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听情绪课以后的感想

发布时间:2021-05-04

听幼儿故事。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听情绪课以后的感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今天,钟教师上了节情绪课,其目的在于激发幼儿日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在公众面前的表现力。

教师以律动开始了这节课。孩子们又红又专和着音乐的节奏跟着教师做着优美的动作。之后邀请两家长神秘出场,并请两位妈妈唱歌,讲故事,应该说这样的开始是很吸引幼儿的,幼儿也跟着老师的牵引进入了课堂。可是当老师要求幼儿回忆自己妈妈之前只是介绍了一位家长的外貌特征并且是用很简短的几名话:“**小朋友的妈妈是一位漂亮的妈妈,头发长长的,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很漂亮是不是呀?”然后请小朋友回忆自己的妈妈,因为有对母亲的爱,那么在讲解时,她的语言就会更加的丰富。在这里还可以告诉幼儿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由于教师语言的不丰富,所以幼儿在回忆母亲时,语言也是非常的简单,平淡。虽然老师在不断地进行暗示和提醒。可幼儿像挤牙膏似的说出一点。

当老师再次邀请家长示范如何抱娃娃时,那位红毛线衣的家长很自然地接过娃娃抱在怀里,一只手就在不停的轻轻地拍着娃娃。而另一位家长的抱法和这位家长就有不同之处,两位家长都是用一只手托住娃娃的头。穿红色毛衣的家长另一只手是将娃娃两腿并拢靠在身上,环抱住并托住娃娃的臀部。另一位家长的手则是从娃娃的两腿间伸过去托住娃娃的臀部。这时,老师可以问家长为什么是这样抱。讲一讲当娃娃不会说话前,尤其是婴儿都是用哭声来表达一切的,如饿了,尿了,生病了。冷了,热了等等。而妈妈则要用心去领会宝宝的各种哭声,当宝宝满足的微笑时,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当宝宝病了妈妈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当妈妈无法安抚宝宝,而宝宝大哭不止时,又是怎样的?当然还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让幼儿体会模仿。可能是因为钟老师没有为人母,所以她的语言表情在这里都没有淋漓尽至地表现出来,但是她可以请家长讲并表演。而不是在家长示范抱娃娃后立即发娃娃给幼儿。虽然老师引导幼儿如何抱娃娃,哄娃娃,以及娃娃饿要用奶瓶给娃娃喂奶,娃娃要睡了,给娃娃唱摇篮曲。在这一重要的环节里,大部分幼儿没有进入角色。但都跟着老师一起抱着。哄着娃娃,可眼睛始终没有看过一眼手中的娃娃。

值得一担的是教师的教态很好,说话的语气也很好。可是,说话时连带的字太多,并不是把每个字说得清楚,建议今后和幼儿说话(交谈)时,应该慢一点,把每个字都说清楚。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玩具坏了以后......


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带自己心爱的玩具来园,在自由活动时相互交流、嬉戏玩耍,从中也促进了他们各种能力的提高。但是幼儿在自由活动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弄坏玩具的现象,作为教师如何妥善处理引导,使幼儿的游戏得以延续和深化呢?

实例记录

自由活动中有几个小男孩带来了一些变形玩具,吸引了一部分小朋友一起游戏。他们拆拆叠叠,灵活地变换着玩具的不同形状。玩着玩着,只见思思高叫着:“火车侠来了!”说着就举起了玩具飞向了吉宏信,吉宏信当然也不甘示弱,马上还击,你直冲我就斜飞,打得不亦乐乎,其他的小朋友看他们玩的有劲也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但是变形玩具毕竟是塑料制作的,经不住他们的激烈拼斗,思思手中的玩具被撞掉了一只翅膀。这下小个子的思思哭叫起来:“这是我妈妈新买的呀,呜呜——”与他争斗的吉宏信傻眼了,不过脑子反应挺快,马上说:“我帮你修。”但是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弄了半天也没有修好。“呜呜——,呜呜呜——”思思又哭叫起来,并用手去推吉宏信,眼看着游戏就要变成“战争”,其他的小朋友都急着来汇报他们的情况。

我先安慰思思:“你别哭,别着急,”接着又发动小朋友:“玩具坏了怎么办啊?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吗?”“好!”小朋友围了过来。“老师,可以用胶水粘。”张晓文提出了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说干就干,孩子们兴冲冲地取来了胶水,进行粘贴,他们七手八脚地涂胶水,拼呀接呀想方设法想粘住,可是翅膀还是在掉下来。“胶水粘不住,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用透明胶”,“用双面胶”,“用浆糊”,“用……”,平时我们用的可以粘贴的东西几乎都想到了,我还提供了一些橡皮泥、剪刀、小棒、硬纸等材料。他们试了这个又试了那个,翅膀还是没能拼上去。“张老师,这个玩具不能修了,不好玩了,扔了算了。”“还是拿回去叫他爸爸修吧!”看来他们已经有些泄气了。

我拿过断裂的翅膀,指了指断开的地方说:“你们看,最主要是接头断了,怎样连接好是关键。动动小脑筋,你们一定能想出好办法。”“张老师,我知道了,做个接头就可以插进去了。”虞杰激动地叫了起来。新的思路打开了,孩子们的兴奋点再一次被激发。于是他们又开始忙乎了,有的说用橡皮泥做,有的说用小棒接,有的说用火烫一下后插钉子,……看来他们知道的也不少呀!想了很多办法之后,最后我看到他们用橡皮泥把小棒粘在翅膀的接头处,然后用透明胶缠住,尽管贴得横七竖八,但是总算能够把翅膀插上去了。孩子们兴奋地叫了起来:“张老师,修好了!又可以玩喽!”

思思破涕为笑了,我轻轻拍了拍他的小脸,说:“玩的时候要小心啊。”走开的时候听见几个孩子这么说着:“我们玩的时候不要再撞了,这样就不会坏了。”“对,火车侠飞起来时大家分开一点。”“我们给火车侠造个休息的地方吧!”……

分析;玩具是幼儿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助玩具可以使孩子的活动更加丰富,时间更加持久,活动中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更多的提高。但是还也会因为玩具的损坏产生许多矛盾,比如在行为上表现为同伴间的争吵,在心理上因为玩具的损坏而产生害怕、担心、焦虑,并由此表现出自己内心一定的品德意识等,我通过孩子在

活动中玩具弄坏之后的观察和引导产生了一些想法。

(一)、教师的介入、支持作用

在孩子最需要时的介入,会更受到孩子的欢迎和认可。介入后在指导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尊重他们的想法,发挥出谈的自主性。活动中,当孩子修理玩具碰到困难时,教师的信任与期待鼓励了他们大胆动手动脑;当孩子泄气时,教师的适时点拨,扩展了孩子的思路;材料的充分提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由尝试、操作,为孩子解决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虽然只是中班的孩子,但是在活动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尽量提供充足材料。孩子通过各种材料的尝试获得了许多感性经验,在比较、探索、操作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在相互的讨论提议中,孩子的合作性在不知不觉中加强,萌发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修理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碰到困难不害怕,积极解决的能力,同时也引发了幼儿自觉爱护玩具的情感,并将这种内在动机转化为了外在行为。

案例:牛奶翻倒以后


背景:

每天阿姨把点心和牛奶放在生活区内,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的时间段内自由的去吃点心和牛奶。结果……

活动情景:

自主游戏开始后不久,陈朱缘、吴雨菲、钱李尧、张奕绮和陆逸凯就来到生活区用点心了。与以往一样,我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在玩游戏的孩子身上,由于医院刚开,孩子们还不是怎么会玩,我就想参与到游戏中进行指导。可还没等我跨进医院,生活区那边就传来了叫声:“李老师,陈朱缘把牛奶翻在桌子上了”,于是我只好收回了跨出去的脚,转而来到了生活区。

“牛奶为什么会翻到桌子上的呀?”我没有马上用抹布擦掉牛奶,而是问起了原因。

尧尧马上用手点着朱缘说道:“是她弄翻在桌子上的。”

陆逸凯说道:“陈朱缘倒好牛奶后没把小水壶放平,往上翘起来了,牛奶就翻出来了。”

“哦,那怎么样倒牛奶才不会弄到桌子上呢?”我又问道。

“一个手要挡好杯子”菲菲轻声的说着。

“倒牛奶时

人要站起来“绮绮也连忙说道。

“那牛奶弄到桌子上了,该怎么办呢?”

“叫抹布擦掉”也来吃点心的杨羽艳抢着说道。

由于抹布挂得太高,孩子们取不到,最后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自己把桌子上的牛奶擦干净了。

分析与反思:

其实一直以来都会发生牛奶翻倒的事情,只是一直是阿姨帮他们擦掉的,有时阿姨还干脆帮他们倒好牛奶。而今天阿姨正好不在,他们就只有求助于我了,也使我抓住了一次机会,让幼儿在自己的讨论中解决问题,获得相关的一些经验。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有着较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探索、尝试,让幼儿在真实的事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幼儿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讨论:识字是上学以后的事?


幼儿几岁开始识字比较好?观点不一,利弊皆有。教育专家指出,幼儿能不能识字,取决于孩子是否具备了学习汉字的心理机制,也取决于成人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

观点一:教孩子识字越早越好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年时就已经显露。”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具备了便于让幼儿学习的先决条件。

同时,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越早开始识字,将来智力水平越高。持此观点的家长往往在孩子两岁左右,甚至在孩子一岁前就开始对其进行识字教育,包括买幼儿图书在睡前给孩子讲解,将识字卡片贴在家中的物品上随时复习,看电视、逛街时也抓住一切机会教宝宝认广告、招牌上的文字。

因“早起步”而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今年高考中取得660分(超清华录取线7分)的15岁广东男孩李诗雨,1岁3个月就会认数字,1岁7个月会认汉字,两岁识字超过2000个。李诗雨的父母认为,早期教育为他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6岁的丁丁却没有这么幸运。丁丁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每当城市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时,爸爸妈妈就念给他听。没想到他就这样开始识字,而且学会了看地图,普通话也说得特别标准。如今,丁丁已经能读报纸了,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看书、看电视过多,导致丁丁两眼都有近视,已经戴上了眼镜,并伴随斜视。医生指出,孩子从小长期做精细视觉活动,虽然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使脑部潜能得到发挥,却直接损伤了孩子的视力。医生希望家长能够吸取这对父母的教训,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此外,专家提醒,有些父母在教孩子识字时采用简单的抄、默等方法,机械地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并且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扼杀了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挥。

观点二:识字是上学以后的事

与主张“早起步”的家长不同,也有家长认为,识字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太枯燥、太抽象,在幼儿阶段不应当进行识字教育,识字应是小学教育的任务。教育家卢梭就认为幼儿过早识字毫无意义。

的确,晚识字不见得一定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据记载,清朝的戴震9岁时才会说话,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而后来他却成为集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为一身的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在7岁之前也不识字,而他不到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说明,识字早晚和以后的智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然而,早期教育研究显示:3岁前没有开始识字的幼儿容易患语言“小儿麻痹症”,以致进入小学后阅读困难,适应能力差,影响智力发育,造成终生障碍。0到6岁大脑处于记忆能力最强阶段,是识字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天才女童都有5岁开始阅读的经历。由此看来,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专家看法:顺应规律结合实际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精心培育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幼儿能不能识字,取决于幼儿是否具备了学习汉字的心理机制,也取决于成人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有机联系的符号刺激物,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0到6岁学会2500个字,能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3至6岁的幼儿正处于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的年龄,而阅读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当然,如果将识字早晚作为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很片面的。3岁以前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动作,不可能通过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即使能认一些字,也是机械记忆,就是把文字当成一种图形强行记忆,很快就会遗忘,这样会增加大脑的负担。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聪明好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顺应儿童学习的规律,更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多观察、多了解,培养孩子对识字、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案例:蜜蜂飞进教室以后


教学故事(贺剑虹):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教室里顿时一片混乱。“快跑呀,蜜蜂会蛰人的!”“不会的,它是来采蜜的!”我顺应幼儿的兴趣点随机生成有关蜜蜂的谈话活动。我正准备打开窗户让蜜蜂飞出去,结果保育员张老师用苍蝇拍将蜜蜂打死了。女孩子们伤心地哭起来:“蜜蜂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为什么要打死它啊?”孩子们又开始议论起来。

师:“蜜蜂为什么会飞到我们教室里来呢?”

生:“我带来的那盆花在门口开了,它看见花就飞进来了。”;“它肯定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门后面有个蛋糕盒,上面还沾着奶油呢!”;“门后的垃圾桶里还有我们刚吃剩的苹果核。”

师(不解地问):“为什么有奶油和苹果核蜜蜂就会来呢?难道它喜欢吃这些东西吗?”

生:“它们都有香味,蜜蜂就是闻到香味才飞进来的。”

师:“原来如此。”

生:“蜜蜂把采来的花蜜给我们人喝,那它自己喝什么、吃什么呢?”;“蜜蜂

真的有好多种吗?”

师:“我也不太清楚,今天回家我们一起找找有关蜜蜂的资料吧!”……

师:“刚才张老师打死蜜蜂,有小朋友说不应该打死,有小朋友说一定要打死它,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生①:“老师是为了不让我们被蜜蜂蛰到才打死它的,我觉得张老师做的对。”②“那也不应该打死它啊!要是它的爸爸妈妈知道它死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们把窗户打开让它飞出去不就行了吗?”③“我们用橡皮泥给它做个家吧!”④“我们和它一起跳个蜜蜂舞吧!”⑤“我们帮它画好多同伴贴在墙上,那它就不会到处乱串,也不会寂寞了。”……

教学反思(贺剑虹):①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外,还应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把握教育时机,使活动发挥最优效益。本次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及时调整教育内容,组织幼儿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及开展相关的谈话活动,从而促成了幼儿的有效学习,使活动达到最优效果。②孩子们对于打死蜜蜂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是我没料到的,当我组织孩子们讨论后,又自然地生成了一系列有关蜜蜂的主题探究活动(画蜜蜂、歌表演、制作蜜蜂的家、探究蜜蜂的家族……),使我和孩子们

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同伴评点(刘婷):我们知道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那双敏锐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和发现周围变化着的事物和有趣的小昆虫。“蜜蜂”幼儿尤其喜爱,可是突然被配班老师打死了,幼儿自然心疼到极点。对于细心观察孩子的贺老师又是一次引发孩子探究学习的好时机。通过讨论、思考,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蜜蜂为人类作的贡献,更理解了蜜蜂飞进教室的原因。贺老师不仅善于关注孩子的言行,更关注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情感态度的影响,并及时调整了孩子的情趣和注意力,使孩子很快从悲伤中走出来,尽快地投入到主动探索学习中。

园长引领(李忠):幼儿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提问,如:“蜜蜂为什么会飞进教室?”“蜜蜂怎样飞进来的?”“蜜蜂飞进教室要干什么?”……幼儿的小脑袋里装满了疑问。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没有急于将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送给幼儿,而是营造了讨论的气氛,引发孩子将疑问表述出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争议点,造成幼儿某种程度上的认识冲突,使孩子们的思考层次逐步提升。这一案例教师的角色定位恰当,发展了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品质,虽然师生的讨论似乎没有找到“蜜蜂飞进教室”的真正原因,但通过讨论的过程促进了幼儿发现、观察、研究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世界。我认为教师还可以继续围绕这一案例的过程引申出许多探究性课程。

案例:冲突发生以后


观察实录:早晨,张菁依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园,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符老师早!""张菁依,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陈郁婷打她了。是哪个小朋友啊?"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很腼腆,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期待着我给他一个交代,我只能请陈郁婷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陈郁婷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没有发言的权利,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奶奶似乎觉得我在放纵孩子,不再理会我,直接上前不留情面地教育陈郁婷。我看到孩子的表情很尴尬,很无辜。但是看张菁依时,眼里也露出了一丝仇视。

分析与对策:

一、从孩子来看。首先,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亲人与宝宝肌肤间的触摸、爱抚,眼神、手势的交流,使宝宝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人,感受到与人交往是一种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案例中张菁依性格内向,过去在幼儿园里很少言语,很少与小伙伴一起玩乐,而现在有了改变,她愿意与同伴交换分享自己的玩具,现在与同伴在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其次,孩子的交往经验还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她感到了惶恐,所以选择了逃避,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发出了求助信号。

二、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为交往走出了第一步。但是,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她陷入了"包办代替"的误区。我们理解每位家长都努力想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而又没有矛盾的交往环境。但是当孩子面临"危机"时,交往不顺利时,她下意识地"竖起了母鸡的翅膀驱赶敌人",事实上,她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消极影响。这里的"孩子"既包括自己的孩子张菁依也包括陈郁婷。前者在奶奶对同伴责备时感觉到与同伴交往的不安全因素,这也许会阻碍她下一次同种类型的交往;后者在这次与成人的不平等交往中感到了委屈和无奈,反常态的坚持正是表现之一。

三、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也没有过多地"勉强"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适应社会决定了生存与否。同时,幼儿的交往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成人不可能替代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那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我们该为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做些什么呢?新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园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这就要求我们,包括家长、教师乃至孩子生活周围的成人,共同扮演好幼儿交往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尤其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更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创设让孩子能够积极交往的环境--支持者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程度的一项根本指标,它必须放到社会化的环境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获得发展。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也必须为孩子创设一切交往的环境,让孩子投身于与他人的互动中懂得怎么与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证明自己与评价别人的机会。从本案例的角度望出去,我们看到确实有很多家长甚至教师,由于怕孩子吃亏而替孩子解决同伴之间的纷争,由于孩子的弱小而阻止他的交往,由于孩子的退缩而为他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中,孩子会发现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习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妨尽力为孩子打开一扇扇交往的窗,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提倡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交往--合作者平等交往不是指谁对谁的交往,而是成人与孩子围绕着某个双方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协同活动,双方都作为活动中的成员参与其中。其核心是:双方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特权。在这样的交往中,成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让孩子感受民主、平等、公正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为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安全的交往氛围。在本案例中的奶奶如果能换一种思维,将自己置身于与孩子同等的地位,在蹲下来的同时,用和善的语气与孩子交谈,询问交往的情况,提出要求,相信结果会是圆满的,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反应,她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适时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引导者前文提到,幼儿的交往技能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还远远不够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成人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所有的成人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孩子们体验共同生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自我与他人意识,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听情绪课以后的感想》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听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娃娃受伤以后 中午,我刚来到班上,桑老师就告诉我,上午玩娃娃家时,汪起、李明两个孩子不爱护玩具,把娃娃弄坏了,让我下午抽个时间跟孩子们说说这事。我来到娃娃家一看,只见班上那个大大的娃塑料娃的头已经离开了身体。并且脑...
    2021-09-02 阅读全文
  • 没了胶水以后 寒冷的冬天来了,我们把教室打扮得漂亮些好吗?”孩子们说:“好!”于是孩子们情绪高昂地围在一起,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果子和绿叶布置我们班级。这时,俊俊急切地喊道:“老师,我们没有胶水了。”我只好请别的老师去...
    2020-12-28 阅读全文
  • 彩笔摔坏以后 课间游戏中,小良和另一组的孩子们玩得很尽兴,他们一会儿。 小良是个很开朗的男孩,聪明灵活,很会察言观色,在家算是一霸王,心情好的时候还能讲讲道理,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轻则哭闹耍脾气,重则拳打脚踢,死缠烂...
    2020-11-20 阅读全文
  • 喉咙沙哑以后 秋天,我受了风寒以后,开始咳嗽,继而喉咙沙哑,讲话非常吃力,在我说明情况以后,孩子们都点点头表示理解,超超站起来说:“没关系,刘老师,你可以做动作和我们说话!”大家都表示赞同。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经...
    2020-10-19 阅读全文
  • 失败了以后…… “打框,学画横向、纵向的直线,巩固在轮廓线内涂色”在开展美术活动格子布以前,脑袋里装着这样的一个通俗的目标。这天我没有准备完整的范画,活动在简单的导入后,我开始即兴地示范作画,我一边拿着记号笔徒手画着...
    2021-10-11 阅读全文

中午,我刚来到班上,桑老师就告诉我,上午玩娃娃家时,汪起、李明两个孩子不爱护玩具,把娃娃弄坏了,让我下午抽个时间跟孩子们说说这事。我来到娃娃家一看,只见班上那个大大的娃塑料娃的头已经离开了身体。并且脑...

2021-09-02 阅读全文

寒冷的冬天来了,我们把教室打扮得漂亮些好吗?”孩子们说:“好!”于是孩子们情绪高昂地围在一起,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果子和绿叶布置我们班级。这时,俊俊急切地喊道:“老师,我们没有胶水了。”我只好请别的老师去...

2020-12-28 阅读全文

课间游戏中,小良和另一组的孩子们玩得很尽兴,他们一会儿。 小良是个很开朗的男孩,聪明灵活,很会察言观色,在家算是一霸王,心情好的时候还能讲讲道理,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轻则哭闹耍脾气,重则拳打脚踢,死缠烂...

2020-11-20 阅读全文

秋天,我受了风寒以后,开始咳嗽,继而喉咙沙哑,讲话非常吃力,在我说明情况以后,孩子们都点点头表示理解,超超站起来说:“没关系,刘老师,你可以做动作和我们说话!”大家都表示赞同。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经...

2020-10-19 阅读全文

“打框,学画横向、纵向的直线,巩固在轮廓线内涂色”在开展美术活动格子布以前,脑袋里装着这样的一个通俗的目标。这天我没有准备完整的范画,活动在简单的导入后,我开始即兴地示范作画,我一边拿着记号笔徒手画着...

2021-10-1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