再加上近二十年工作实际的持续学习,归纳了对应学习的五个层次,供大家分享探讨。

一、学习的意愿

主观意愿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学习意愿就像一个总阀门,你打开了没有,愿不愿意打开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开关,这一点至关重要,否则后面都无从谈起。

曾经有个年青人急于取得事业成功,他听说有个智者通晓成功的秘诀,于是跋山涉水找到了智者。智者接待了他却并未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他跟随自己来到了海边,并一直走进大海。尽管身体已经被海水淹没了一半,但智者仍然要求向大海深处前进。就在海水就要没过脖子的时候,智者突然将年青人的头按在了水中。年青人拼命挣扎,用出全身的力气终于挣脱了。

这时,智者笑着对年青人说:“这就是我给你的答案,如果你渴求获得成功的愿望像是要呼吸到空气这样强烈,那么你就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秘诀。”年青人听后用心地点了点头。几年以后,这个青年真的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坚定的信念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他的理想。

我们的毛主席非常热爱学习,在一次打仗胜利缴获了的武器中,发现了一箱书籍,他如获至宝,体现对知识强烈的饥饿感,而这种内心深处的反应则是意愿的身体信号,就像喜欢打球、打麻将一样,几天都有一种心想的感觉,说明意愿在你内心有了反应,有了暗示,甚至有了潜意识,那么意愿已经产生了。

意愿位于学习之首,需要氛围熏陶,需要目标引领,需要榜样引路,一旦有了学习的意愿,就像打开了内心的窗口,学习可以扬帆起航了。

二、学习的投入

学习意愿的总阀门,就像水龙头开启后,那第二步就是你愿意放出多少水资源。投入的资源包括三个部分。

时间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0000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学习八个小时,一周工作学习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无论谁在要想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就,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和积累,并且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把知识通过经验转化为智慧。

我们回想到中学时期,可以看到每周学习60-80小时,那真是学习的巅峰时期;进入社会工作后,用于学习的时间大大的减少,甚至连看书的时间都没了。大家比对一下念书时期和工作时间对新知识的学习,显而易见的学习投入的时间成为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学习投入时间的量化,成为真正爱学习的第一步。

精力 每个人每天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把最好的精力、大脑最佳的状态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是对学习效率提升最大的支持。

资金 学习资金的投入非常重要,不仅要投入而且一定要放在学习提升的方向和效率上去,去买书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去听优秀的主题课程提升专业水平,去请有关的能人强人聚餐交流进行知识升级交换。

利用资金投入到一般学习层面很难实现的稀缺性,不断提升学习的高效能。因此,学习资金在个人总收入的比例又成为一个新的维度,你投入了多少,占比多少,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总结一下学习的投入,静静的问问自己,每周的学习时间是多少,主要精力放在了哪里,学习资金投入了多少,答案一一在心。不必难过,莎士比亚说过: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最重要的是下一段你愿意投入多少。

三、学习的路径

当我们完成了学习意愿和投入以后,“阀门”打开了,“水量”也控制了。学习的路径就变得重要了,水管里的水往哪里流动呢?水管应该怎么铺?是怎么展开?在人一生中,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路径大致分为三个渠道:

与父母的学习

都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而且孩子对父母的学习也有一些些先后的顺序,大致上在0-3岁的时候,主要是和母亲学习,3-6岁慢慢的与母亲学习完毕,6-12岁的时候逐步向父亲学习。基本12岁以后,孩子与父母学习完毕,孩子开始有个雏形了。从这里大家可以发现了没有,12岁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些很明确的自我意识,几乎是所有孩子叛逆的开始的年龄。孩子在这个阶段自认为把父母看透了,社会阅历和其他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始与父母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叛逆期的话题我们先不深入,这个太多了。总而言之,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用自己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作为孩子学习路劲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渠道,我们更应该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学校中的学习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从小就把孩子送到一些教育机构中学习,传统的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技能兴趣方面的有音乐、美术等,这里我们统称一下学校。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在此我说说我的感受,好的学校固然是好,但是我们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最适合他的,而不是社会上最好的。

社会上的学习

社会上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是学习知识的。社会就像一所大大的学校,里面什么知识都有。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生存,就需要通过与社会接触、学习,学会对知识的沉淀和融会贯通,学会如何应用各种能力。在我的冬夏令营里,我就为孩子们设计了24小时社会生存环境,让孩子提前感受感受社会。在这一天里,让孩子们一起出门“打工”“创业”,这一天的生计要靠“感召”来完成,可以选择“打工”,也可以选择“创业”“做买卖”来完成。而且除了满足一天的生活开支之外,还要讲多余的款项捐给慈善机构。在这一天里,孩子们会碰到挫折,也会有成功后的喜悦。

当我们结束了学校学习的生涯,在社会上,我们还需要通过线上、线下和自我的学习来让我们更加强大。

线上学习:也就是单向学习。可以从纸媒类的书、报、杂志等切入,文献类可以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等数据库获取大量论文见解,论坛类可以从互联网渠道获取网友的真知灼见,讲座类可以从视频、电视台等渠道获取。当前,线上路径非常发达,可以找到大部分你想要的知识。

线下学习:就是要互动学习,这个相对要难些,需要一定的平台和人际可以联合。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志同道合之人学习,形成学习小团体,让知识激荡,让知识交换。向先进大师学习,积极寻找或创造机会向大师学习,他的只言片语也许就可以打开你的天性和悟性。向能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折其善者而从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关键要通过博采众长,来完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的效能不断提高。

自我学习:大量的知识引入以后,还要开展自我学习,把知识进行排列和组合,把知识进行辩证和琢磨,转化成自由的知识圈,让所有的路径在自己的大脑做一次汇集和融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学习的路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常言道:常识学习是基础,先进学习才是核心。我们需要去探寻导师,指引上路;需要社区论坛,紧跟时势;需要探寻好书,掌握常识;需要探寻挚友,相互激励;需要独自思考感悟,方能沉淀融合。只有路径越广,联结越多,思悟越深,集成越好,那么学习提升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四、学习的实践

我们有了学习的意愿,通过投入各种资源和丰富的路劲充实自己,我们知识面自然上升起来,但一切还处于理论知识层面。

有句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在这里我们引入知识分层的概念,知识包括理论、实践、悟性知识三个层次。

理论知识是我们从书本、文件或者讲授中得到的知识,是经过转化的知识,可能有片面性和适应性。

实践知识是我们通过工作实践中直接得到的知识,非常实用和有效。

悟性知识我们则通常称为真知和真理,他是通过理论和实践融合以后感悟到的知识,其获取难度最大、效果最好。

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实践行为完善学到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最后通过实践和理论的融合验证,转化出更多的悟性知识,完善和升级知识的结构,最终实现知识学习的融汇贯通,从而达到“实践检验真理”的新境界。这个就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佛学了,佛学经典里表述的就是让我们去洞见世间万物。

五、学习的成果

学习的意愿、投入、路劲、实践这些都在做加法,学习的成果就是做减法。我们将前面所有学到的知识导入后,将大量的知识和数据简约化、精炼化、条理化。

学习的成果我们就是要归纳总结学到的大量知识,这样我们学习的效率、学习的结果将事半功倍,对事物的认识和决策将更加精准高效,这才是学习的高境界。

以上就是我对学习的五个层次的理解。这五个层次环环相扣,请大家细细品味。

喜欢《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寓教于乐”是易被孩子接受的学习方式 孩子长这么大,育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曾尝过,闭上眼睛一想,脑海里就如放电影般浮现出孩子成长经历中的一幕一幕。 记得彤彤不满一岁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了一场经典教育的理念讲座,听完讲座,深受启发...
    2020-12-01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6个误区易惯坏孩子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
    2021-12-25 阅读全文
  • 总结那些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 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比西方而言有优势,也有劣势,今天小编就来总结一下普遍的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且罗列了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
    2021-09-04 阅读全文
  • 用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来教育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结构的原因,在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个个都娇生惯养的,自理能力是越来越差,小班的孩子更不用说了。在相处的日子中,我发现班内的孩子虽然在老师、阿姨的帮助下大部分都学会穿鞋子了,但左右...
    2021-02-22 阅读全文
  • 孩子乐于接受的说话方式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
    2021-12-25 阅读全文

孩子长这么大,育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曾尝过,闭上眼睛一想,脑海里就如放电影般浮现出孩子成长经历中的一幕一幕。 记得彤彤不满一岁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了一场经典教育的理念讲座,听完讲座,深受启发...

2020-12-01 阅读全文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

2021-12-25 阅读全文

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比西方而言有优势,也有劣势,今天小编就来总结一下普遍的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且罗列了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

2021-09-04 阅读全文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结构的原因,在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个个都娇生惯养的,自理能力是越来越差,小班的孩子更不用说了。在相处的日子中,我发现班内的孩子虽然在老师、阿姨的帮助下大部分都学会穿鞋子了,但左右...

2021-02-22 阅读全文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

2021-12-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