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英国、儿童、入狱、犯罪

发布时间:2021-04-23

儿童歌谣。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英国、儿童、入狱、犯罪》,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英国《卫报》报道说,慈善组织“巴纳多斯”22日警告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被关押的年龄在10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日渐增多,其人数超过西欧任何国家,他们因轻罪而被拘留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该慈善组织说,过去10年里,英国被判拘留的少年儿童猛增了4倍,这造成了一个“昂贵而效率低下的”刑事司法策略。它说,入狱儿童人数是在同期儿童严重犯罪案例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增长的,这导致青少年在12岁之前就被毁掉了。

据该慈善组织当天公布的一份关于儿童拘留的报告说:“在经常监禁大量10岁至14岁犯罪儿童方面,这在西方社会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在儿童收容所关押一名儿童,一年的费用是18.5万英镑。这份报告指出:“这笔钱可以让一名儿童在伊顿公学接受教育6年之久。”

在整个欧洲,只有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入狱儿童人数超过英国。这份报告认为,拘留没有太多效果,因为78%的10岁至14岁儿童在获释后12个月内会再次犯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英国家庭的“绅士教育”


英国家庭的“绅士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些做法。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悉心照料他们,但不应娇宠、溺爱他们。所以,英国的年轻父母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便地爬,随意地玩。总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所以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英国的父母绝不会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这一点西方的大部分国家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意外的困难。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在公学里,人们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练,准备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钟爱,这种爱强于对孩子的和过分的呵护,这是父母必须做出的一种真爱。

传统是无所不在的,一旦形成传统,习惯就会不问理由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当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为不问其所以然则然的自觉。传统的人文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英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所在,也成为他们行为的主导。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那样的统一,以至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按传统办事,按传统的标准去评定孩子的行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忍性格会自然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英国教育:强调启发兴趣


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国内常有厌学的事,这在英国的中小学里是不可思议的。很多驻英中资机构人员的子女在当地读书,即使没什么外语基础,孩子进入学校没几天,就喜欢上学了。

按英国的学制,妞妞5岁进了学校,一年级就有科学课、地理课等。其实,这些听上去很高深的学科讲的都是生活常识。比如地理课,就从你学校旁边的环境讲起:公园、花草、马路和汽车,刮风、下雨和晴天。孩子们是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的。开学几个月后见到小妞妞,算术、语文虽然学得不多,但懂了很多事,她会很热情地帮助客人端茶倒水,礼貌用语一套套的。小郑的女儿在英国读三年级,很少有课外作业,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半游戏的课。比如老师讲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着名的家族,小朋友们就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族的族徽。老师还告诉他们:什么是带有种族歧视性的言行,受到歧视,一定向老师投诉,这是一种雏形的利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训练。

校外课也很多,记者经常在地铁上碰到一班小学生,他们也许是去博物馆,也许只是去某个公园游戏。一路上,是他们学习公交常识、公共秩序和公共行为规范的机会。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除对学校特别照顾外,周末还有很多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免费活动项目。比如在科学博物馆,为鼓励四五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的照相机,还当场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恤衫上奖励你。着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

英国政府说,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有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核心任务,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英国从中学开始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要系统掌握相当的基础知识,但仍然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进入初中,学生就可以选课,英国的初中生开课的面很宽,他们初中毕业时,最少要有6门课的考试成绩,多数人考8—10门。除少数几门必修课,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学得突出的科目也可以提前考。

近年工党政府抓学生的考核成绩,一些学校便简化了与考试无关的欣赏课,立刻引起社会的批评,认为这是与知识本质背道而驰的倾向,必须纠正。英国王储查尔斯连续3年亲自为中学的语文、历史教师办暑期班,请着名的文学家、作家、历史学家开讲座,提高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前不久一项调查发现,近年选择数理化课程的学生人数锐减,一些科学家组织立刻就“学生为什么对科学的兴趣在减少”?进行深入调查,对一些学校减少科学实验课提出尖锐批评,称此作法损失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机会,埋没了科学人才,并将此提到“威胁着这个国家的繁荣、生活质量和它在21世纪的进步”的高度。最近《每日电讯报》从大学生普遍不会做饭发现,许多中学把烹饪课简化成了食品技术课。查尔斯王储很快发出呼吁,要求学校恢复传统的烹饪课程,提高孩子们的做饭能力。

记者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英国幼儿也开社交舞会


在英国,大不多数家庭会送4岁左右的女孩学芭蕾舞和弗拉明哥舞,以锻造优美身材和尊贵气质,而男孩也在这个年纪被要求学骑术和国标舞,以训练处变不惊的气度和挺拔的身姿。

在孩子将从幼儿园毕业时,他们会在隆重的毕业舞会上展示自己小绅士、小淑女的风范。当然,爸爸妈妈在准备孩子的舞会礼服上一点也不马虎。英国人认为,他们重视幼儿园毕业舞会绝非小题大做。

给孩子的好奇心一个出口

6岁的孩子开始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对异性小伙伴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往往有交往的欲望却不知道如何交往。舞会恰恰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媒介,而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领能避免他们以非正常的方式吸引异性小朋友。

练就绅士风度

舞会也是一个使孩子准确定位自己绅士和淑女身份的必要环境,为他们行为上的“明白无误”提供了保证。男孩通常是在舞会上学会如何呵护女孩、体谅女孩的自尊心。在这个特定的场合,他们能意识到邀请最可爱的女孩跳舞仅仅是娱乐,而邀请长相一般的女孩跳舞才是教养。

英国妈妈的育儿心得分享


看看英国家庭的育儿理念,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教小孩的!

家庭成员:

爸爸:StevenSmith英国驻渝副领事

妈妈:GillianSmith英国文化交流官

大儿子:GeorgeSmith12岁

小儿子:CallumSmith10岁

妈妈Gillian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George在英国出生,小儿子Callum在新加坡出生。两个宝宝出生时的体重相差很大,老大George生下来的时候体重2.95公斤,老二Callum生下来时,体重为5公斤。尽管出生时体重相差了近一倍,但是医院为两个新生宝宝的各项指标评分均为10分。为此,妈妈Gillian感到十分骄傲:“我在怀孕期间继续从事各种正常的日常工作,坚持活动,很少在床上长时间睡觉。怀孕时多活动,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这为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母体环境。”

宝宝们生下来后,她给儿子们母乳喂养了6个月。尽管妈妈Gillian在开始母乳喂养的时候也出现过疼痛不适的感觉,但在婆婆和姐姐的帮助下,她坚持了下来。妈妈Gillian总结了自己养育两个儿子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尽早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这对妈妈和宝宝两者都有好处。”

每天坚持有规律的作息

宝宝们降生后,妈妈Gillian渐渐让宝宝们按照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来生活。早上7:00起床,中午11:30吃午餐,然后12:30~2:00午睡,睡醒后玩耍,下午5:00吃晚餐,傍晚6:00洗澡,晚上7:00上床睡觉。妈妈Gillian认为,当宝宝没有吃饱或者没有睡好的时候,情绪往往很差。当宝宝吃好、睡好之后,宝宝往往情绪上很快乐。

当然,妈妈Gillian也承认,宝宝并不是天生就有这样的规律作息。刚出生的宝宝往往3~4个小时就会醒来一次,需要哺乳。但是妈妈可以逐渐让宝宝往这样的作息时间上靠,到了晚上,给宝宝哺乳完之后,就把宝宝放到床上,让宝宝自己安静地入睡。而且不必一听到宝宝啼哭,就马上去哄、去抱。而且晚上7:00正好也是丈夫Steven下班回家的时候,妈妈Gillian认为这个时候小孩子到床上去睡眠,就不会过多影响到成人的生活,让夫妻二人可以安静地共进晚餐,交流分享一天来的感受。

一个半月就分房睡眠

妈妈Gillian认为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长期和妈妈同房睡眠,夜间入睡后,呼吸时闻到了妈妈乳房分泌出的乳汁的味道,反而更容易兴奋而苏醒过来。因此,当两个宝宝出生一个半月之后,妈妈Gillian就让宝宝在自己的儿童卧室睡觉。这样宝宝可以睡得更踏实,常常一觉睡上6个小时,而妈妈也能够在夜间获得更充足的睡眠,不必半夜起来照料宝宝。当丈夫需要自己的时候,妈妈还可以和丈夫有更多的私密空间和时间。

这样宝宝养成习惯,到晚上吃完最后一顿母乳或辅食后,去洗澡,然后就到自己的床上睡觉。早晨醒来,妈妈再给宝宝喂奶。这为妈妈腾出了属于自己的宝贵时间,不必每天晚上去给宝宝哄睡。早期分房睡眠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一个半月的小宝宝在不知道什么叫分房睡眠时,就独立睡眠了,之后爸妈就不会看到懂事后的宝宝因为不愿意分房睡眠而嚎啕大哭的模样。这既省去了一个大麻烦,又免去了宝宝的一次痛苦体验。

早期尝试各种食物味道

由于大儿子George出生时体重较轻,妈妈Gillian就一直纯母乳喂养到4个半月的时候,才开始逐步添加辅食。刚开始就是喂一些红薯泥、煮苹果、米粥之类的。而小儿子Callum由于出生的时候体重比较重,发育比较成熟,而且胃口相对于哥哥来说也显得大一些,纯母乳喂养到3个月时就开始添加辅食了。妈妈Gillian的经验是早一点添加辅食,宝宝们适应得更快。她说:“有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妈妈老想着宝宝会不会喜欢这种食物,那种食物是不是合宝宝的胃口?实际上,只要按照宝宝正常的生活作息,到了宝宝饿的时候,让宝宝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逐渐给宝宝尝试各种原料制成的辅食,饥饿的宝宝这时候往往不会挑剔,感觉什么都是好吃的。毕竟宝宝越小越容易适应各种不同的口味。如果到年龄比较大了,再让宝宝品尝不同的蔬菜、水果、肉类,那么宝宝往往会因为不习惯新口味,而不容易接受。”

当然,在生活中Smith夫妇俩都喜欢健康的新鲜食品,每到宝宝们放学回到家,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妈妈亲手烹饪的英国美食,讲讲一天来的趣事,每个人都会觉得这是他们生活中很美妙的时光。

宝宝们的成长点滴

说起宝宝们儿时的活动与爱好,妈妈Gillian说,她的两个儿子喜欢用乐高积木搭东西、画画、涂色、玩水等,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宝宝们发展肌肉技能。在来中国之前,他们一家生活在越南。由于越南气候比较炎热,每天早上6:00~7:00和每天晚上5:00-6:00,宝宝们都到户外去玩耍。到儿子们过生日的时候,妈妈Gillian会把小朋友请到家里来,给儿子烤出独特的卡车形状的蛋糕,还请来魔术师为孩子们表演,并送给儿子一只活泼可爱的白兔作为生日礼物。

妈妈Gillian还给儿子们准备了不少婴儿图书,让宝宝们触摸不同材质制成的画页。她每天坚持这样和儿子们阅读图书,到两个宝宝6、7岁的时候,阅读能力已经和10岁儿童相当。从阅读中,两个宝宝获得了大量的词汇,每次接受测试的时候,他们的得分都相当高。在交友方面,由于两个宝宝都很富有爱心,他们交朋友总是很快,而且非常容易。

两兄弟的性格特点

虽然出生在同一个家庭,两个宝宝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爱好。老大George心地善良,富有爱心,喜欢帮助他人,性格相对比较严肃,对电脑和建构游戏比较感兴趣,喜欢把生活和物品安排得井井有条。老二Callum则比较轻松愉快,性格随和,喜欢运动,他满1岁时就开始能够走路,2岁左右开始开婴儿小汽车。现在Callum很擅长奔跑,喜欢踢足球,长大想当一个足球运动员。

对于儿子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爱好,妈妈Gillian坦然接受而且鼓励儿子们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方向去发展。每当看到两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她总是感到十分骄傲。

爸爸育儿热情耐心

爸爸Steven是一个很喜欢宝宝也乐于帮助妻子照料宝宝的好丈夫。当妈妈Gillian在外忙碌工作的时候,他会像妻子一样照料自己的两个宝宝,给宝宝们做饭、让宝宝们吃饭,给宝宝们洗澡,带宝宝们上床,给宝宝们讲故事。现在,两个儿子已经长到十多岁了。当一家人聚在一起时,大家喜欢一起从事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一起看电影,一起读一本书,一起下国际象棋,一起玩大富翁的游戏,一起玩抽抽乐积木游戏。

爸爸Steven尤其喜欢关于鸟类的书籍。他收集了大量的鸟类图书,有空的时候,就和儿子们一起看这些图书,了解各种鸟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栖息地点、繁殖生育等内容。看到爸爸Steven如此着迷于这些生动活泼的小鸟,两个孩子也对此颇有兴趣。通过这样的家庭活动,Smith一家有了更多的共同兴趣爱好,这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更好地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互相支持,形成一种宝贵的家庭合力。

亲子聚会提升带养水平

妈妈Gillian认为亲子聚会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当宝宝们出生后,年龄相仿的宝宝和妈妈往往每周聚会一到两次,每次在不同成员的家庭中。这样的亲子聚会让妈妈们有机会观察到其他宝宝的发育、情绪、行为、爱好,而且妈妈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也提高了每个妈妈的信心,获得了实际有效的育儿建议和方法。妈妈Gillian带着宝宝们从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参加这种亲子聚会,一直到宝宝们进入幼儿园之前。

每周坚持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妈妈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而且也让宝宝们获得了接触他人的机会。宝宝们习惯于外出、习惯于到不同的场所、习惯于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习惯于看到陌生的成人面孔、习惯于和各种性格脾气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到了入托的时候,妈妈Gillian离开后,宝宝们也没有大哭大叫,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户外活动振奋精神

妈妈Gillian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每天要带宝宝们到户外活动。这不仅可以让宝宝呼吸户外新鲜的空气,而且宝宝能够接触到草地、沙地,感受到户外的种种季节变化。宝宝们如果长时间待在室内,容易变得无精打采、厌倦、情绪低落。因此,带宝宝们到户外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育儿方式。加上健康的饮食和睡眠,妈妈Gillian很自豪地说:“两个儿子除了得过小感冒,一直都很健康。”

待人接物从小培养

作为英国文化交流官,妈妈Gillian还很重视培养宝宝们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当儿子们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如果朋友给儿子们一块巧克力,妈妈Gillian就会教儿子们说“谢谢!”虽然儿子们说过一次,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景可能又忘记了,那么妈妈Gillian就会50遍、100遍、200遍地提醒孩子们当接受别人馈赠的物品时,要说谢谢。妈妈自己会示范,让儿子们在无数次观看和模仿中牢记在心。

当孩子们吃完饭,要离开饭桌的时候,妈妈Gillian教孩子们询问一句:“我吃好了,可以离开饭桌了吗?”得到妈妈或爸爸的肯定回答后,孩子们才离开饭桌。其意思就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我吃好了,大家慢慢吃。”得到在桌其他人的首肯后,才离开饭桌。

而对于在家中工作的家政人员,她从来不允许孩子们冒然地对他们说“我想要一杯水……”,而是让孩子们礼貌地说:“可以帮我倒杯水吗?”妈妈Gillian认为尊重是对任何人都应该持有的态度,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工作、家庭背景、肤色、国籍不同而有不同的态度。

英国人的育儿方法


朋友小月前几年去了英国,在异域找到了另一半。去年,喜得贵子。今年,她带着自己漂亮的洋娃娃翔翔回来探亲。我也在去年有了可爱的宝宝,见了面,便迫不及待地交流起育儿经来。这一交流,才知道育儿方法真是千差万别。

4个月后让宝宝独自睡觉

由于英国高频率的婴儿与父母同睡导致窒息死亡,他们主张宝宝和父母分开睡。只不过半岁前,宝宝的摇篮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喂奶和照看。半岁后宝宝就可以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了。

小月是在宝宝4个月后让他独自睡在自己的房间,原因是宝宝睡眠太轻,妈妈一个翻身,一声轻微的咳嗽就会把他惊醒,同处一室,妈妈、宝宝都无法安然入睡,明显睡眠不足。

让宝宝独自睡婴儿房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因为有专门的宝宝监视器,一个安在宝宝床头,一个安在妈妈床头,可以随时知道宝宝的情况。

英国提倡培养孩子(从4个月开始)正常的睡眠习惯,就是要让孩子定时上床睡觉和整夜睡眠。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告诉宝宝“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例如:一到时间就给宝宝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讲故事,或者给一个亲吻)。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而是认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一样”。保证父母的正常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照顾宝宝。

从一出生就给宝宝穿纸尿裤

洋娃娃翔翔一岁多了,但一直穿着纸尿裤。小月说,在英国是不用尿布的。

英国认为宝宝的下体部位是最容易受到病菌、细菌感染的,所以不主张暴露,从一出生,就给宝宝穿上纸尿裤,一直用到孩子两周岁,尿了就换,只要用湿巾把宝宝柔嫩的小屁屁擦干净就行了。而且英国从未对宝宝长期穿纸尿裤的问题有过什么讨论和不同意见。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卫生(保护了宝宝的小屁屁),穿上纸尿裤再穿上封裆裤也是对宝宝的一种尊重。还有就是方便,让父母省去了清洗的时间与体力。

英国宝宝的小屁屁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捂着。在温度适宜的天气里,小月会在家里地上铺一块柔软的毯子,让宝宝仅穿一个小背心或不穿衣服,特意把小屁屁露出来,让他自由自在地在毯子上玩,宝宝非常喜欢,同时也“晾晾”小屁屁。

和国内习惯给宝宝从小“把尿”一样,那里习惯“不把尿”。从一岁半以上开始教孩子自己大小便。孩子的小坐便就在大人旁边。开始在父母上厕所时,让孩子一起去,慢慢地孩子就会有“我也要上厕所”的欲望,这时候,父母就帮他脱掉裤子,让他坐在自己的小坐便器上。循序渐进,父母慢慢灌输,等到一定阶段,孩子就会自己大小便了。

从小让孩子知道对错

宝宝会走了,到处“惹是生非”,但英国的父母并不像中国的父母,赶紧把一切不利于宝宝的东西束之高阁,让他摸不到,够不着。他们认为,只要告诉宝宝,他就会知道什么东西能动,什么东西不能动。

小月的公公婆婆就是这么教育的。家里放在地上的瓷花瓶,宝宝就真的从来不去碰。宝宝做对了,一定要鼓励,如拍拍手或竖起大拇指告诉宝宝他很棒;做错了就一定要惩罚。

英国主张每个家庭都设一个naughtycorner,大意是惩罚调皮孩子的角落,让他自己反思(可以是一个铺毯子的地方,一个小椅子等)。一岁之前的宝宝还不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那就用简单的“NO!”和手势制止他错误的行为,让他养成习惯,只要听见“NO”,第一反应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不能动的,可以说是条件反射。等宝宝一岁,渐渐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了。这时如果宝宝做错了事,大人要用他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再这样,就要到“反思的角落”去了。假如下次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毫不客气地把他放到“反思的角落”,直到他告诉父母“我错了,下次不会了!”父母鼓鼓掌,亲孩子一下,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

英国人的实用育儿主张


4个月开始独立睡眠

英国人主张宝宝和父母分开睡。只不过半岁前,宝宝的摇篮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喂奶和照看。半岁后宝宝就可以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了。

英国提倡培养孩子(从4个月开始)正常的睡眠习惯,就是要让孩子定时上床睡觉和整夜睡眠。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告诉宝宝“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例如:一到时间就给宝宝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讲故事,或者给一个亲吻。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而是认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一样”。保证父母的正常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照顾宝宝。

从小让孩子知道对错

宝宝会走了,到处“惹是生非”,但英国的父母并不像中国的父母,赶紧把一切不利于宝宝的东西束之高阁,让他摸不到,够不着。他们认为,只要告诉宝宝,他就会知道什么东西能动,什么东西不能动。

英国主张每个家庭都设一个惩罚调皮孩子的角落,让他自己反思。可以是一个铺毯子的地方,一个小椅子等。一岁之前的宝宝还不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那就用简单的“NO!”和手势制止他错误的行为,让他养成习惯,只要听见“NO”,第一反应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不能动的,可以说是条件反射。等宝宝一岁,渐渐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了。这时如果宝宝做错了事,大人要用他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再这样,就要到“反思的角落”去了。假如下次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毫不客气地把他放到“反思的角落”,直到他告诉父母“我错了,下次不会了!”父母鼓鼓掌,亲孩子一下,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

英国教育:把餐桌当课堂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塑造孩子独立性的美国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几个月的孩子就要独自喝水喝奶,1岁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饭,2-3岁便已独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着孩子的美国人,他们主张孩子要尽早地独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亲竟然会一声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习以为常地、一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赶路。

美国的父母主张教孩子从小就做家务,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务劳动内容张贴出来。他们也常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孩子去干,规定其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换着做各种活儿,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时检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而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美国,即使是家里很阔绰的大学生,也不愿伸手向他们的父母要钱花,而是坚持一面上学,一面“打短工”。因为他们觉得去劳动挣钱并不丢人,总比完全依赖父母供养要好。一位18岁时就被父亲鼓励离家“出走”的女大学生说,她父亲的观点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

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另外,家长语言的作用也是美国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极其注重的环节,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漫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

把餐桌当课堂的英国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会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步教育”了。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予以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惯”,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的营养,而且还会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儿在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菜。3岁以上的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家长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旁人,二可帮助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岁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而乐干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家务劳动的负担,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孩子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正面意义。

英国家长还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并且在制造过程中还尽量不掺入可能污染环境的化学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此外也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电用水,因为他们经常被告知,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长包办了,而是为其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养的日本

在日本,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礼仪、孝亲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为了形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忍耐的教育,并且将其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日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日本家长让孩子冬季也穿短装,洗冷水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长把这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具备接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人能否正确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必备条件。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为什么要他们自己背呢?日本孩子的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参加劳动挣钱。日本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四是重创造、创新教育。另外,日本的有志之士要求教育革除“应试教学”的弊端,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方向发展。日本家庭教育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情神,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该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鼓励与大人争辩的德国

德国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在不经意间启发你。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拼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通过协商,明白事情的道理,以最终得到他们的同意。另外,家长要认真考虑孩子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用理性取得共识”。

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使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爱;德国人还注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希望给孩子施加压力。他们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决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和能力更重要。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和孩子探讨其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而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德国人还注重孩子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比如孩子不会做的作业,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而决不会轻易将答案告诉他们。

德国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围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强调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足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

英国人对幼儿的教育


英国人对幼儿的教育

对于教育孩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中国父母有的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厉教育,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而有的父母对孩子又过度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那么怎样教育孩子呢,我们不妨看看素有“绅士之国”的英国父母是怎么做的。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从来不出去乱跑的孩子作为榜样来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不捣蛋的孩子似乎更赢得父母的赞赏。可是在英国,父母们却有意地“花钱”培养孩子顽皮。每个周末都会为孩子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出动),就是去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英国父母很少让孩子呆在家里看电视。

除此以外,英国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中国人到国外去做家教,当他想要按照国内的做法准备教孩子识字的时,主人却明确告诉他:只需带孩子到附近的一个游乐场去玩就行。孩子的父亲告诉他:“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在环保游乐场,小男孩尽情地玩,而且还动手做各种环保工具,如环保餐具、环保包装袋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问很多专业的问题,而大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小男孩的安全和回答他的提问。

教育笔记

我们想要孩子学知识懂道理,说教或者填鸭式的教学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教育手段。这样做短期来看似乎长进很快,但枯燥无味的教学只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而玩乐是孩子的天性,陪玩这种家教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很多做人的道理和有用的知识在这个寓教于乐过程中被孩子掌握。所以与其让孩子正襟危坐地听讲,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或者玩玩游戏来得更有效。

英国式的兴趣小组

英国爸妈推崇孩子多“向外走”参加活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俱乐部中,父母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大多是免费的,而且没有强制的教学计划,参加这个小组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玩乐中结识朋友,同时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兴趣。

自由、独立,娱乐为主是英式“兴趣班”重要特点,孩子在这些兴趣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性,父母也是全力支持。一些社区活动的表演会,兴趣班的成果展等活动,父母都是郑重其事地参与其中,因为英国父母认为,多活动的“顽皮”孩子更聪明!所以他们往往很乐意为孩子的顽皮活动“埋单”。

英国人育儿从餐桌开始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们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鼓励幼儿自己进食。幼儿在长到1岁至1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在中国有的母亲往往不准孩子自己动手,而来个“包办代替”。但绝大多数英国父母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予以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父母的迁就造成的,因而在孩子幼儿时期就不要让他偏食、挑食。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也是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接近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要求孩子自己清理弄脏的桌面。3岁以上的孩子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父母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父母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二可帮助其学会礼貌待人。

相信《英国、儿童、入狱、犯罪》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歌谣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英国家庭的“绅士教育” 英国家庭的“绅士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些做法。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
    2021-04-27 阅读全文
  • 英国专家鼓励孩子多探险 近年来,各国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这让父母对儿童安全问题的担忧和顾虑越来越多。但英国儿童专家忠告父母说,应该放手让儿童玩各种各样的探险游戏,一是因为英国本来就有热爱探险的传统,孩子们在这...
    2021-04-25 阅读全文
  • 英国幼儿也开社交舞会 在英国,大不多数家庭会送4岁左右的女孩学芭蕾舞和弗拉明哥舞,以锻造优美身材和尊贵气质,而男孩也在这个年纪被要求学骑术和国标舞,以训练处变不惊的气度和挺拔的身姿。 在孩子将从幼儿园毕业时,他们会在隆重的...
    2021-04-30 阅读全文
  • 英国妈妈的育儿心得分享 看看英国家庭的育儿理念,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教小孩的! 家庭成员: 爸爸:StevenSmith英国驻渝副领事 妈妈:GillianSmith英国文化交流官 大儿子:GeorgeSmith12岁 小儿子:...
    2021-04-27 阅读全文
  • 英国人的育儿方法 朋友小月前几年去了英国,在异域找到了另一半。去年,喜得贵子。今年,她带着自己漂亮的洋娃娃翔翔回来探亲。我也在去年有了可爱的宝宝,见了面,便迫不及待地交流起育儿经来。这一交流,才知道育儿方法真是千差万别...
    2021-04-23 阅读全文

英国家庭的“绅士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些做法。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

2021-04-27 阅读全文

近年来,各国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这让父母对儿童安全问题的担忧和顾虑越来越多。但英国儿童专家忠告父母说,应该放手让儿童玩各种各样的探险游戏,一是因为英国本来就有热爱探险的传统,孩子们在这...

2021-04-25 阅读全文

在英国,大不多数家庭会送4岁左右的女孩学芭蕾舞和弗拉明哥舞,以锻造优美身材和尊贵气质,而男孩也在这个年纪被要求学骑术和国标舞,以训练处变不惊的气度和挺拔的身姿。 在孩子将从幼儿园毕业时,他们会在隆重的...

2021-04-30 阅读全文

看看英国家庭的育儿理念,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教小孩的! 家庭成员: 爸爸:StevenSmith英国驻渝副领事 妈妈:GillianSmith英国文化交流官 大儿子:GeorgeSmith12岁 小儿子:...

2021-04-27 阅读全文

朋友小月前几年去了英国,在异域找到了另一半。去年,喜得贵子。今年,她带着自己漂亮的洋娃娃翔翔回来探亲。我也在去年有了可爱的宝宝,见了面,便迫不及待地交流起育儿经来。这一交流,才知道育儿方法真是千差万别...

2021-04-23 阅读全文